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定義魔法朋克(二):重新定...

定義魔法朋克(二):重新定義魔法社會——「魔法資本論」

接回上文,我們繼續討論集體與魔法象徵的關系。

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1]。而魔法象徵,卻可以將人的力比多轉換成現實象徵物。在前文魔女的麵包中,人的力比多,就轉換成了能飽腹的麵包。這里,人的力比多就是資源,而魔女的麵包這一魔法象徵,就是將力比多再生產成可飽腹麵包的重要生產要素。

因此,魔法是一種資本。

那麼如何去想像,一個由魔法資本所主導再生產,所組成的社會呢?

這里讓我們借用數碼龐克的經典設定——虛擬空間,來管中窺豹吧。

在《Balder Sky》這部gal game里也設定了一個虛擬空間,這個世界的規則由人們的常識組成。就比如說一塊三明治,丟在地上放久了,在這個世界里就會腐爛掉。可明明是一個由電腦終端構成的虛擬空間,為什麼三明治還是會腐爛呢?因為這一代活在虛擬空間的人,在他們現實世界的常識里,食物放地上它就是會腐爛掉的。

但我們都很清楚,常識不等於現實。人們曾認為物體越重掉落速度越快,而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實驗推翻了這一常識。一個由主觀常識構成的魔法社會,其規律顯然是不同於現實世界的。力比多作用於魔法象徵,產生新的規律。而由魔法象徵誕生的新規律,又會反過來影響人的常識。自然,一個由魔法象徵構成的魔法社會,它是會傾向封閉的,因為常識可以被外來的人所打破。而當這個社會的常識被打破後,常識背後所對應集體的力比多也就消散。其對應的魔法象徵,也就因為失去力比多而消失。

定義魔法朋克(二)重新定義魔法社會——「魔法資本論」

接下來,我們來做個假想的魔法社會實驗吧。假設有一位魔法師,他發明了一個保佑麥田豐收的魔法,其過程是魔法師再述了農業女神德墨忒爾讓大地豐收的神話,並以此雕刻了她的泥塑作為魔法象徵。最開始是魔法師,親自下場向懷有疑慮農民們再述了德墨忒爾的神話,在魔法師自己力比多的作用下,這一魔法真的奏效,讓枯萎的稻田再度豐收。

而後我們的魔法師,只需將自己做好的女神泥塑們分發下去,親眼見證「神跡」的農民們,就自然成了第一批的信徒。他們不斷地將泥塑們分發下去,並向他人復述著魔法師的神話,只要每天向這一魔法象徵禱告,他們的麥田就必然會年年豐收。那麼必然,越多人相信這一神話,其聚集的力比多就越強,麥田也就越發的豐收。這就成了一個正向的死循環,你越相信麥田就越豐收,越豐收你就越相信。

事實上在這一假想中,農民們的禱告就是在勞動,也就是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2]。

當然任何能力都有邊際,什麼時候這一魔法的正向循環才會停止呢?

一個可能是,魔法師本人死了。前面我們講過,常識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因此一個由魔法構成的常識,恰恰更需要被人維持。在這一假想中,魔法師再述神話的這一過程,就是在維持魔法本身。一旦魔法師死掉,或是停止復述神話。那麼不識字的農民們,將難以復述這一神話,然後隨著時間流逝,人們越來越遺忘這一神話,漸漸地麥田也因此不在豐收,直到某一天人們忘記了泥塑這一魔法象徵背後德墨忒爾的神話,那這個魔法可能就真的失效了。

而另一種可能,便是帶著不同信仰的外鄉人,闖入並打破了這一封閉社會的魔法常識,這點就不必過多解釋。

定義魔法朋克(二)重新定義魔法社會——「魔法資本論」

單從這個假想來看,這似乎就和《東方風神錄》開始討論的八百萬神靈,神隱,收集信仰力,宗教戰爭等等概念非常類似。從這個角度解釋,魔法似乎很難和資本扯上關系。

這種觀點是部分正確的,因為魔法的影響直接取決於知識傳遞的媒介。在上述的假想中,其時代背景類似於歐洲的黑暗中世紀,沒有造紙術的普及,知識被教權牢牢壟斷,只有神職人員擁有識字的能力,以及對教義的解釋權。因此礙於知識的壟斷和媒介的限制,魔法在這一故事背景下便成了宗教和信仰的代名詞,也就有了和宗教有關的既視感。

而資本這個概念的誕生,也是源於文藝復興的工業革命之後,文藝復興又是基於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普及。因此本文之後所關注和討論的背景,都是關注參考文藝復興之後。

既然魔法與知識媒介直接關聯,那麼在印刷術之後,出現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現實世界,是否也可以討論魔法呢?甚至在暢想潛入虛擬世界的數碼龐克里,我們可以加入並討論魔法嗎?

