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從黑暗中崛起:《全面戰爭阿...

從黑暗中崛起:《全面戰爭阿提拉》查理曼紀元兵種考據(1)

作為《全面戰爭阿提拉》的最後一個戰役DLC,查理曼紀元的評價似乎並沒有《羅馬2帝國破碎》那麼好。綜合來看CA做這個DLC的時候估計已經有棄坑的感覺了,因此DLC的地圖依然沒有本體那麼大,而且各個陣營的兵種也沒有之前那麼多樣化了,甚至不管用什麼陣營玩家一開始都不得不用大量一模一樣的矛兵去充自動分數。另外,遊戲里的建築物等級上限也被調低到只有3,這讓所以建築物的產值都不高,加上遊戲中擴充地盤帶來的帝權懲罰(扣糧食,扣外交聲譽,加維持費用)以及厭戰度(扣民忠),因此在這個DLC里擴張帶來的負面作用更高,也讓玩家的發展變得極其緩慢。

不過這個DLC也有很多優點,兵種多樣性確實少了,但是也意味著像白匈奴呂布弓騎兵、希木葉爾駱駝裝甲師、拉文納火麒麟這種破壞遊戲平衡的超強兵種沒了(雖然弓騎兵依然很強),而且到了後期玩家也能發現不同陣營兵種合適的打法,比如斧兵專精的丹麥、步騎均衡的加洛林、靠著弓騎兵手動無敵的阿瓦爾等等。另外遊戲里兵種也不是本體那種一群衣服黑不溜秋的樣子了,不同的陣營都一身花里胡哨的衣服,顏值確實是上去了一些。考慮到網上好像也沒有人介紹查理曼紀元的兵種,我就在這里簡單寫一些好了。

順帶一提,可能是因為加洛林王朝早期造紙術尚未傳到歐洲,而莎草紙制備技術也失傳了,導致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記錄頗少,遊戲里很多兵種的稱呼也都很「現代化」……對於找不到參考資料的我就不介紹原型了。

加洛林帝國

741年,法蘭克王國宮相,曾經在普瓦捷之戰中擊敗了阿拉伯軍隊的鐵錘查理去世,其子矮子丕平成為宮相,與兄長卡洛曼成為法蘭克王國實質上的統治者。747年卡洛曼放棄宮相後丕平成為法蘭克唯一的宮相,並且在751年在教皇支持下成為法蘭克國王,墨洛溫王朝至此滅亡。隨後丕平開始了四處擴張,在759年將安達盧斯人趕出他們在法蘭克南部最後的地盤,在767年占領土魯斯,迫使加斯科涅和阿基坦投降,同時還發動了征服撒克遜人的戰爭。不過就在768年,丕平就去世了,他的兩個兒子——查理和卡洛曼各分到了法蘭克一半的土地,也就是遊戲開局的樣子了——你的弟弟卡洛曼拿到了南邊的土地,而你的父親樹敵太多,害得你開局就要被東西夾攻(由於查理的軍隊就在南邊,南邊的加斯科涅大機率不會主動打你),而這兩次戰鬥幾乎是必輸無疑的。

沒辦法,輸了也得打,守城三劍客就算全軍覆沒(敗了以後厭戰度會迅速上升)也要試試能不能偷一個將軍回來,至於卡洛曼,他如果能像歷史那樣在771年(這年他其實只有20歲)去世,你就能當上法蘭克唯一的王,然後就可以被萬國來屮了。沒錯的,雖然查理曼是這個DLC的主角,但是遊戲里的加洛林卻是最難的陣營之一。不過加洛林兵種齊全,步兵騎兵水平都不錯,用好了打起來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在正式開始前,不妨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加洛林軍隊背景知識吧。

法蘭克人在征服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同樣發生了和羅馬帝國融合的現象,特別是考慮到法蘭克人沒有信仰阿里烏斯教派,而且曾經從羅馬帝國手里接收了很多直接投降的城市,法蘭克人這些城市里獲得的軍隊甚至是原封不動的羅馬式軍隊(普羅科皮烏斯對此就有記載)。當然,由於戰爭造成的科技後退也讓早期法蘭克軍隊的裝備依然是落後的,盔甲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夠使用。墨洛溫王國繼承了羅馬人的法律和社會體系,但是對軍事方面的繼承還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才能做到。到了7世紀,盔甲的使用率開始上升,與此同時法蘭克貴族也開始接受戰馬,以騎兵的身份作戰——不過他們在多數時候還是會下馬步戰,就像在普瓦捷之戰中面對阿拉伯槍騎兵兇猛的沖鋒時做的那樣。

