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車輪上的攝像機——《美國內...

車輪上的攝像機——《美國內戰》無劇透短評

一般來說,關於電影的影評很難在不劇透的情況下展開後續內容,但對於《美國內戰》而言,想做到這點似乎並不困難,因為這部已經在國內外網際網路上引起了不小熱度的電影,它最關鍵的部分真就已經被自己的預告片講明白了。但如果你點進了這篇文章卻還沒有看過那個預告片,那麼簡單來說,美國內戰了,有一批戰地記者他們開著車,跨越了小600公里處在內戰期間的美國國土,想去采訪一下時任總統。除此之外,預告片里你能看到的東西基本就是全部了。不夸張的說,拋開美國內戰這個最大的噱頭,整部電影的精神內核和任何一部描寫戰地記者的紀錄片或者其他題材的藝術創作沒有任何區別,但加上了這個最大的噱頭,這電影就產生了一些值得一提的,奇妙的化學反應。

雖然可以不用劇透,但寫短評仍然難免要對這片子做一個概括。整部電影根據節奏大概可以被分成兩個部分,100分鍾的片長中前80分鍾前往華府,名場面oh,China,bang就發生在這個部分的結尾。後20分鍾則是激戰華府,全片為數不多的大場面和不能仔細推敲的缺陷都集中在了這里。在本片的第一部分,導演用了許多人物特寫鏡頭和低位拍攝來渲染情緒,在公路片環節中它很好的淡化了戰爭的血腥氣和非人感,讓觀眾們能把注意力放在角色的心路歷程和精神表達上,然而看多了也容易給人一種在水時長的錯覺。此外,公路片環節里各個故事小節中也不乏值得賞析的鏡頭和台詞,在一個有關村鎮游樂場的鏡頭里,我體會到了《原子之心》里靈薄域那種唯美又錯亂的感覺。第二部分則有不少致敬傳奇fps遊戲《決勝時刻6現代戰爭2》的鏡頭,不論是激戰林肯紀念堂還是掃過華盛頓紀念碑的防空火力網。只是這些誘人深思的鏡頭缺少一個足夠明晰有力的故事支撐,而當我們順著鏡頭深入這部電影時,會發現問題還不止缺乏支撐這麼簡單。

攝像機拍不到自己的輪子,這部掛著美國內戰名號,實則講述戰地記者故事的片子也有一些燈下黑的要素。首先,全片從頭到尾沒有講述內戰的起因,各方的訴求,這是一場不知緣何而起,為何而終,甚至不知戰況如何的內戰。沒有政治訴求,沒有精神信念,只有你對我開槍,我就對你開槍,你沒有槍,我就要考慮要不要對你開槍了。直到影片的最後二十分鍾,我們才真的第一次見到了明確的兩軍對壘:叛軍在華盛頓近郊集結了大量部隊,准備沖入華盛頓清君側,圍攻美利堅都城大戰忠誠派。然而即使這樣雙方依舊沒有干碎對面之外的任何明確口號或政治訴求。直到影片結尾,皇宮啊不對白宮告破,一名總統的發言人才在談判中提出要放總統撤離,保留兩個仍舊忠誠的州,然後旋即被叛軍擊斃,整個過程中叛軍只是在否認發言人的一切提案。更別提在公路片環節那些關於持槍社區,小隊交火和的鏡頭了,鏡頭完整而克制地捕捉了衝突交火本身,而那些引起衝突與死亡相關的東西則一概不提。迫真在遙遠而黑暗的西太平洋北美洲,只有戰爭。

然而這部影片其實並不黑暗,字面意義上的並不黑暗。公路片部分絕大多數的場景都是陽光明媚的白天,而在影片的第二部分,華府午夜激戰的劇情集中了這部電影的幾乎所有大場面和戰爭戲份,從炮擊林肯紀念堂到武裝直升機低空掃射辦公樓,還有步兵小隊在城市環境里依託掩體互相對槍。煙塵,血腥,尖叫,以及記錄在黑白膠片里,被定格的破碎混凝土和火苗把戰爭的混亂和戰地記者脆弱的掙扎表現的很好。而問題在於,經歷了這一切的華盛頓依然燈火通明。

