首頁 遊戲資訊 摘抄記憶:《宇宙》

摘抄記憶:《宇宙》

如果生活很糟糕,可以看看《宇宙》。如果生活很好,那更要看看《宇宙》。總之,看看《宇宙》這本書。

這本書的浪漫,可以讓人熱愛生活。我希望自己能更加熱愛生活。

所以我預定了哈蘇X2D,但不知道哪買鏡頭。

生活需要一些浪漫:

宇宙遼闊,光陰漫長,能與安妮共享同一顆星球和同一段時光是我的榮幸。

一 星海之濱

p10

宇宙即一切。過去是,將來亦如是。對宇宙的遐思即便再卑微渺小,也能撼動人心——那是脊柱上傳來的刺痛、嗓子里的哽咽,或者某種模模糊糊、從高處墜落的久遠記憶。如此,我們知道,那最偉大的謎團近了。

宇宙的規模和年齡遠超常人想像。我們的行星家園只是迷失在永恆和無限間的小小一點。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關注無關緊要,甚至微不足道。但這個物種年輕、好奇、勇敢,而且充滿希望。近幾千年來,我們對宇宙以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有了驚人的發現。這些發現不僅令人振奮,還提醒我們,人類已經進化到了以學習為樂,並以獲取知識為生存先決條件的地步。我相信,人類的未來取決於對宇宙的了解程度。畢竟蒼穹浩瀚,我們不過是辰空中一粒飛揚的塵埃。

二 宇宙的復調

p39

7000萬年對於一個壽命只有它百萬分之一的物種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就像蝴蝶,飛翔在日光下,以為白晝是永恆。

p41

沒有物種可以永存,它們存世的時間或長或短,總歸要走向消亡。

p51

迄今為止,我們聽見的生命之音只回盪在這個小小的世界里。但我們終於開始側耳傾聽宇宙賦格曲的其他聲音了。

三 和諧世界

p58

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月亮的陰晴圓缺;

日食後太陽復又出現;每一天,太陽都會沉入地下,又在苦寒的夜晚過去後一定升起:從這些現象里,我們的先人讀出了復活永生的意味。天空象徵著不朽。

風呼嘯著穿過美國西南部的峽谷,除了我們,沒別人關心它的嘶鳴。這讓我想起人類已經繁衍了四萬代,然而我們對於祖先幾乎一無所知。而正是那些善於思索的男男女女,為今日的文明奠定了基礎。

p80

他為自己撰寫了墓誌銘:「我昔日測量天空,而今測量幽冥。天空心之所向,大地身之所往。」可惜,克卜勒的墳墓在三十年戰爭中遭到損毀。如果今天我們再立一塊碑,上面可能會寫:「直面嚴酷的事實,勝過沉溺最美的幻想。」謹以此紀念他在科學上的勇氣。

四 天堂和地獄

p107

維利科夫斯基那本書籍出版後,真正糟糕的影響並不在於他的假說錯得多離譜,而在於一些自稱科學家的人站出來想打壓他的作品。科學生於自由探索,且致力於自由探索:任何假設,無論多麼離奇,它的價值高低都由自身決定。打壓不同意見可能是宗教界和政治界常用的手法,但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並不適用;它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我們無法預知下個取得顛覆性新發現的人會是誰。

p109

那毫無特色的金星雲層,倒映著我們的幻想。我們有生命,也希望其他地方有生命。但只有對已知條件進行仔細的考量推敲之後真相才能浮現。

五 紅星藍調

p124

這個天文學家盡職盡能地給出了回答:沒人知道,沒人知道,未知……這兩個詞他重復了250次。盡管他坦承自己的無知,還以專家身份做了斬釘截鐵的回答,但似乎並沒有人聽進去。我們依然總時不時得知又有某權威人士推斷出火星上存在生命,或者認定那里了無生機。有很多人打心底里希望火星存在生命;另一些人則根本不希望。在我看來,這兩個陣營都太過激進。他們滿懷激情,態度強硬,而大眾受其影響,也不太願意保持模樓兩可的態度,但其實「模稜兩可」對科學而言至關重要。還有許多人迫切地想要一個答案,答案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不願意讓大腦同時容納兩個相反的可能。