不過隨著墨洛溫王朝的沒落,法蘭克軍隊的體系也在發生變化,建立在自備物資的徵召自由民基礎上的軍隊隨著王權衰落而受到了影響。在鐵錘查理和矮子丕平之前,法蘭克人一直沒能征服北方的弗里斯蘭人和撒克遜人,更不用說西哥特這樣的敵人了。對疆域遼闊,而且四面樹敵的加洛林王國來說,查理曼需要的是一支精良而且快速的軍隊,而不是在最好的將軍手里才能發揮作用的烏合之眾,因此,配備盔甲的騎兵非常重要。這也是查理曼發布一系列的軍事敕令的原因,實際上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起源並不是因為馬鐙(至少馬鐙不是唯一的原因),而是加洛林時期這些將騎兵作為核心戰鬥力的軍事敕令。

在這些軍事敕令中,最早出現的一條是779年的禁止出口盔甲令,這條命令之後又出現在805年的《亞琛敕令》中,在查理曼看來,出口寶貴的盔甲顯然是不劃算而且很危險的行為,於是在《亞琛敕令》里,商人對外出售盔甲會被判罰全部財產,對文德人、阿瓦爾人等異教徒出售盔甲還會有額外的處罰。至於這條法律能否在國內各地完全推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次就是803年的兵役改革敕令,由於建立在徵召自由民基礎上的軍隊已經受到破壞,於是查理曼調高了兵役的起點:現在只有家產四塊土地及以上的法蘭克人需要強制服役,如果他是領主的下級,那麼上了戰場他就要聽領主指揮。如果他的領主不在他的軍隊里也不能和他一起作戰,他由當地的伯爵管理。對於家產不到四塊土地(mansi,約為25-48英畝)的法蘭克人採用合組制度,意思就是說,如果甲和乙都只有兩塊地,那麼他們合為一組,選出一人服役,剩下的必須為他支付一半的開支;如果甲有一塊地但是乙有三塊地,他們還是和之前一樣合為一組,只不過如果是只有一塊地的甲經過商議去了戰場,那麼乙就必須支付甲四分之三的開支,如果是乙去了,甲只需要支付四分之一的開支;如果甲乙丙丁都是只有一塊地的窮人,那麼他們也要合為一組,選一個人去服役,剩下的三人就要支付那人四分之三的開支了。很顯然,這樣的兵役體系極大減輕了窮人的負擔,而讓貴族的兵役壓力被加強了(當然也給了貴族建立功業的機會),結果是雖然參軍的人少了,軍隊的戰鬥力反而提升了。中世紀西歐國家的軍隊組織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繼承了查理的衣缽。

805年的《亞琛敕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家產12塊土地的人參軍時必須備好盔甲,如果有盔甲而不帶上戰場的,處罰沒收盔甲並且取消國王所賜予的特權。兩年後查理曼又頒布了一道擴軍敕令,現在每三位只有一塊地的人或者六位只有半塊地的人都需要合為一組,選一人服役,敕令也將新征服的弗里斯蘭人和撒克遜人包含了進來。811年的《博洛尼亞敕令》則詳細規定了軍隊的紀律條令和物資給養,其中還有提高披甲率的法條,例如規定主教或者修道院長如果有多餘的盔甲,必須立刻告知國王並將其上交軍隊用於士兵需求。813年的《亞琛敕令》里也規定說,主教、修道院長和伯爵下屬的軍隊必須全部穿戴盔甲。雖然具體的披甲率無法獲知,但是這一時期法蘭克軍隊的披甲率逐漸上升的趨勢是能夠確定的。

將衛/宮廷將衛(Guardsmen/Paladin Guardsmen)

「宮廷將衛」其實就是所謂的「帕拉丁」(paladin,國內也有翻譯為「聖騎士」的),不過和各種文學作品里的「聖騎士」相比,真正的「帕拉丁」裝備可以說非常簡單(即使以通常來說的中世紀標準來說)了。實際上,paladin這個單詞就是起源自拉丁語的Palatinus(宮臣),這是羅馬帝國時期賜予皇帝最接近的家臣的頭銜,墨洛溫王朝的法蘭克人也繼承了這個頭銜。一些宮臣後來被派往帝國各地擔任總督一類的管理者角色,其土地也被稱為「王宮領地」(Palatinate),也就是中世紀歷史里常見的「普法爾茨」(Pfalz,其實就是Palatinate的德語翻譯),不過當時他們已經是家族世襲了。

