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奧本海默》:現代世界的創...

《奧本海默》:現代世界的創世傳說

三年之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最新作品終於上映了。在今天,他毫無疑問是一位特別的導演。他能夠動用龐大的投資和豪華的演員陣容,卻又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創作獨立性;他的作品有受眾廣泛的故事內容和主題,同時又能在敘事技巧和表現形式上推陳出新;他可以營造宏大的視覺奇觀,也會在電影中埋下復雜的線索和龐大的信息量。這些因素使得他的每部新作都能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作為一名對電影,物理學和二戰歷史都比較感興趣的觀眾,《奧本海默》也是我不能錯過的。關於電影本身的分析已經有很多了,不過我都還沒有看。因為我擔心這些內容里巨大的信息量會淹沒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今天的文章完全是我在看完電影後的最初感受,可能會存在一些事實錯誤或者記憶不清晰的地方,不過我相信它值得記錄和分享。

技術性的細節

談論電影有許多不同的角度,可以從技術、體驗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感情、內涵的角度分析,這些不同的角度在我看來是並不矛盾的。所以我想先談談細節,後面再談影片的主旨和內容本身。請注意,如果我提到一些缺點,這不代表我否認這部電影本身的內容和價值。

疲勞的觀影體驗

《奧本海默》最突出和明確的觀感,就是台詞十分密集。結合電影3小時的時長,我覺得它可能是我看過台詞最多的單部電影。到電影的後半段,已經很難再集中注意力跟上台詞,結束的時候乾脆整個腦子都是懵的,好像做完了一次英語閱讀試卷。唯一類似的觀影體驗是《漢密爾頓》的官方錄像,那部音樂劇同樣用不間斷的rap台詞轟炸了我將近三個小時。

說實話,我不知道從諾蘭的主觀視角出發,這種體驗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但從我的主觀視角出發,我能感受到從《敦刻爾克》開始,他的電影觀影體驗都不太好,甚至懷疑他是在故意折磨觀眾。《敦刻爾克》是全片緊張的節奏,巨大的槍聲和低音配樂不斷轟擊椅背,直到我感到麻木;《信條》則是無比復雜的設定,沒有明顯交代的大量伏筆和細節,使得一遍看懂,甚至是兩遍看懂都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這一部《奧本海默》是通過巨量的台詞和復雜的人物關系,達成了另外一個角度的燒腦,或者說是一種純粹的消耗。

即使信息量已經這麼大,電影里仍然有一些支線,感覺沒有交代明白。就我而言,感覺最明顯的是奧本海默和她夫人。兩個人同框的段落里,大多數時候要麼比較冷漠,要麼處於對抗的關系,這使得兩個人的情感關系,以及夫人對他的支持,都顯得缺少鋪墊,缺少根基。而至於人物關系,對我自己來說,20世紀初的物理學界的巨人們我是比較熟悉的,但到了後面涉及到政府官員的時候,也已經無能為力了。我只能靠對這些演員本身的熟悉(很多在以前的作品中與諾蘭合作過)來記憶他們。

我不知道諾蘭電影的這些特徵,是因為他刻意想營造這種體驗,還是表達欲過於旺盛,還是因為在編劇上缺少幫手。對其他許多電影,看一遍是足夠的,但對他的電影,似乎必須得二刷起步。這可能就是面對一個電影作者所必須的妥協吧,他不會像一般的商業片一樣伺候觀眾,我們需要主動去理解他。

諾蘭對於特效的態度

諾蘭偏愛實拍,不會優先使用CG特效。不過一旦要用CG特效,他總是可以做的相當精緻,以至於和其他實拍場景難以分辨。不過在奧本海默中,我注意到了他使用特效的又一個特徵,就是間接和留白,在構思分鏡的時候就盡量減少露餡的可能。

關於核大戰的假想場景,已經在電影中出現過很多次。不過諾蘭的拍攝方式卻與其他電影表現得非常不同。例如在《終結者》系列中,電影清晰地呈現了核爆的場景,被燒傷的居民,甚至成堆的骷髏。這樣的場景固然駭人,然而很難做到完美實現,觀眾很容易觀察到特效的痕跡,另一方面傳達過於直接,缺乏想像空間。

在《奧本海默》中,諾蘭沒有採用這樣的手法。燒傷的普通人,強烈的白光,燒焦的屍體,被疊加在了現實場景中,而核大戰的場面,總是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隱晦姿態出現的。在電影大部分段落,核大戰片段只展現了飛彈的尾跡和宇宙中看到的火球,到了最後,才不情願地拍出了飛彈本身的樣子。這一方面減少了觀眾察覺特效缺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留下了思索的空間,更加契合核戰爭從未發生,又近在咫尺的危機感,也讓觀眾得以在稍加思索以後才感到脊背一涼,而不是在已經見過無數次的「標準版」核戰場景里無聊地等待下面的劇情。

《奧本海默》:現代世界的創世傳說

除了核戰本身,本片為了表現一些物理學概念,加入了大量非常抽象的畫面片段。結合音效,這些片段為較為熟悉的觀眾營造了一種「會心一笑」的感受。它呼應了台詞內容,卻又做了充足的留白,這些段落在我看來是相當驚喜的。

諾蘭電影的幾個主題

我記得在《雨中曲》中看到一句話,大意是:「對於一個導演,如果你看過他一部作品,就看過了所有的作品」。這句話說得有些極端,不過我們也很容易觀察到,許多導演至少在其生涯的某個階段,都在反復地講述相似的主題。比如今敏對人的精神世界與夢境,昆汀的復仇故事,宮崎駿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探討等等。