p149

我是水、碳和其他有機分子的合成體,名叫卡爾•薩根。你也由幾乎完全相同的物質組成,只是名字不一樣。但這就是全部了?我們只是分子的聚合,僅此而已?有些人覺得這種說法有損人類自尊。然而在我看來,如果宇宙允許分子機器演化成你我這樣復雜而精妙的生物,其實是莫大的榮光。

p157

人類就是這樣。當我們的感情被激發後,會本能地自我欺騙。

七 夜空之脊

p218

阿利斯塔克的觀點是一項偉大遺產,那就是:無論我們的種族,還是我們的星球,在大自然中都並不特殊。這觀點上及天文,下及人文,帶來了無窮的益處,也引發了永恆的對立。天文、物理、生物、經濟、政治和人類學都受惠於此。我有些好奇,它之所以受到強烈阻礙,主要原因會不會在於它對社會的影響。

p219

自誕生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找自身在宇宙中的定位。無論在我們的祖先四處游盪仰望星空之時,古希臘愛奧尼亞科學家的時代,還是在當下,同樣的謎題始終未解:我們在哪兒?我們是誰?長久以來,我們熱衷於為天空構建模型;太陽是燒紅的石塊,群星是高懸的火焰,銀河是夜空的脊樑。這古老的嘗試延續至今,終於化作對宇宙的最新認知:人類生活在一顆無足輕重的行星上,圍繞著一顆單調乏味的恆星旋轉。這個恆星系處在銀河系外沿兩條旋臂末端之間,甚至銀河系也只是一個稀疏星系團里不起眼的一員,這個星系團被遺忘在宇宙的一角,而宇宙中的星系比人類個體的數量還要多得多。

p220

如果真的珍視我們的地球,還有好些事可以做。只有大膽提出問題,尋找深層答案,我們的星球才會變得更加重要。

星星是什麼?人類從童年時代就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今,我們帶著它踏上前往宇宙的旅程。探索是人類的天性,這個物種誕生之初就在流浪,至今依然在流浪。我們在星海之濱逗留了許久,是時候揚帆啟程了。

八 時空之旅

p224

一把抓起的沙子,約有一萬粒,比我們在晴朗夜晚裸眼所見的星星更多。但能被看見的繁星,只是距離地球最近恆星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而宇宙寬廣無垠:宇宙中的恆星總量,比地球上所有沙灘的沙子加起來還要多。

古代天文學家總想從星辰的排列組合中解讀出深意,但星座不過是一組組隨機散落的恆星。有些星辰閃亮,只因為離地球較近,另一些黯淡的星辰其實異常耀眼,然而太過遙遠。我們和群星間隔著驚人的距離,所以不管你走到地球的哪個角落,星座看起來都一個樣。

p232

有一種飛船以獵戶星座為名,以此提醒人們它的終極目標是遙遠星辰。「獵戶座號」飛船的推進方式是在尾部點燃氫彈,每次爆炸都會給慣性板施加點推力。你可以把它看作巨大的太空核動力摩托艇。從工程學角度來看,「獵戶座號」似乎完全可行。雖然按照設計,飛船飛行肯定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碎屑,但只要在執行太空任務時認真仔細,這些碎片就會停留在廣袤的星際空間里。美國一度認真地發展過「獵戶座」計劃,然而因為簽署了禁止在太空引爆核武器的國際條約,它最終被廢止。在我看來這真的很可惜。「獵戶座號」飛船是我能想像出的核武最佳使用方式。