加洛林的將衛都是超重裝近戰騎兵,而且只要將領不死就不會受到士氣懲罰(如果將領最後死就是至死不退了)。這種描繪總體上也符合當時一些歷史材料對查理曼的衛隊的描述,比如聖加爾(St Gall)的一位修士對773年,進攻倫巴底首都帕維亞的查理曼就有如下的描述(盡管這段文字出自查理曼死後數十年,但是當時依然有一些原始資料可供參考):

這套裝備需要多少錢呢?可以參考一下8世紀中期法蘭克相關法典里的記錄:一套類似這里描述的半身甲,一件頭盔,一套劍和劍鞘,一套脛甲,一桿槍,一面盾牌,一匹軍馬需要45索利迪(Solidi),看起來不是很貴?那要是我補一下,當時一頭上好的牛(或者普通的騎乘馬)只需要3索利迪呢?當然,當時更多的騎兵只有頭盔,沒有劍和身甲,或者連頭盔都沒有,他們的一套裝備只需要14索利迪,其中12索利迪是軍馬的費用,剩下2索利迪是槍和盾的(至於其他的裝備價格,一套劍鞘和劍是7索利迪,一件頭盔是6索利迪,一套脛甲是6索利迪,最貴的是12索利迪的半身甲)。從這里也能看出,法蘭克人的盾牌是木頭的,難以想像一面純鐵的盾牌價格居然只有鐵盔的三分之一。

CA把這些精銳騎兵作為無法花錢雇傭的將衛,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法蘭克騎手/法蘭克騎兵(Frankish Horsemen/Frankish Cavalry)

遊戲中的基本騎兵單位,兩個區別是騎手沒鎖甲,騎兵有鎖甲,我總覺得這樣起名字有點簡單粗暴了,還不如叫「披甲法蘭克騎兵」和「無甲法蘭克騎兵」。事實上,當時絕大多數的加洛林騎兵就是像「法蘭克騎手」這種沒有鎧甲,沒有頭盔(這兩種騎兵的防具只有皮帽)的騎兵,直到9世紀法蘭克騎兵的披甲率才上升到接近人人有甲的程度。兩種騎兵都使用矛作為武器,而且當時的法蘭克騎兵矛和步兵矛在矛頭的後方都有翼狀突起,這是為了防止矛頭刺入過深無法拔出的設計,也可以格擋對方的矛頭(不同於普通人對歐洲騎士只會夾槍沖鋒的刻板印象,夾槍沖鋒在加洛林早期還不流行,當時甚至有用矛當戟揮砍的招式)。

法蘭克騎手和法蘭克騎兵雖然是近戰騎兵,但是也可以排列為楔形陣沖擊。不過將前者升級為後者就會少一個抗疲勞的特性,不能兼有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難不成我們的騎兵穿了一身盔甲,就不能換一匹好點的馬?

斯科拉騎兵/斯科拉騎士(Scola Cavalry/Scola Knights)

不同於法蘭克騎手和法蘭克騎兵的瓣盔,遊戲里斯科拉騎兵和斯科拉騎士佩戴的是一種造型獨特(但是爭議頗大)的頭盔,這種頭盔在後腦勺的位置有一個向後的延長段,其外形類似壺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Sallet、Morion兩種開面盔頗有相似之處,在當時的藝術作品里,頭盔頂端往往還裝飾著類似羅馬風格的羽飾。這種頭盔從未有實物被發現過(也有人質疑當時的技術是否能夠大量製造這種頭盔),但是對其的藝術描述橫跨了墨洛溫王朝到後加洛林王朝的時期。推測這種頭盔可能和羅馬帝國時期的騎兵頭盔(例如高盧式頭盔)有繼承關系。不過遊戲里將其設定為斯科拉騎兵專用的,還是略有武斷嫌疑。

「斯科拉」(Scola)這個詞起源自拉丁語「Scholae Patatinae」,當然它本身指的也不是字面意思的「皇家學校」,而是羅馬帝國末期,4世紀初開始的羅馬皇帝隨從隊(中二一點也能翻譯成「御林軍」),據說他們是君士坦丁創辦的,不過實際上它們的歷史要更早一些。在羅馬舊禁衛軍被取締後,這些隨從軍實質上取代了禁衛軍的地位,他們有著高於其他士兵的待遇,但是也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變成了不會打仗的樣子兵。於是在東羅馬的斯科拉被芝諾皇帝改成了儀仗隊,直到君士坦丁五世時期才被改組為拜占庭中央軍下的一個作戰單位;而西羅馬的斯科拉則被東哥特的狄奧多里克解散了。題外話,《阿提拉》本體戰役里西羅馬就有一個兵種叫做「Scholae Palatinae」,跟查理曼DLC里一樣是騎兵。