我相信這是可以的,但礙於精力有限,我也只能討論文藝復興之後,可能誕生的魔法資本社會。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我想要和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和創作,讓魔法朋克這一世界觀,被更多人所完善,成為集體的產物,而不是屬於我的個人。

回到正文,我們試著去暢想一下,在一個普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王國里,魔法是怎麼作為新興資本,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並促使王國擴展成帝國的。

首先因為印刷術普及,舊有的保守的壟斷知識的教權,會被新的被印刷術惠及的城市市民們所推翻。而知識越是普及,也就意味更多的魔法,也就對應著更多人的力比多,也就是可能更強的魔法。一旦一個王國,利用民族意識等宏大敘事完成了對內思想的統一,並且在這一思潮下涌現出無數新的魔法師們。而當他們其中的佼佼者,找到了最代表他們的現實象徵,並以此創作的魔法象徵,顛覆了舊的生產關系。那麼,其背後所對應的那新的龐大的力比多,將會通過信仰這一勞動方式,通過魔法象徵產生出極其恐怖的物質資料。這一量變所引發的質變,將會支持這一王國不斷對外拓張,文化殖民去掠奪更多土地的更多人,更多人被文化殖民後所多出來的更多力比多,又會促使王國繼續對外拓張,成為一個龐大帝國。

畢竟概念性的描述還是太過抽象沒有意思,就讓我試著口胡一個新魔法,來具體感受魔法資本的魅力。這里選取放大的素材來自《海底兩萬里》的鸚鵡螺號,作為科學爛漫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人定勝天的科學樂觀精神,最適合去描述這一社會了。

定義魔法朋克(二)重新定義魔法社會——「魔法資本論」

顯然就我們的現實認知中,具體的鸚鵡螺號是違背科學,是事實不存在的。但魔法的意義,就是將虛構存於現實中,因此魔法可以造出人們認知中的鸚鵡螺號。魔法資本會組織熟讀《海底兩萬里》的魔法師,藝術家,工程師,工人們等等,去搭建一個看上去它就是鸚鵡螺號的現實象徵。因為魔法資本,這里就有了具體的分工。魔法師負責用哲學或心理學等知識,去找到最貼切大眾對鸚鵡螺號的象徵;藝術家則依據魔法師所描述的象徵,用繪畫、雕塑、音樂等形式將這一象徵更直白的傳遞給其他人;工程師則依據藝術家所解釋的象徵,找到魔法師所虛構的新魔法常識,並圍繞著這一新規律,設計出一艘鸚鵡螺號;而工人們則出賣勞力,提供他們具體所需要的材料,並依據他們的命令將材料組合搭建起來。

這一分工合作的結果,是一條名為鸚鵡螺號的魔法生產線。盡管由於魔法的主觀意識性,每個產品都不可能一樣,甚至產品的使用也取決於具體魔法師對魔法常識的維護,但它們都有名為「鸚鵡螺號」這一象徵的特性。這種大量復制產出卻完全不相同的產品線邏輯,我們可以參考AI作畫去具體理解。AI作畫可以圍繞著一個具體tag去大批量生產內容完全不一的作品,但這些畫作對於「咒術師」來說都具有一致象徵所延伸出來的實用性,這里就不在具體闡釋。

看上去魔法資本是如此美好,將社會的生產力又解放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這一魔法資本帝國所能拓張的邊際在哪?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常識是會隨著人們對現實的認知所變化的。而整個魔法資本帝國,都是依靠著那虛構的魔法象徵,所誕生的新的生產關系所維持的。而新的可能的知識,必然會危及魔法資本帝國的根本。因此帝國對內會血腥打壓任何新的可能知識的萌芽,而對外會否定所有他國魔法的合理性,並會用戰爭去試圖物理消滅支持他者魔法的力比多來源——人。

這個和現實中政治清洗的邏輯一致,代入上例就是,殺死凡爾納本人,將一切凡爾納有關的作品列為禁書,將一切讀過認同並宣傳凡爾納故事的人都抓進大佬,用嚴刑拷打去洗腦這些思想犯人,或者說將其流放至遠方。禁止整個社會去討論凡爾納,鸚鵡螺號等其他像徵詞將被列為嚴禁討論的敏感詞。

站在個人的角度,你會被異化成魔法資本的一部分。在這個社會里,你的價值取決於對帝國魔法象徵的貢獻。每日的工作就是對著魔法象徵,用力比多不停去勞動生產對應的物質資料。如果你發自內心的難以認同這一魔法象徵,那對不起,你將會被這個社會視為毫無價值,極端點甚至被視為不穩定分子,被開除人籍。可以說這就是「魔法法西斯」了。

這點非常容易理解,如果你不讀《海底兩萬里》,你就是這個社會里的異類。而你在這個社會的價值,取決於你參與鸚鵡螺號生產線的分工。魔法師和工人的地位,可能比人與狗的差距還大。