p236

這樣一條以 1g 不斷加速的飛船,可以在航行至旅途中點時轉向,再以1g的速度減速,直至抵達目的地。由於旅程的大多數時間都接近光速,時間膨脹效應會十分明顯。如果去較近的恆星系,比如6光年之外,很可能存在行星的巴納德星系,以飛船上的時鍾計算只會耗去8年,而去往銀河系中心,只需21年;仙女座星系 M1,28年。當然,對留在地球上的人們來說,事情會大不一樣。飛船抵達銀心所耗的21年,在地球上的人看來就是3萬年。等到返回家鄉,恐怕不會有老朋友出來迎接。理論上講,只要把速度提高到近乎光速極限,我們甚至可以在約56 年里環繞已知宇宙。只是這樣一來返程已是幾百億年之後。那時地球只剩燒焦的煤渣,太陽也早已熄滅。相對論允許發達的技術文明飛向群星,但僅限於那些踏上旅途的人。似乎沒有任何辦法能把信息以超光速發給留守後方的同胞。

p242

如你所見,空間和時間彼此交織。行星和恆星也和人類一般,從生到死。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太陽的壽命則是我們的一億倍。與群星相比,我們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在真正的蜉蝣眼里,人類恐怕也是遲鈍緩慢,甚至不怎麼動彈的物體。從恆星的角度來看,人類,這種數量多達幾十億,生命轉瞬即逝的生物,都擠在一個異常寒冷、堅固,而且遙遠的矽酸鹽鐵球體上。

放眼宇宙,每一顆行星的未來都由它們當下的變化決定。而我們的小小星球,恰好處在歷史的重要分岔口。這個岔口的重要性不亞於2500年前愛奧尼亞科學家和神秘主義者之間的那場對決。無論我們在這個時代做出什麼抉擇,都將深深影響一代又一代子孫,以及他們通往群星的命運。

九 恆星的一生

p249

當我們不斷切分蘋果派,到了比原子更小的尺度後,面對的就是一個無限小的世界。而我們仰望夜空時,看到的又是一個無窮大的世界。這種無窮大代表了無限的退行,不僅是空間的無限,也是時間的無限。如果你站在兩面鏡子之間——比如說某家發廊里——能看到自己許許多多的重影,這是影子在鏡面間不斷反射所致。這些倒影數量雖多,卻並非無窮無盡:因為鏡子不是完美的平面,彼此也沒有徹底對齊;還因為光傳播的速度有限;此外,你擋住了光線的傳播。真正的無窮,比任何數字都大。

p253

電荷分為正電荷和負電荷,同類之間強烈相斥。我們可以這麼想像,在微觀世界里,人人都是避世隱士,想和同胞離得越遠越好。電子和電子相排斥,質子和質子相排斥。不過這樣一來,原子核是怎麼結合在一起的?它為什麼沒有立刻飛散?這是因為自然界里還存在一種基本力:它不是引力,不是電磁力,而是一種距離非常短的核力,叫作「弱核力」,它就像一組鉤子,能在質子和中子非常接近的情況下把它們拉到一起,克服質子之間的電斥力。這些中子提供了相互吸引的核力,又沒有電斥力,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膠水,使得原子核成為一體。所以情況就變成了這樣:性情乖戾的隱士們渴望獨處,卻因為一些喋喋不休的和事佬,被迫和同胞待在一起。

p267

宇宙射線主要是電子和質子,它們從地球誕生之時起就不斷轟擊著這顆星球。數千光年外恆星毀滅所產生的宇宙射線,會在銀河系中呈螺旋狀盤旋百萬年後落一些到地球上,改變我們的遺傳密碼。也許它們在地球生物遺傳密碼的建立中起了某種關鍵作用,也許它們造成了寒武紀大爆發,也許它們讓人類的祖先兩足直立,行走於大地之上。