但是自從阿爾努夫和丕平的後人登上皇位起,法蘭克人又在自己的宮中復興了斯科拉(Scara)作為國王/皇帝的扈從小隊,同時他們也是其他不那麼聽話的軍隊的掌控者。從當時的歷史記錄來看,法蘭克的斯科拉是一支規模較小但是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由皇宮內外左右的年輕勇士組成,這其中還細分為「Scholares」、「Scola」和「Milites aulae regiae」(字面意思是「皇宮守衛」,中二一點也能翻譯成「大內兵」之類的)三個等級。這里的「Scola」應該就是前兩個的統稱了(從騎兵升級成騎士也不知道是哪里想出來的)。

至於為什麼遊戲里要分出裝備鱗甲的斯科拉騎兵和裝備鎖甲的斯科拉騎士,大概是因為對他們裝備的那種被稱為「Brunia」(也作「Byrnie」)的半身甲到底是鱗甲還是鎖甲還存在爭議。在描繪加洛林騎士的那些藝術抄本上,騎士的盔甲看起來很像鱗甲,但是這些細節並不精確的線圖也有可能存在錯誤。不過,這兩種盔甲都存在於當時的歐洲,拜占庭人用鱗甲,倫巴底人用扎甲,鎖甲在更早以前就在歐洲被廣泛裝備,在11世紀以後Brunia基本上就是等於鎖甲了。可能遊戲製作者也不確定哪一種更有道理,乾脆兩邊各一個好了。

破襲騎兵(Skirmisher Cavalry)

這個……不用多說,就是毫無防禦的標槍騎兵而已。標槍也是法蘭克人常用的武器之一,據說普瓦捷之戰中阿拉伯軍隊的指揮官就是被標槍所殺。在加洛林時期,法蘭克人早就不用曾經那種飛斧了,但是標槍依然在繼續使用。CA在這里也沒有引經據典些什麼內容,姑且認為這就是當時所有使用標槍的法蘭克輕騎兵的統稱吧。

徵召矛兵/法蘭克矛兵(Levy Spearmen/Frankish Spearmen)

兩種無甲矛兵,前者可以升級為後者,結陣能反騎,除此之外沒什麼了,但是前期你還得仰仗它們,這些最低端的兵種充數。前面說過,沒有四塊土地(後面是三塊土地)的法蘭克人必須合組服役,而合組的都是這種只能負擔盾牌和長矛(或者標槍)的步兵。從這里也能看出,查理曼時代的步兵雖然地位不如以前,但是依然占據軍隊里很大一部分。

披甲矛兵/騎馬矛兵/皇宮守衛(Armoured Spearmen/Mounted Spearmen/Palace Guard)

本作里的三種披甲矛兵,其中披甲矛兵可以升級為騎馬矛兵,而皇宮守衛則是單獨的兵種。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Milites aulae regiae了,也就是這里的皇宮守衛,但是CA在這里又直接翻譯過來了。

三種矛兵的盔甲都不太一樣,皇宮守衛的頭盔是和斯科拉騎兵/騎士一樣的法蘭克頭盔,而騎馬矛兵的則是法蘭克瓣盔,普通的披甲矛兵用的則是另一種在歐洲較為流行的護鼻頭盔。除此之外我想不到任何原型相關的東西了,像這種名稱直白的兵種根本想不到原型是什麼……

徵召弓箭手/弓箭手/騎馬弓箭手(Levy Archers/Archers/Mounted Archers)

雖然是騎馬弓箭手,但是實際上也是步兵,相比弓箭手甚至防禦一樣,武器也沒什麼區別。升級路線是從徵召弓箭手升級為弓箭手升級為騎馬弓箭手。

日耳曼人的遠程武器並不只有投槍、飛斧或者飛鏢之類的投擲武器,8世紀的阿勒曼人就已經在使用比一人還高的長弓。而法蘭克人在占領了高盧後,也接受、沿用了羅馬人的復合弓。然而在9世紀末的時候,羅馬式的復合弓就不再被法蘭克人使用了,法蘭克弓變成了一種短小的單體弓。不過武器威力的倒退其實還伴隨著弓箭在法蘭克人之間的推廣,在813年的《亞琛敕令》里,查理曼就規定伯爵麾下的軍隊必須攜帶一張弓,兩條弦、12支箭,任何參軍的人至少需要配備一張弓。這顯然和法蘭克與阿瓦爾人的戰爭有直接關系,面對數不勝數的東方弓騎兵,查理曼開始讓所有的騎兵都攜帶弓箭,步兵也需要配備弓箭,當然現實中推廣弓箭的過程要漫長許多了。

