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流浪地球2》殲-20C的...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在《流浪地球2》中我與「王老師」以及「總師」三人作為一個小團隊,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完成了劇中殲-20C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前期設計工作。我們的專業包含設計和工程,目前都不以影視行業為主,但我們都對科幻題材的各類作品以及航空航天領域的相關技術很感興趣,平時也會設計點介於幻想和現實之間的小玩意。沒想到這個共同的愛好有一天能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到這樣一件令人激動的作品的創作之中。

立項初期我們首先接到了故事的背景設定和一些分鏡的草稿,得知我們需要設計一架可垂直起降的雙座殲-20戰鬥機。就像冷戰時期世界各國對垂直起降戰機各種形式的探索一樣,在方案論證初期大家也設想過各種稀奇古怪的垂直起降方式,但故事的設定需要這架飛機更「現實」一些。畢竟片中描繪的「未來的過去」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相隔不遠,要讓觀眾通過這架飛機感受到故事與現實世界的關聯。

根據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隨著UEG的成立,大國之間的空中對抗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與大航程和低雷達反射截面相比,高生存能力,多任務適應性可能會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戰機更加重要的指標。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機頭及座艙是整個設計工作中占比最高的部分。由於近景鏡頭基本圍繞座艙拍攝,需要對整個座艙進行高細節度的實景搭建,在拍攝規劃中這些近景道具的時間要求更為緊張,設計也最為詳細。座艙外部的輪廓和機背的鼓包極大的影響了飛機的風格,導演對這里的功能邏輯與線型美學十分敏感和執著,我們與美術組一起反復推敲機頭的造型和機身的線型,過程十分煎熬。經過多次疊代,最終在體量感,速度感和結構的隱喻中取得了平衡,確定了一個神似原型但又比原型更加「銳利」的機頭方案。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在座艙內部設計的前期,我們搭建了三種方案簡模供劇組選擇,在確定了艙內螢幕的基本布局後進行深化設計。為了與電影的整體美術風格保持一致,我們既不能把面板設計的太過簡潔,又不能因為過多的儀表和開關讓座艙看著像「鍾表店」,此外我們自己也不太能接受隨意的布置螢幕、按鈕和指示燈堆砌出來的「科技感」。

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查閱了很多已公開的視頻圖文資料和相關書籍,研究了多種四/五代戰機座艙以及珠海航展上出現的模擬座艙內各類開關及旋鈕的功能及分區,確保各類控制開關的形制、位置以及標識的文字盡量與現實相符。此外我們還編制了一份冷艙啟動的操作說明書,並結合電影的動態預演設置了駕駛員在不同情節下所要完成的操作。在我們的設計提交後美術組又對座艙內部分面板的設計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才達成了最終呈現在銀幕上的效果。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在殲-20C的設計工作完成之前,雙座殲-20的實機照片還未披露。在前期我們一直想把座艙蓋做成類似殲教-7的略帶土味的整體側開式結構(畢竟土就是戰鬥力),但經過劇組研究後決定採用前後對開的方式,一是覺得比較新穎有趣,二是製作一個滿足拍攝需求的如此巨大的整體艙蓋真的很難,因此我們隨後重新設計了座艙蓋。

在現實中很多雙艙蓋戰機在兩艙蓋之間都會有一條連貫的隔框(參考殲轟-7和F-4) 。為了讓殲-20C的艙蓋看起來更獨特一些,我們將隔框壓縮成了兩個帶窗的小凸角。從現實的角度考慮,這種設計可能會在處理艙內氣密的問題上存在一點硬傷,但也並不是不能解決。兩艙蓋之間的分割線是一條與後艙蓋的轉動軸點同心的圓弧,這樣是為了避免艙蓋在開閉時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涉的問題。艙蓋邊框有意避開了彈射座椅彈出的軌跡以符合基本的設計邏輯,艙蓋下方遠離轉動軸點的一端設有拋蓋火箭。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電影中曾兩次出現戰機在無地勤保障的區域起降乘員離機登機的情節(開頭在利伯維爾城區燒紙和中間帶韓朵朵回上海)雖然沒有具體的鏡頭,但為了保證情節符合邏輯,我們在機頭左側設置了可自動收放的登機梯。此外我們也設想過這架垂直起降戰機可能會在艦上或地堡這類狹小空間中停放,因此增設了可折疊的主翼(不過這麼巨大的飛機就折一點機翼好像也省不了多少空間……)這些裝置在座艙內都設置有對應的控制撥杆。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在飛機背部我們設置了兩組升力風扇。由於殲-20的機體十分修長,雙升力風扇布局會讓整機的比例更加協調,使其從感官上更加可信。在雙風扇傳動方式的設定上我們有多個版本的設想,從傳統的主發傳動軸驅動,到高壓燃氣導氣驅動,輔助動力渦輪泵驅動,甚至電力傳動等方式都有考慮。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航炮也是為劇情需要增設的機載設備之一,出於一點個人喜好(單管感覺不夠勁,六管又覺得太普通)在設定上我們選用的是一門戰機上常見的雙管加斯特式航炮。不過最近看到現實中殲-20的航炮有新消息了,形制以及布置方式都和我們的設定不太一樣。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為了讓開升力風扇同時盡可能確保載彈量,我們對主機身進行了修型,增加了機身中央段的截面積,取消了機腹彈艙,在不降低氣流截面積的同時將升力風扇的噴口壓扁,這樣就使側彈艙可以向機腹延申擴大。此外由於殲-20的原設計中主起落架是向前方折疊收入輪艙內的,側彈艙加長會與原有輪艙發生干涉,我們重新設計了主起落架及輪艙的結構,將收放方式改為向外側翻轉的形式,並在主翼翼根前端增設了容納起落架的鼓包。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在機體深化設計中,我們參考了大量已公開的殲-20實機照片,盡量確保在未做太多改造的區域(包括機頭前端,進氣道前端,機身後段,機翼等)的蒙皮縫線及外露裝置與實機一致。此外由於新型的龍勃透鏡在那時還未公開,我們採用的仍然是早期殲-20上裝備的形制。除蒙皮縫線和機體外露的各種裝置,我們還在設計文件中設定了機體動作部件(包括各種艙蓋及舵面)的轉動軸點和開啟關閉的姿態及角度供後期的CG團隊參考。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流浪地球2》殲-20C的前期設計分享

我覺得娛樂設計與工程領域的設計工作相比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娛樂設計的產品是要為故事服務的,你可以為一段故事創造一個設計,也可以為了一個設計而編一段故事,但總之都要有故事,殲-20C就是一件完全為故事而創造的載具。作為設計師我們的主要工作是解決提出「what if」之後的問題,這種在限定范圍內的「帶著鐐銬的舞蹈」對於我們來說要比完全自由的想像要有趣的多。

與浩大繁雜的電影整體創作過程相比,殲-20C道具的設計與製作只占其中的一段,而我們的工作更是其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作為裝備製造行業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我們十分清楚這種大規模的分工與協作對於工業的重要性。感謝導演和美術組對於我們工作的尊重和指導,感謝MDI的同事們給我們的協助,也感謝道具製作團隊的辛勤工作,將我們提交的圖紙和模型變為了「現實」。如果不是因為喜歡《流浪地球》的第一部作品,去看了電影的製作手記,我就不會認識MDI工作室的朋友們,也不會有後來為續作設計戰機的工作。從一個普通觀眾到參與電影製作的設計師,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是無法想像的,只能說電影確實是一種造夢的藝術。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