也許是俄烏衝突這些年下來,俄羅斯在進攻中對民用電力設施的迴避讓人們忘記了電力不是免費的。在這部影片里似乎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電力供應是一個在戰略和戰術上都值得注意的問題。片中炮擊林肯紀念堂後接了一個華府的廣角夜景,在這個鏡頭里美利堅沉淪於戰火中的首都燈火通明。交戰雙方在街上對槍的時候沒有一盞無辜路燈受到損害,兩邊頂著頭頂明晃晃的黃光當街對射,絲毫不考慮熄燈能給自己帶來的戰術優勢,整條街亮得像是他們在模擬演習。甚至美國陸軍的演戲都要模擬夜晚低光照下的城市作戰項目,這環境還不如演習。還不止路燈,武裝直升機橫掃華府辦公樓的時候,機槍夷平了辦公樓二樓的抵抗,這個過程中,三樓一整樓亮著白光的辦公室大燈連閃都沒閃一下。即使我們退一步,考慮到美國那分布式市場化的電網系統,猜測全美超過3200家負責輸配電的公司如何在這場沒頭沒尾的內戰中站隊,我們也只能認為這些電力公司達成了某些超越政治立場的默契,在資本領域上完成了統一。這下好,比荒誕的內戰更荒誕的事情出現了,一個分裂的美國竟然有了一個統一的電力系統,而這個電力系統甚至有足夠的實力,能在機械化的國民警衛隊和美國陸軍手里保證自己的獨立性和供電量。這下好,不止cod6,也致敬傳奇trpg規則《數碼龐克2020》了。

此外這部電影對美國內戰的迴避又讓它在通過鏡頭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多了一分矛盾,在關於美國的各種藝術作品中,很少有視角討論美國實際是一個依靠卡車運輸必需品的國家,這自然也包括《美國內戰》。在全片都在描繪公路旅程被戰爭和政治分歧所割裂的同時,沒有汽油之外的任何貨物出現短缺,在路過的小鎮里甚至能買到一條精緻的紗裙,盡管出了小鎮就是危機四伏的公路戰區。這讓我不禁懷疑設定中的美國是否早已超額完成了現實中兩任美國總統瘋狂追求但毫無起色的製造業回流政策,甚至超額完成到了每個州,甚至每個鎮都有完善的工業鏈條。然而要是真有美國總統能達成這種小羅斯福第二的成就美國還可能爆發內戰嗎?總不能地上神國的貨架都和MMORPG一樣,資源定時定點刷新吧。盡管在關於內戰的全部設定都不明朗的前提下,這點小細節稱得上是無足輕重的,但這點無足輕重的小細節堪比物理學大廈上的兩朵烏雲,你一旦注意到並開始思考它,整部電影的節奏都會開始地動山搖。

總之,我仍舊推薦各位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它的名場面對得起100分鍾的市場和票價,如果你碰巧還是個遊戲玩家,那除了名場面還有更多彩蛋性質的樂子。在名場面之外,作為一部視角放在戰地記者上的電影,《美國內戰》無疑也將關於記者,人,和新聞責任(褒義)的部分做了一個良好的表述。但是關於這些內容的探討,以本片的劇情編排而言,完全可以將之放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處於衝突中的熱點地區同時又迴避掉那些引起爭議的問題。專門設置美國內戰這個看起來十分有噱頭卻又不夠真的有噱頭的話題,很難不懷疑導演亞歷克斯·加蘭就是想拍一下爆破林肯紀念堂,炮轟白宮,以及抒發一下他想槍斃美國下一任總統的心情,不管下一任是誰。(說一點題外話,影片里美國總統的形象總讓我感覺他就是本次參加競選的兩位候選人合體了。)更何況考慮到本片的基調和那些被刻意忽視的細節,這種噱頭很容易走向過度解讀的荒誕。一個盡職盡責的戰地記者,為了對這場內戰的核心進行一次性的采訪,途中所展現出的冷漠和疏離,著眼於人文關懷卻忽視了人需要什麼關懷的鏡頭語言很難說能夠經得起推敲。他們深入了戰火燃燒的地獄,願意為了一條靠近真相的報導付出生命危險,可這個故事卻讓他們的專業幾乎可以被當做從容,顯得自己在完成報導後仍然有路可退,仿佛這里不是他們的家鄉故土,而是另一個第三世界平平無奇的周末,他們在赴湯蹈火後仍然有一個應許的和平之地等著他們修整,有一條退路。

女主在宣傳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它出現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每次我從戰區僥幸逃生,我都感覺像是在對外示警,『別這樣做』。」

可這次他們又能逃到哪兒去呢?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