另外,在富爾達修道院的徵兵令里也提到過騎馬弓箭手,不過他們應該是下馬射箭的。但是遊戲里這個升級邏輯依然是令人想不通。

徵召破襲兵/破襲兵(Levy Skirmishers/Skirmishers)

兩種標槍兵,一個沒有頭盔,一個有皮頭盔,盾牌是擺樣子的。當時的法蘭克步兵里只有標槍和盾牌的人也有不少,前面說過的,他們都是那些需要合組服役的農民。相比弓箭手來說,標槍兵的近戰能力強一些,然而標槍兵射程不遠,就算開自動迴避,如果太近很容易就會被矛兵或者劍士近身,然後就會被亂殺……

劍士/裝甲劍士/騎乘劍士(Swordsmen/Armoured Swordsmen/Mounted Swordsmen)

三種劍盾步兵,裝甲劍士能夠升級為騎乘劍士,但是普通的劍士不能升級。這三個的名字也同樣很直白,不過當時查理曼的軍隊里應該不存在只攜帶劍上戰場的步兵。因為從價格來說,一把劍已經超過了一桿槍和一面盾牌合起來的價格,8世紀中期的法蘭克法典中,一把劍(無鞘)需要3索利迪(前面說的一套劍和劍鞘需要7索利迪,劍鞘也許做了什麼處理才會比劍還貴)。813年版《亞琛敕令》里,也是規定伯爵麾下的士兵必須配備槍盾和弓箭,而沒有提到是否佩戴劍,806年阿爾塔齊修道院的富爾拉德院長收到的徵兵令里面倒是提到讓騎兵必須配備槍盾、劍、匕首(可能是由撒克遜人的Seax砍刀發展來的一種匕首)和弓箭,但是這里徵召的都是騎兵,也沒有說明步兵是否需要帶劍。

從當時的制劍工藝來看,制備一把好劍的時間也需要200小時,需要大量的焦炭反復冶煉才能得到。當時似乎存在一種讓劍的表面形成紋路的工藝,而且據說獲得的劍質量更好,然而這種工藝早就失傳了,更不可能推斷出它是如何在劍的表面形成紋路的,以及這樣有什麼好處。查理曼的軍隊里,能夠負擔一把劍的人肯定也可以負擔槍和盾,而且他也會更傾向於使用前者作戰。

野驢砲/德羅蒙戰艦(Onager/Dromon)

可謂是DLC最偷懶的部分,不管是什麼投石機一律野驢砲,不管是什麼戰艦一律叫德羅蒙,除了個別例子外,不同陣營都是這樣的。好的,我也和CA一起偷懶,只在這里介紹這兩個兵種,不重復介紹了。

首先是野驢砲(Onager的意思就是野驢,考慮到中國古代將拋石機成為「砲」,我認為野驢砲是個很合適的譯名)。這是古羅馬時期就出現的一種拋石機。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結構復雜的扭力弩炮(Ballista)漸漸消失(順便,《中世紀2》的那種弩炮並不是古羅馬的扭力弩炮,它嚴格點來說應該叫Springald),而相對簡單的野驢砲卻保留了下來,直到最終被其他種類的拋石機,例如人力拋石機或者配重式拋石機取代。

德羅蒙起源自希臘語單詞「Dromos」(競速),這是因為當它誕生的時候,這種船隻的速度要比普通的「利布納」(Liburna)戰艦更快,實際上6世紀時期的德羅蒙戰艦就是一種利布納戰艦,只有到7世紀的時候,傳統的利布納戰艦已經衰微,德羅蒙戰艦才算是成為了一類新的戰艦。而在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之前,德羅蒙戰艦幫助拜占庭建立了對地中海的完全控制權。

和古典時代的槳帆船相比,德羅蒙取消了水線下的沖角,在水線上方安裝了一個較小的沖角。船隻的結構變得更輕,外形也更加細長,因此其速度也要更快。早期的德羅蒙戰艦為五十槳驅動,後期開始出現更大的一百槳驅動德羅蒙,拜占庭帝國海軍也開始在德羅蒙上裝備其他武器,比如著名的希臘火之類的。