十 永恆的盡頭

p285

每一場類星體爆發,都會讓數百萬世界—其中一些可能已經發展出了能夠理解自身命運的智慧生物——徹底毀滅。對星系的研究,既揭示了宇宙秩序和美麗的一面,也展示了它狂暴時有多麼恐怖。宇宙是神奇的地方,它誕生了生命,但它同樣毀滅星系、恆星與行星。宇宙既不仁慈,也不惡毒,只是對我們這樣的小東西漠不關心。

p286

銀河系越接近銀心的部分轉動越快,越外側越慢。正如圍繞太陽的行星需要遵守克卜勒第三定律,繞著銀心轉的恆星系也遵從了同一套規則。銀河系旋臂總是試圖向銀心不斷收緊,這樣一來,氣體和塵埃會在旋臂中達到更高的密度,進而生成年輕、炙熱、明亮的恆星,它們的光芒勾勒出了旋臂的輪廓。這些恆星能發光發熱1000萬年左右,僅僅相當於銀河自轉時長的5%。它們一旦燃燒殆盡,馬上又有新的恆星和伴生星雲誕生。這些恆星連星系自轉一圈的時間都活不到,而旋臂結構長存。

p293

萬物垂懸,萬事安寧,萬籟俱寂;而天空蒼茫。 ——《波波爾·烏》,基切瑪雅人

這些神話是對人類無畏精神的禮贊。它們和當代科學宇宙大爆炸神話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科學會自我質疑,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和觀察來驗證我們的觀點。但這些創世神話值得深深敬畏。

每一種人類文化都會為自然界的周期循環而歡欣。在先人看來,如果不是神的旨意,循環怎麼會發生呢?如果人類能在短短一生里見證日夜輪換,四季流轉,那麼在神明們以億萬年為計量單位的歲月里,會不會同樣存在循環?

十一 記憶揮之不去

p306

全世界所有書籍里的信息加起來也沒有美國一座大城市一年的電視播放數據多。並不是每個比特都具有相等的價值。

p316

當基因無法儲存生存所需的所有信息後,我們逐漸演化出了大腦。可能僅僅一萬年前,我們又發現連大腦也無法輕易容納更多的知識了,所以學會了在體外儲存大量的信息。據目前所知,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一種發明了把記憶公共化,既不儲存在基因里,也不記在大腦中的物種。這種放置記憶的倉庫,叫作圖書館。

書是樹做的。扁平、柔軟的書頁上(「書頁」在英文里還叫「樹葉」’)印著黑色的文字。只消瞟上一眼,你就聽見了另一個人的聲音——雖然他可能早已作古。即使相隔千年,你也能聽見書籍的作者在你腦海中說著清晰、無聲的話語。寫作也許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把不同時代、彼此從不相識的人們聯繫到了一起。書籍打破了時間的枷鎖,證明人類可以創造奇跡。

p327

攜帶金唱片的「旅行者」系列速度慢得令人揪心。它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飛行器,然而要數萬年後才能飛得比最近的恆星系更遠。與此同時,任何剛剛播完的電視節目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在土星附近追上已經先行好多年的「旅行者」。只要4年多一點,它們就可以抵達半人馬阿爾法。

如果幾十或者幾百年後宇宙中有人收到了我們的電視廣播,希望他們能對人類做出個好評價。這個物種是宇宙在經歷150億年的演化後局部物質轉化成意識的結果。智能賦予了人類可畏的力量,然而我們究竟有沒有智能到可以避免自我毀滅,目前來看還是個問題。但至少我們中的一些人正為此竭盡全力。希望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地球很快就能和平統一,讓所有生靈都得到尊重。唯有這樣,它才能准備好邁出新的一步,成為銀河文明社會中的一員。

十二 銀河百科全書

p340

所以無論何時,銀河系里的技術文明數量都少得可憐。新文明的崛起和舊文明的毀滅,會讓這個數字大體上保持不變。極端情況下,N可能會小到只有1。如果每個文明都在進入技術時代後傾向於自我毀滅,那麼放眼銀河,我們也許找不到一個可以交流的對象。而且說實話,我們自己做得也不怎麼樣。

文明需要經過幾十億年曲折的演化才能出現,毀滅卻只要一瞬間的愚蠢。

十三 誰為地球代言?