而對於諾蘭,最大的主題恐怕就是時間。在他的作品中,除了《蝙蝠俠》系列,幾乎沒有平鋪直敘的作品,每拍一部都要嘗試一種新的組織時間的方式。其次,在最近的作品中,他越來越展現出對歷史和物理題材的喜愛。《星際穿越》、《敦刻爾克》、《信條》都是如此,以至於到了《奧本海默》,二者乾脆合二為一。我現在非常期待他的下一部片子會是什麼樣的主題和內容。

進化的馬賽克

怎麼說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相關工作人員真是沒有閒著,給電影里有裸體戲份的女角色做了一條頗具質感的裙子。這條裙子真的比我當年在《水形物語》里看到的小黑裙精緻多了。而中間疑似放大的一段,充分體現了IMAX膠片優秀的畫質和解析度。

內容和內涵

《奧本海默》之於今天

我覺得《奧本海默》是一部非常適合今天的電影。在經歷了幾十年繁榮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後,現在,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國家之間的對抗和衝突逐漸增多,新冷戰的威脅慢慢靠近。在網際網路回聲牆的作用下,民間的仇恨也在不斷發酵,甚至於有人開始鼓吹和宣揚戰爭。

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而我覺得像《奧本海默》這樣,重新向人們傳達戰爭和核武器可怕後果,描述麥卡錫主義對重要科學家的貶損的電影,是非常珍貴的。人們需要想起這些曾經發生的痛苦回憶和教訓,認真地對待今天的生活和見聞,盡可能不要重蹈覆轍。我相信歷史雖然會押韻,但絕不會重復。希望從這些並不遙遠的歷史中,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學習到點什麼。

不過我也想補充一點,雖然對於核武器本身,《奧本海默》強調了它可怕的威脅,但這並不是貶低奧本海默本人,和其他核物理科學家研究成果的理由。有人說,罵技術是最容易的,因為技術從不會還口。對於核能的研究本身也一樣,技術本身沒有錯,如果有什麼出了錯,那也一定是使用技術的人。正如同電影開始將奧本海默比做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他只是帶給了我們力量,至於把這種力量用於創造還是毀滅,這個問題只能由其他人來回答。

創世傳說

核武器因其毀滅世界的能力,它本身和與它有關人物,故事,都被人們賦予了濃重的宗教色彩。電影中,開篇使用了普羅米修斯的典故。奧本海默自己也引用《薄伽梵歌》中的段落,「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而我覺得,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的故事,還可以有另一種類比,那就是塑造今天現代世界的創世傳說。

在許多傳說或神話故事中,總會有一場大戰,為後來的世界奠定基礎。在中國,炎帝和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為華夏民族的誕生奠定基礎;在古巴比倫神話中,眾神領袖馬爾杜克擊敗提亞瑪特,用敵人的屍體創造出天和地;在北歐神話中,諸神黃昏的大戰毀滅了世界,最終世界復蘇,存活的神和兩名人類重新建立了世界。而對我們來說,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大戰和科學革命,直接影響和塑造了我們的今天。

我做這樣的類比,倒不是說要把近代歷史的事件看成崇高或具有神聖意味的,而是希望強調其影響,以及解釋為什麼我們對那段歷史津津樂道。每當大的戰爭或變故發生,之前的歷史就變得遙遠,如同隔了一層紗布。而之後的歷史,發展脈絡格外清晰。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了過去的殖民地體系,國際共運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更塑造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人類開始被籠罩在核武器的烏雲下。除了這些現實影響,你還可以從無數影視作品中找到那場大戰的痕跡,比如《美麗人生》中的父子遊戲,《假如愛有天意》里無法成全的愛情,《紅高粱》中的十八里紅,《風之谷》毀滅世界的巨神兵…

《奧本海默》:現代世界的創世傳說

除了政治和軍事,20世紀初在科學領域也是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的。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瑪麗·居里、玻爾、海森堡… 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共同在20世紀初掀翻了開爾文勛爵自認為已經建成的理論大廈,建立起全新的體系,並且帶給後世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奇跡。關於量子力學的論戰至今仍為物理愛好者津津樂道,而他們給世界帶來震動,並不亞於兩次世界大戰,甚至可以說遠遠超過了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他們讓利用核能、宇宙探索、半導體和信息產業成為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了我們的今天。

《奧本海默》:現代世界的創世傳說

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也許,愛因斯坦和奧本海默當時在說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電影的大部分段落中,奧本海默在其他政治人物面前,始終是一種相當無力的姿態,在審查官員面前,他不斷被逼問,難以為自己辯護;在杜魯門面前,他的建議無法受到重視;而劉易斯·施特勞斯更是試圖把他踩在腳下,作為自己晉升的墊腳石。

奧本海默在他生活的年代,面對身邊的官僚,無疑是弱小的。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得長遠些,我們會發現每一次社會的變革,以及大眾生活的改善,主要都來源於生產力和科技的進步。即使是可怕的核武器,也以其龐大的威力阻止了超級大國之間輕率地直接開戰,和平利用的核能則增加了清潔能源的選擇,並且有可能為人類打開無限能源的大門。從這個角度來說,政治人物是反而非常渺小的。所有這些政治制度和事件,不過是人類集體為了適應新的自然和科技條件,構造出的一種臨時的周邊配套設施。隨著時間推移,一代又一代人出生又死亡,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同枯葉落下變成灰塵,逐漸被風吹散。只有那些科學家的成就和他們的名字,如同石碑上的銘文,永遠被人們記憶。

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這才是現代世界的創世傳說。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