麥西亞王國

在古英語里,麥西亞(Mercia)的意思是「邊民」,這是由盎格魯人在不列顛島上建立的一個國家,也是英國歷史上「七國時代」的七國之一。麥西亞的早期非常含混不清,只知道盎格魯人在6世紀左右就在泰晤士河以北定居,早期的麥西亞領地大概在今天的斯塔福德、諾丁漢、萊斯特郡一帶。麥西亞王國沒有固定的首都,而且相對較晚皈依基督教——在開啟麥西亞霸權的彭達國王於溫瓦德戰死後,他的兒子佩達才成為第一位麥西亞的基督教國王。遊戲里麥西亞開局的奧法國王則是將麥西亞霸權推到頂峰的人,你在不列顛島上少有對手,還有開局的小弟肯特,只要你能掃清障礙統一英格蘭,守住東方的海盜入侵,就可以種田種到遊戲結束了。

不過歷史上的奧法國王也是麥西亞最後的英主,雖然他一度能和查理曼稱兄道弟,幾乎統一了全英格蘭中南部的土地,但是他死前指定的繼承人埃格弗里斯只統治了五個月就死了,王位被傳至遠親血統的科恩武甫,此後的王室統治也一直不穩定。與此同時,西南方向撒克遜人的韋塞克斯王國開始逐漸強大,並且在825年的埃倫登戰役中大敗麥西亞王國。戰敗後麥西亞進入了一段混亂的歲月,曾經被征服的各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紛紛獨立,兩位麥西亞國王先後死於叛亂,最後韋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驅逐了麥西亞國王,雖然麥西亞又在830年重新確立了國王,但是此時它已經變成了韋塞克斯的附庸。麥西亞又在之後的868年遭到維京人入侵,其東部地區變成了丹法區的一部分(玩過《不列顛王座》的應該都知道這段了)。在911年統治麥西亞西部的埃塞爾雷德去世後,麥西亞作為王國的歷史隨之結束,在韋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後,麥西亞只剩下了一個伯爵領地的頭銜,最終在諾曼征服後消失。今天的麥西亞也只是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存在了。

麥西亞的兵種可能是這個DLC里最弱的了,完全憑借著《中世紀2》英格蘭那樣的地理優勢,再加上擊敗敵人拿錢加補員速度的特性才成了最簡單的派系。這倒不完全是因為CA不喜歡麥西亞人,而是因為歷史上的麥西亞軍隊確實很弱小。在《中世紀戰爭藝術史》里,作者歐曼對彭達、奧法等人(還有這一時期其他的盎格魯-撒克遜領袖)的軍隊與戰術的評價也不過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CA還在無形中強化了麥西亞的軍隊,實際上當時的麥西亞軍隊和其他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軍隊一樣很少使用弓箭,而直到11世紀的諾曼征服前,撒克遜人依然沒有大量使用騎兵,雖然他們有騎馬的戰士,但是這些他們並不會像真正的騎兵一樣騎馬進入戰場沖擊敵人,即使是貴族也會在接戰前下馬步行戰鬥,而整體的戰術也是步兵盾牆相互碰撞和沖擊,伴隨著像雨點一樣落在敵人頭上的投槍。

王室夥伴步兵(Royal Companions)

作為麥西亞的步行將衛,王室夥伴步兵的戰鬥力也沒得說的,它的原型大概是早期盎格魯-撒克遜國王的近衛部隊「Gesith」(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夥伴」)。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來,這些人的地位相當於王室或者大貴族的家臣,是能夠在主公身邊殊死戰鬥的勇士。不過隨著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的開疆拓土,很多建功立業的「夥伴步兵」都擁有了自己的封地,還可以自己徵募農民組建軍隊,性質上已經漸漸變化了。到了8世紀早期,Gesith這個詞顯然漸漸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不再是對王室近衛軍的稱謂了。取代這個詞的,就是下面我們要講的Thegn(或者Thane)。

領主/王室領主(Thegns/Royal Thegns)

Thegn這個詞本來的意思就是「侍從」,不過並非是通常意義上的,因為這種「侍從」實際上是從主人(例如國王或者大貴族那里)獲得土地,並且承擔軍事義務(以及部分非軍事義務)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Thegn也能被稱為「軍事貴族」,相對來說低於血統上的大貴族,不過翻譯成「鄉紳」顯然不太合適,因為Thegn的土地是不能直接傳遞給下一代的。而「Royal Thegn」(王室領主)自然是直接從國王那里獲得土地,並且直接對國王效忠的一群人了,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記載的許多王室領主都是戰爭英雄。