p371

哺乳動物會用鼻子蹭、撫摸、擁抱、舔舐它們的幼崽來表達愛意,而爬行動物幾乎沒有這些行為。如果我們顱骨內的爬蟲復合體和邊緣系統真的處在一種不穩定的休戰狀態中,而且依然在發揮遠古本能,那父母的愛也許能夠激發哺乳動物的天性,而缺少愛的接觸,則可能激發爬行動物的天性。有一些證據表明情況確實如此。哈里和瑪格麗特•哈洛夫婦在實驗里發現,成長於籠中,與猴群缺少身體接觸的猴子——即使它們可以看到、聽到和聞到同類——會表現出孤僻、沉悶、自殘等異常特徵。人類社會也有類似的情況。那些缺少身體接觸的兒童——他們常常待在福利機構里——顯然非常痛苦。

p373

「神明面前,迷信乃懦弱。」寫下這番話的泰奧弗拉斯托斯生活在亞歷山大大圖書館建立期間。我們居住在什麼樣的宇宙里啊:原子誕生於群星核心;每一秒鍾都有數千顆恆星誕生;陽光、大氣中的閃電和水萌發了生命;生命演化的原始素材,有時需要歸因於半個銀河之外的恆星爆發;如同星系般美麗的事物在宇宙中誕生了數千億次;這個宏偉的世界有類星體、夸克、雪花和螢火蟲,可能也有黑洞、其他宇宙和地外文明,後者的電波此刻也許正向著地球飛奔而來。相比之下,那些偽科學和迷信是多麼蒼白。追尋和理解科學,是人類需要為之努力的事業。

深究大自然的任何一方面,我們都能窺見深奧的秘密,它觸動了我們的好奇心與敬畏感。泰奧弗拉斯托斯是對的。那些懼怕宇宙真實面目,幻想人類居於萬物中心的人,更喜歡迷信帶來的短暫安慰感。他們選擇了逃避,而不是面對世界。但那些充滿勇氣的探索者,他們無懼於真相與假想的不同,能洞悉宇宙最深的奧秘。

p382

我們一直持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奇怪觀點,認為另一個人或者另一個文明,哪怕和我們只是稍有不同,都會顯得面目可憎。「外人」(alien)和「異國的」(outlandish)這種詞,本身就暗含了負面情緒。然而地球諸多文明各自的文化習俗只代表了人類間微小的不同,如果有外星訪客,他會認為這種差異微不足道。宇宙中可能有許許多多的智慧生物,但達爾文演化論告訴我們,人類只存在於這里,存在於這顆小小的行星。我們是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從宇宙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寶貴。即使有人不同意你的觀點,也與他和平共處吧。因為就算踏遍千億星系,你也找不出另一種人類來。

人類的過往,也是意識逐漸覺醒,發現自己是更大群體一員的歷史。

p386

地球每天繞太陽運行約250萬千米;比它環繞銀河系中心的速度快8倍;可能還是銀河系落向室女座星系團速度的兩倍。我們一直都是太空旅行者。

p387

大約360萬年前,今天坦尚尼亞北部的一座火山噴發,飄飄揚揚的火山灰覆蓋了周圍的大草原。1979年,古人類學家瑪麗•利基在那里發現了灰燼中的足印,她相信那些足跡屬於原始的人類,甚至可能是今天所有人類的老祖宗。而在38萬千米之外,另一顆星球的「靜海」地區,人類在歡呼聲中留下了又一個足印。我們已經走過了360萬年、46億年、150億年。

我們是產生了自我意識的局部宇宙。我們已經開始思付起了自己源於何方:我們由星辰所鑄,如今眺望群星;我們由100億億億億個原子組合而來,而今考慮起了這些原子的悠久演化;我們回溯著意識(至少在地球上)誕生的漫漫長路。我們忠於地球及其物種。我們為地球代言。我們要生存下去。因為這責任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那古老而浩瀚的宇宙,屬於我們的起源之地。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