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來自一位資深沙丘迷的聖經結...

來自一位資深沙丘迷的聖經結課論文——《沙丘》的背景及聖經象徵意義

寫在前面

(註:本文原文英文,以下皆是翻譯)

背景介紹

《沙丘》的背景

在介紹《沙丘》的背景之前,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聖經淵源和系列作品的內涵,我們先簡要列出《沙丘》的基本信息。 《沙丘》是弗蘭克·赫伯特於1965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小說,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也被頻繁地引用為歷史上最暢銷的科幻小說。《沙丘》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一個由貴族家族效忠於科里諾皇室的封建星際帝國中,各家族管理著各自的行星領地。小說主要講述了年輕的保羅·阿崔迪斯的經歷,他是萊托一世公爵的繼承人,阿崔迪斯家族的後裔,他和他的家人前往阿拉吉斯星,這是宇宙中唯一能產出香料的星球。保羅,他的家人,他的新星球和當地的居民,以及帕迪沙皇帝,強大的空間行會,和神秘的女性組織貝妮·傑瑟里特,都被捲入了一場將改變人類命運的對抗中。這個故事探討了政治,宗教,生態,技術,和人類情感的復雜相互作用。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沙丘》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電影中的內容。 保羅·阿崔迪斯接受了命運的召喚,前往沙丘星,他在這次冒險的過程中,逐漸覺醒了他預見未來的能力。他也經歷了各種曲折,然後勇敢地選擇面對恐懼本身,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 毫無疑問,《沙丘》是伊斯蘭和基督教文化的混合體,就像《魔戒》根植於英國文化一樣。但作為科幻小說的聖經,《沙丘》還有更多的內涵,而這與它的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現實背景

拋開科學元素不談,《沙丘》有許多深刻的政治隱喻。很容易看出,沙丘星的環境在很多方面類似於中東地區,而小說中的人物和敘事也有著明顯的阿拉伯風格。對「香料」的描述也和對「石油」的描述非常相似。香料可以看作是中東的石油,一種稀缺而珍貴的能源。既然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為什麼它還是復雜的呢?

《沙丘》最初出版於1965年。那時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大不相同。那時,曾經強大的英國帝國,以及法國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等傳統西方帝國的殖民地,都在向獨立邁進。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相繼宣布獨立。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全球領導者,擁抱了「民族自決」的原則,支持和贊成第三世界的許多國家的自決和獨立。那時,從印度到非洲再到拉丁美洲,大量的國家在美國的支持和默許下,擺脫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舊帝國的統治。通過「民族自決」的手段,美國成功地無血地解構了舊的殖民統治體系,然後接管了新世界的霸權。保羅·阿崔迪斯在《沙丘》中也是利用了弗里曼人推翻他的死敵哈肯南。因此,在美國人的世界觀中,《沙丘》中的阿崔迪斯家族反映了正義、偉大和光榮的美利堅合眾國,而哈肯南家族反映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舊帝國勢力。畢竟,對美國人來說,哈肯南家族用武力、屠殺和資源掠奪的方式管理沙丘星,而不理解當地人的情況,和西班牙、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統治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的方式非常相似。

1965年這一年也有特殊的意義。那時,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敘利亞、賴比瑞亞、印度尼西亞等傳統的伊斯蘭國家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即使是非世俗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也採取了世俗化的管理政策。在20世紀60年代,所謂的「聖戰」還沒有顯現。要發動聖戰還有很長的時間,即使發動了,對當時的西方人來說,也似乎是積極的。美國也直接支持阿富汗的「聖戰者」,將他們描繪成聖潔、純良的好人。因此,20世紀60年代的中東對西方人來說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異域風情和生機勃勃。這種奇異的神秘感和異域特色是吸引西方人的魅力,也為文學創作帶來了靈感,直接促成了《沙丘》的創作。

彌賽亞背景和基督教象徵主義

彌賽亞主義的主題出現在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中,與過去的宗教運動和先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弗里曼人,就像公元一世紀猶太地和被流放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一樣,是一群貧窮的沙漠居民,他們相信預言和彌賽亞信仰。然而,《沙丘》中的彌賽亞主題在重要方面與歷史不同,比如保羅的神學「戰爭」。但這種戰爭與「聖戰者」的觀念非常相似。 《沙丘》中最明顯的基督教象徵主義是彌賽亞。保羅·阿崔迪斯是《沙丘》的彌賽亞人物,他是一個被預言會給他的人民帶來和平與正義的宗教領袖。他也被稱為穆阿迪布(意為「上帝之手的人」)。貝娜·蓋瑟里特有自己的耶穌基督版本,他們稱之為奎薩茲·哈德拉克,意為「改變者」。 彌賽亞一詞最早出現在以賽亞書中。以賽亞書是聖經的一本書,由以賽亞所寫。以賽亞這個詞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據說這本書是為了安慰那些在希西家王和他的兒子亞哈斯(列王記下18:1-19)統治下受苦的人而寫的。在《沙丘》中也是如此,一旦彌賽亞被預言,弗里曼人就開始等待他,而不是發動戰爭。 在書中,耶穌自己也提到了他自己的身份,說他是基督(馬太福音16:16)。在《沙丘》中,彌賽亞指的是那個將從阿拉吉斯來,給所有人帶來正義的人。他還將建立一個永遠持續的新秩序。他似乎既是人類又是超人類,不過他是來自天堂還是地獄,取決於你如何解釋他作為救世主的角色。弗里曼人已經知道保羅是誰,他們相信保羅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然而,事實證明這是貝娜·蓋瑟里特在數百年前設定的。

《沙丘》中的聖經因素

《沙丘》中的聖經因素可以在許多地方看到。這里主要討論其中的兩個方面:情節和主角。

情節

保羅為父親的死亡復仇,所以他進入了沙漠中央的一個地牢,這與出埃及記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有著相同的核心,那就是影響歷史進程的被選中者的成長的關鍵點。

人物分析

聖經是《沙丘》的基礎。故事發生在一個基於地球的虛構世界,但有許多不同和增加的地方。在整個系列中,有幾處提到了聖經中的人物、事件和概念。這些包括:保羅·阿崔迪斯作為一個彌賽亞式的人物;保羅的領導家族的角色在他40歲因一場事故死去後被萊托二世(阿拉吉斯的統治者的父親)接替;保羅的妻子查尼被稱為「瑪麗」;貝娜·傑瑟里特教團是以天主教會為模型的;《沙丘救世主》和基督教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耶穌在伯利恆的一顆星下出生;沙伊胡路德在兩本書中都被提到(《沙丘救世主》稱他為「撒旦」,而《沙丘之神》只稱他為「撒旦」);穆阿迪布被比作摩西,因為他是被選中的人,帶領他的人民走向自由;貝娜·傑瑟里特是以天主教會和修女,以及抹大拉的馬利亞為模型的。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