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2002 年《攻殼機動隊》TV 版第一季發行時,標題中的漢字部分,採用了DynaFont 金文體,即華康金文,並在其基礎上做了一些裝飾性調整。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華康金文重心上提,筆畫修長,宛如清秀高挑的古典美人,優雅中帶著一絲禪意。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而這種金文體的原型,正是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三器」上的「中山篆」。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中山國,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諸侯國。始建於春秋末年,戰國中期達鼎盛,後為趙、燕所滅。從有記載到被滅國的210多年的風雨中,中山國不僅能在春秋「十二諸侯」「戰國七雄」等中原強國的夾縫中生存,還在公元前323年與「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燕結盟,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與秦、齊、楚3個大國抗爭,成為僅次於7個「萬乘之國」的「千乘之國」,不可不謂戰國史上的一個奇跡。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20世紀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戰國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今平山縣三汲村附近)和中山王陵等的發掘,出土了數以萬計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其中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壺和中山王圓壺三件重器,分別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銘文,記載了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其頎長秀美的銘文被文博界譽為「中國最美古文字」,在書法界還有獨特的稱謂—「中山篆」。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中山王鼎,高51.5cm,最大直徑65.8cm,1977年在西靈山一號大墓中出土,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周身刻銘77行,計469字。據銘文得知,此鼎為中山王十四年鑄,是用以賞賜中山相周的,為奉祀宗廟的禮器。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中山王圓壺,高44.5cm,腹徑32cm,1977年於中山王墓出土。短頸鼓腹,兩側有二鋪首,圈足,有蓋,蓋飾三鈕。腹與圈足皆有銘文,腹部銘文59行、182字,圈足上文字1行、22字。銘文內容為中山王的嗣王為先王所作的一篇悼詞,除歌頌先王的賢明外,還大加贊揚相邦司馬賙的內外功勞。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中山王方壺,高63cm,腹徑35cm,重28.72kg,1978年於中山王墓出土。方體,小口,斜肩,腹兩側有一對環耳,是戰國中晚期常見的方壺形式,。腹四面刻有銘文,每面10行,共450字。據銘文,這是一件中山國王命令其相邦鑄造的酒器,其中所記載的中山伐燕及國君文、武、桓、成四公之世系。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往事越千年,千年後的《攻殼機動隊》在金文體的基礎上,有意將字體上半部分的橫向筆畫延長,使字與字之間保持了一致或相似的變化規律,強調了整組字的”共相”,從而使整體更加協調,更有設計性。

與此同時,字的筆畫間還存在刻意的斷筆缺損處理,給人以金石刻印特有的殘破感與鍥刻感。這種有意「舊化」令字體化單板為靈活的同時,又增添了一絲虛靈與韻律。

戰國中山王如何影響了《攻殼機動隊》?

有趣的是,斷筆處理使中文字部分與下方的數碼風英文標題產生了某種節奏性的呼應。這種呼應,讓兩組字體的結合更顯巧妙、自然、緊密,不知是否有意為之。

科幻題材的《攻殼機動隊》用千年前的戰國風文字作為自己的標題,或許是想給觀眾一種強烈的對比感,一種過去與未來,已知與未知,陳舊與簇新的對比。一如九五劇場版的《謠》,又如《無罪》中的「生死去留,棚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古老的唱腔可以在新的編排下再次震撼人心,千年前的文字也能以另一個形式成為千年後故事的注腳,這或許就是科幻的魅力之一吧。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