而對於普通的「Thegn」(領主)來說,他們的土地並非直接來自於王室和,死後會被收回。不過隨著領主的數量越來越多,國王已經不可能知道他到底給哪些領主提供了土地,為此必須要通過一套文書系統(Bocland)來確定哪位領主獲得了哪一塊土地。於是,一些領主的後代也可以通過文書所記錄的內容直接繼承土地了,從而形成了未來英格蘭貴族的基礎。

另外,王室夥伴和王室領主的頭盔是一樣的,都是取自1982年發現的科博蓋特(Coppergate)盔,這頂頭盔大概是7世紀末-8世紀初時期的,其造型頗為考究精緻,大概是一位貴族的裝備。雖然這頂頭盔出土的位置實際上是歷史上的諾森布里亞,不過考慮到麥西亞和諾森布里亞也是鄰國,沒有理由認為麥西亞的領主不會使用類似的頭盔。

庶民矛兵/精選矛兵/領主矛兵(Fyrd Spearmen/Select Spearmen/Thegn Spearmen)

麥西亞的三種矛兵,其中庶民矛兵可以升級為精選矛兵,但是再往上就不能升級了,只能另外雇傭領主矛兵。當然,前期你還是要靠著最普通的庶民矛兵去和AI打,後期才能用相對較好的矛兵去……打較好的敵人矛兵。

Fyrd,即自由民(Freeman)的意思,這一階層在很長時間里都是盎格魯-撒克遜軍隊的主力。早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建立了幾十個小國的時候,他們和當地的羅馬-不列顛人之間的衝突就時有發生,因此即使是農民也需要保衛家園。於是,在694年的一本《韋塞克斯王法》里,就明確提到了任何年齡在15歲到60歲之間的自由民都需要在需要時接受徵召服役。不過,這些人的裝備非常低劣,而且平時少有機會展開訓練,因此他們只能承擔最低端的防禦任務。

至於「精選矛兵」,其實應該叫做「精選庶民矛兵」(Select fyrd spearmen)更合適一點。隨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地盤越來越大,繼續維持數量龐大但是素質低劣的軍隊是不劃算的。於是原有的自由民徵召系統也發生了變化,絕大多數的自由民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而無需服役,而剩下的那部分就能夠擁有更好的武器,同時還可以通過放棄一部分生產時間的方式來進行軍事訓練了,這也就是所謂的「精選庶民」了。不過實際上當時的文獻資料里很少區分這兩種士兵,大概是因為本身「庶民」和「精選庶民」之間的區別就很模糊。

對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自由民徵召系統的記載只有少數流傳了下來,而最常被作為參考的實際上是11世紀末期,距離諾曼征服英格蘭和撒克遜時代終結過去了數十年(1089年)的《伯克郡土地調查冊》(Berkshire Domesday),當時撒克遜人的稅收系統依然被繼承了下來。在這份文件的開頭就有這樣的記錄:

自然我們會發現盎格魯-撒克遜精選徵召兵系統和加洛林法蘭克的徵兵敕令之間的相似之處。擁有土地在5海德以上的戰士會被徵召入伍(他們也包括下級的領主),擁有土地不到5海德的庶民就只能和其他人湊在一起,挑選其中的一位入伍,並且其他人會給他支付薪水和口糧。在維京人征服了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和麥西亞東部,建立了丹法區後,他們依然沿用了類似的徵召系統。

庶民斧兵/精選斧兵(Fyrd Axemen/Select Axemen)

比起維京大斧頭來說,麥西亞的斧兵只能算中規中矩。不過從歷史角度考慮,當時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沒有使用維京人的那種大斧,自然不可能有能夠匹敵維京大斧頭的斧兵。

遺憾的是,沒有文字記載斧頭在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里的裝備比例,在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墓葬里,斧頭的比例只有不到百分之二(50%左右的出土武器的墓葬里有矛,其次是40%的盾牌,只有弓箭的比例和這斧頭差不多)。可能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戰場上很少使用斧頭,或者不習慣將斧頭帶入墓地保存。

庶民弓箭手/精選弓箭手(Fyrd Archers/Select Archers)

