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像素畫漫談

像素畫漫談

小序

適逢中秋,抬起頭看空中的一輪明月,在城市點點星火的映襯下很是明亮,細細看去,月亮的邊緣漸出一層光暈,在雲層之中顯得朦朦朧朧的,看的清楚有看不真切,應該就是這種感覺。

前段時間在培訓告一段落之後宅了一段時間,便把動漫翻出來反反復復的看,看《花開伊呂波》《企鵝公路》,看這些有著濃厚夏日氣息的作品,看了總能給人很多想像,看里面的場景和要素,因為之前看過P.A.社的《白箱》設定集,大概瞭解過他們做一個番劇往往會圍繞幾個核心場景展開的,就比如像《花開》【翠喜莊】【大堂】【老闆娘辦公室】【旅館後門】【員工宿舍】【高中】【東京的家】【東京的餐館】。

《花開》是非常生活化的一部番劇,它對於人物性格和轉變可以說是接近紀錄片般的細膩,但在這樣一部動漫番劇中講真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是如何處理,簡化紛繁的、讓人乏累的、麻木的現實,再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看花開一直在傳達的,所謂的「宏大敘事」的另一面,沒有什麼一定存在的「未來」壓在你頭上,沒有什麼家國大業的、特別強壯的東西,而是那種「小確幸」式的幸福,它讓人感同身受的不一定是最後的happy ending,是生活中的一種模糊的失真之美

我們再看看《企鵝》,企鵝的故事有一個起點,那就是男主角青山源源不斷的好奇心和對外界的求知慾,整個世界的未知和寬廣是一個很有想像的東西。故事把奇幻輕輕的放在生活的邊界上不斷發展,關於「企鵝」「海」和「大姐姐」,在三者交匯的盡頭就是企鵝故事的終點,也就是世界的盡頭,青山作為一個小學生世界的盡頭,之後會發生的一切都不是青山能夠理解的,非常有趣的就是圍繞青山展開的「世界」,處處充滿了困惑和超出現實(理解)的東西,這些東西又這麼和諧的每天都在一起發生,真是神奇。

像素

這種感覺所傳達到最直接的例子其實就是繪畫,像素畫。

這里引用一下俄羅斯畫師Waneella的作品,(這位畫師在LOFTER、推特和油管上都有帳號)其實每一幅畫面都是很直接的能抓到人的一幅場景,帶有啟發性的,引出人某些情緒和回憶基礎的東西,這件事情其實是日本動漫一直在做的(曾經有一段時間一直在看動漫電影,煙花、夏日幻魂、你的名字、夏日大作戰、心靈想要大聲呼喊、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秒速五厘米、意外的幸運簽、穿越時空的少女,每一部作品中都充滿了情感的積蓄和羈絆的力量,連續看下來就是一天經歷十幾次糾纏一生的難以割捨的東西,特別像看法扎 連續極其激烈的情緒表達,但法扎很直接的輸出 動漫是喚起人自己的 曾經可能擁有過的東西),動畫靠人物場景和發展,繪畫靠光源色調,堆砌的物件和其他極其富有生活熱度的暗示。

像素畫漫談

為什麼一定要用gif而不用JPG呢,因為它一直有出現一個很自然的動靜秩序被風吹動的棚子,電扇轉動的框架,電腦螢幕閃動的藍光,樹葉搖曳的枝條,窗外緩緩駛過的列車,電視里新聞播稿人和雪花屏,旋轉的燈籠,閃動的街邊路燈,這種感覺很像之前流行的白噪音,很自然的,又能慢慢推到很遠的地方,它甚至可以非常的吵,就像堵車的鳴笛,只要把它作為主體去欣賞。我之前認為白噪音是模擬生活中的環境,然後想為什麼人不能直接去體驗這種 有機的東西,後來我瞭解其實很多創作者做白噪音通常也不會用實景錄制的方式,一般都是後期音軌素材的處理疊加,整個過程更接近於分辨出他們聽到的要素,然後在想像中去識別這些要素 形成場景

這個特別像什麼,像是人做夢的過程,造夢的人產生一團印象,然後具體通過簡單的文字和圖像形成一個暗示,剩下的全靠人自己的想像來完成。

說到像素畫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B站很多做Lo-fi音樂的人都喜歡用動漫&像素風的gif去做音樂的配圖,這兩個有一種很神奇的聯系。

Lo-fi 或者說低保真音樂天然就帶有一種低質量顆粒感比較重的和帶有一種讓人放鬆的感覺,有點像老式收音機,它說起來又好像有點往白噪音那里去,但主動表達的音樂更加直接的給出讓人聯想起年代的信息的東西,有點復古和懷舊的東西在里面。這個和另一個推廣Lo-fi音樂的日本製作人Nujabes在04年的動漫里比較早用的有關吧,做了一些打磨,讓它更加接近當代人輕緩、蓬鬆的感覺,也間接把Lo-fi、千禧年懷舊和動漫懷舊聯繫起來(Cherrypie-music、庫樂隊這種)。

一把關於時間的、某種年代的懷舊情感帶入進來,話題就越來越大了,復古其實不需要什麼動機,年齡一到大家都喜歡老東西

失真

在音效製作里,失真可以是認為一種在傳輸過程中原有輸入波形和輸出波形的偏差,細說可以是過載、fuzz、飽和 但這個不重要,它起一個什麼作用呢,做一個混音的手段去調整整個音色的作用。這種感覺像什麼,像繪畫,尤其是用像素點去表現,作者很多時候真正要畫的那個場景往往是要借用各種像素塊來引申各種物件,因為工具的緣故,像現實里用鉛筆一點點打調子是做不到的,而是一個朦朧的聚合體,人靠感覺識別出的就是偏離出現實的失真,就是這個語境里,它更接近圖塊化的情緒印章,而且是靜態的,正好空缺出人的理想位置。(當然可能像8bit 16bit 24bit這種風格也帶有一點時代印象,比如《CS GO》里的8位音樂盒 The 8-Bit Kit, 我聽了五年,很好聽)

繪畫都是對現實的藝術表達,但其實畫里想說的東西 或者說 給人留出的位置,是一直在變化的,文藝復興的大師 就可能會回到古希臘的完美人體上去,這是在塑造一種新型的圖騰 人類肉體的圖騰,到印象派可能更多的在乎情緒化的東西 也可以說是感性的光影這種,立體主義繪畫就走到了一個極其理性的程度清晰的去玩網格的秩序和主體,兩者成就都很高,但與畫者的關系就不再是一個很重點關照的東西,但其實人在看畫的時候 還是會下意識的把自己代入其中 去尋找自己在畫面中的位置的,一個容身之所,這未必是由理性編織而成的

最後看一件很有意思的模型吧。筆者經常要看各種模型,通常我們用一個小比例的尺寸是模擬真實結構的節點和細節,也就是1+1是怎麼做到一起去的,後來在網上看到一個做羊毛氈的博主,用很多的毛線,像雲朵一樣,慢慢扎,使紋理變得結實,定型。它最後就呈現一種如同夢境的房間,所有銳利的邊都消解了,你不知道它是怎麼在一起的,但你知道它要畫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