而站在魔法資本家的角度說。魔法資本的拓展是會受限於市場規模的,一旦對外拓張的腳步被迫停下,國內的市場擴展也停下,那麼就一定會造成魔法物質資料的生產剩餘。參考現實世界的一二戰,魔法資本家就必然要綁架帝國去發起戰爭,靠戰爭去摧毀他國的魔法資本,將自己的生產剩餘傾銷給他國市場。

鸚鵡螺號生產線它是一直要生產的啊,為軍隊為科研服務,那鸚鵡螺號對應的市場是有限的。如果你停止生產,那組織再次生產又是巨大的成本。那你一直生產,你就一定生產剩餘。於是乎你就只能想辦法向他國市場傾銷鸚鵡螺號,然後就是為了摧毀他國魔法資本生產線的戰爭。

最後我們在從自然的角度討論,魔法本質上是反自然的,因為它就是靠人們魔法象徵的主觀共識,扭曲客觀現實所存在的。正如前文舉例,魔法象徵對現實的影響,難以被物理消除,只能寄希望於背後力比多的消失。而魔法資本帝國的擴張,勢必促使人們帶著魔法向外殖民拓展,用魔法象徵將更廣大土地上的自然資源,開采加工成物質資料。而由於魔法資本帝國的存在取決於單一魔法象徵背後的生產關系,因此被殖民的自然多樣性就必然被破壞。魔法資本的生產剩餘,一旦被當成垃圾拋向自然,其結果更是不堪設想,除非其背後的魔法象徵以及人全部消失,否則這些魔法垃圾將永遠存在,破壞自然的多樣性。

建構了這麼個跟現實一樣的狗屎世界,難道魔法就是這麼糟糕的東西嗎?這你不想辦法往好的方向圓一圓嗎?科學呢,科學救一下啊。給我們人類光明的未來吧(嗚)。

這個……首先糟糕的不是魔法,是資本咳咳。至於科學,很遺憾的告訴大家,科學並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魔法朋克的世界觀里,科學本質是和魔法對立的。因為科學必須建立在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而魔法是建立在主觀共識對客觀自然的扭曲。因此魔法會干擾科學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兩者本質上水火不相容。但事實上非常有趣的是,魔法的重大發展是取決於科學發展的。魔法的發展是取決於人們的想像力,而想像力事實上是有邊際的,這一邊際又取決於人們對現實的認知。而人類卻只能依靠科學的進步,去拓展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這里容我再度獻丑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是人們嘗試用魔法去建構飛船,試圖遨遊星空並失敗的故事。

這是一個嘗試用第二類接觸,去解釋魔法起源的故事梗概。

故事里的人們為了送虛構的妖精回到星空之上,他們用覺醒的魔法力量,以游吟詩人的妖精故事為象徵,嘗試在現實里修築了飛船作為魔法象徵,用魔法給予了它反物理浮力的現實象徵。值得吃書的是,他們真的造出了這艘飛船,並帶著虛構的妖精起飛離開了大地。然而悲傷的是,因為他們對於星空的認知有限,他們從來沒有瞭解過真空的存在,而他們的「反物理浮力」是基於有空氣這一常識,因此他們的飛船被永遠困在了天空之上,成為了一個被魔法常識所封閉的奇觀世界。

定義魔法朋克(二)重新定義魔法社會——「魔法資本論」

而另一點對應現實的是,科學知識進步所帶來的先進生產力進步,事實上只會改變生產結構上層掌握生產資料的人。由於生產力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因為市場規模的有限。事實上只需更少的人,就能完成絕大多數的生產。新的生產力進步,只會帶來更多的失業。

將這一科學邏輯,代入魔法朋克中,我們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甚至比這更為可怕。科學知識的進步,確實能革新舊的魔法象徵,帶來新的先進的魔法象徵。但這也同樣意味著更多人的失業以及貧富差距的加劇。人們必須要不停地適應新的魔法象徵,這又會反過來作用於魔法資本帝國的根基,使其更加的社會分裂和動盪。顯然,魔法資本主義這一舊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這因為科學知識進步,而不斷更新魔法象徵生產關系的新社會了,一個新的制度即將呼之欲出——「魔法共產主義」!

那麼本章到此就先告一段落了,下章我們將會圍繞金融資本的概念,去探討魔法與金融的奇妙反應。而最後一章的魔法文化,我們會以鮑德里亞在《象徵交換與死亡》里所提及的「仿造」、「生產」和「仿真」這三種不同的仿象,去一窺魔法社會高度發達後人們精神生活的終點。

(……什麼時候能填完就真的不知道了。)

Reference:

[1]資本 – 維基百科

[2]勞動(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百度百科

[3]溫鐵軍:當今世界的現代化真的是可持續的嗎?-嗶哩嗶哩

[4]19世紀浪漫主義概論 – 知乎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