弓箭手和斧兵的升級路線是一樣的,都是從庶民升級精選。實際上相當長一段時間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弓箭手所占比例都非常小,甚至是到了11世紀也不例外。在以諾曼征服為題材的貝葉掛毯上,撒克遜人的軍隊里甚至只有一位弓箭手。從現存的盎格魯-撒克遜史料里,也看不到統治者頒布過什麼提高弓箭手數量的法令。可能有一些領主時常用弓箭狩獵,但是他們卻不會將弓箭用在戰場上殺敵。而且從貝葉掛毯上的圖案中看,諾曼人和撒克遜人的弓箭手使用的都是同一種弓,也就是相對較短,只能有效殺傷無甲目標的單體弓。至於13世紀的英格蘭人所擅長的六尺長弓,此時可能還沒有出現。

庶民標槍兵/庶民投石兵(Fyrd Javelinmen/Fyrd Slingers)

投石兵和標槍兵則是麥西亞的另外兩種遠程部隊,另外說實在的我感覺遊戲里的AI雖然不太能玩得來投石兵和標槍兵,但是卻很擅長用這兩種兵來惡心人……每次遇上隊伍里有這兩種兵的AI時,我都會看到AI把他們開散陣然後扎堆放在隊尾,我只能用騎兵去沖,但是每沖一次都要死很多寶貴的騎兵。雖然最後可以打贏,但是看到原本健康的騎兵被殺到只剩下十幾個人還沒多少經驗,我就感到很心痛……

投石索在古代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中的使用情況同樣難以計算,當然一些難以負擔武器和盾牌的徵召自由民,確實會選用投石索這種成本低廉的裝備作為自己的武器。而標槍在盎格魯-撒克遜人里的使用歷史就很久遠了,撒克遜人的標槍既有葉形的「凱爾特式」,還有箭頭形的「羅馬式」(類似羅馬重標槍,有箭頭形狀的槍尖,修長的槍頸,短小的槍套)。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撒克遜人也不再使用那種具有修長槍頸的標槍,而是改用「傳統」造型的標槍了。

從黑暗中崛起:《全面戰爭阿提拉》查理曼紀元兵種考據(1)

騎手/王室騎手(Horsemen/Royal Horsemen)

麥西亞的軍隊里居然連叫「騎兵」的騎兵單位都沒有,能用的也就這倆了……當然這點也算符合實際吧。實際上即使是大陸日耳曼人也並非都擅長騎兵,在騎兵這一塊盎格魯-撒克遜人似乎沒有西哥特人或者倫巴底人那麼突出。而自從盎格魯-撒克遜人到達了英格蘭,馬匹甚至完全成為了一種運輸工具,這可能是因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早期登陸的英格蘭土地僅僅是東部那些潮濕的沼澤,而這里非常缺少馬場,讓盎格魯-撒克遜人難以培育戰馬。

到了9世紀晚期的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似乎已經擁有了成規模的育馬產業,這一時期維京人曾經從英格蘭多地擄掠了不少戰馬。另外,教堂似乎是當時王室馬匹的主要來源,875年,麥西亞的國王西奧武甫曾經下令讓伍斯特教區為他養育馬匹。在當時,許多領主大概也有自己的馬匹,不過他們應該不會騎馬在戰場上沖鋒作戰。即使他們騎馬趕赴戰場,也會在接戰前下馬。

海狼崽船/庫爾船(Sae Wylfing/Kuyl)

海狼崽船和庫爾船是麥西亞僅有的兩種船,前者是僅限將領,後者則是士兵使用。不過這兩種船都是對早期盎格魯-撒克遜船隻的重建。實際上,早期撒克遜人的船隻已經在多地被發現過,例如丹麥的尼達姆和英國的薩頓胡。在尼達姆發現的船隻是4-5世紀時期的,長24米,船的橫梁長3.5米,沒有船帆,只依靠15對船槳提供動力,大概一次可以運載40人。

而發現自薩頓胡船墓葬的撒克遜船隻雖然已經損失了所有的木頭,但是其形狀依然留存了下來,而且還有大量的金屬鉚釘留在其原位。因此有關這條船的尺寸也是十分清晰的,船體長27米,橫梁長4.4米,沒有甲板、龍骨和桅杆。1993年,一條被稱為「海狼崽號」(Sae Wylfing,也就是題目里的海狼崽)的半尺寸復原品被製造出來,其長度只有原來的薩頓胡船隻的一半,體積則只有八分之一。這條船成功通過了海試,不過它裝備了船帆,而薩頓胡的船隻應該是沒有船帆的。

(未完待續)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