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於闐國行程記 (譯文)

於闐國行程記 (譯文)

作者:五代 高居誨(亦作 平居誨)

《於闐國行程記》是一份記載五代時期一段遠行的歷史文獻。這段旅程開始於靈州,途經廣闊的沙漠和多個重要的歷史地點,最終到達了神秘的於闐國。途中,旅行者經歷了黨項地區的沙嶺,甘州的乾旱無水地帶,以及吐蕃地界的文化交流。文中詳細描述了於闐國的地理、文化和社會特徵,如它的玉石河流、國王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的宗教信仰。

本文的來源有兩處,其一是《五代史記》,另一處是《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

下面的片段來自《五代史記》卷第七十四《四夷附錄》第三 :

從靈州過了黃河,走了三十里,開始進入黨項地區的沙漠地帶,那里有名為細腰沙和神點沙的地方。到了三公沙,我們在月支都督的帳篷中過夜。從這里開始,我們又在沙地行進了四百多里,到達了一個名為黑堡沙的地方,這里的沙漠特別廣闊,我們便爬上了沙嶺。沙嶺是黨項的一個重要地點,當地首領被稱為捻崖天子。

我們過了白亭河,到達涼州,再從涼州向西行五百里,便到了甘州。甘州是回鶻人的重要地點。在甘州南邊有一片百餘里的山區,是漢代小月支的舊地,那里有一個名為鹿角山沙陀的別族,據說是朱耶氏的後裔。從甘州向西開始,地區變得乾旱無水,我們不得不攜帶水源前行。甘州的人教導我們怎樣製作馬蹄木澀,這種木澀有四個孔,馬蹄也要鑿四個孔並且系上它,而駱駝的蹄子則要用牛皮包裹才能行走。

我們向西北行進五百里到達肅州,過了金河,然後向西一百里經過天門關,再西一百里經過玉門關,穿過了吐蕃的地界。吐蕃的男子戴著中國式的帽子,女子則編著發,佩戴著很受歡迎的珠寶,好的珠寶可以用來換取一匹好馬。我們繼續向西到達了瓜州和沙州,這兩個地方有很多中國人,當地的官員聽說有晉朝的使者來訪,便出城迎接,並詢問關於天子的近況。

在瓜州南邊十里處有一個名為鳴沙山的地方,那里無論冬夏都有如雷的響聲,據說是《禹貢》中提到的流沙。再往東南十里有三危山,據說是三苗族的避難所。在沙州西邊有一個叫仲雲的地方,那里的人都是勇敢善戰的,瓜州和沙州的人都很畏懼他們。胡盧磧是漢明帝征討匈奴時期的屯田地,那里雖然沒有水源,但多雪,只有在天氣暖和、雪融化後才能得到水源。

我們一行人進入仲雲的地界,到了大屯城,仲雲派出了四名宰相和三十七名都督來迎接晉朝的使者。他們都向東方行禮。從仲雲的地界向西,我們開始涉過一片乾旱的地區,挖地才能得到濕沙,人們把濕沙放在胸前以解渴。然後我們繼續向西,過了陷河,為了過河,我們砍下了檉樹放在水中作為橋梁,否則就會陷入河中。再向西,我們到達了紺州,這是於闐設置的一個地方,位於沙州的西南方,據說距離京師有九千五百里。再行進兩天我們到達了安軍州,最終到達了於闐。

於闐的國王穿著衣冠如同中國人,宮殿都面向東方,有一個名為金冊殿的殿堂,還有一個名為七鳳樓的樓閣。他們用蒲桃制酒,還有紫色和青色的酒,雖然不知道是如何釀造的,但味道非常美味。他們的食物是用蜜調制的粳米和用酪調制的粟。他們的服裝是用布製成的。有花園和樹木。當地人喜歡鬼神,也崇拜佛教。國王有時會有五十名身穿紫衣的僧人侍立在旁,當時是同慶二十九年。

其國的東南方有銀州、盧州和湄州,南方一千三百里處是玉州,據說是漢代張騫探索的河源所在地,那里的山多產玉。河源分為三條:東邊是白玉河,西邊是綠玉河,再往西是烏玉河。這三條河的河水顏色各不相同,每年秋天水位下降時,國王會在河中撈玉,然後國民才能撈玉。

下面的片段來自《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第三玉石部玉屑條:

玉河位於於闐城外,它的源頭在崑山,向西流動一千三百里,到達於闐的牛頭山時分成三條河流:第一條叫白玉河,位於城東三十里;第二條叫綠玉河,位於城西二十里;第三條叫烏玉河,在綠玉河西七里。盡管這三條河的源頭是同一個地方,但因為地質不同,所產的玉石顏色也有所不同。

每年五六月份,當大水暴漲時,玉石會隨水流而來,玉石的多少取決於水的量大小。到了七八月份,水位下降後才能採集玉石,當地人稱這個採集過程為「撈玉」。國家有規定,在官方未開始採集玉石前,禁止民眾私自到河邊采玉。因此,國內的器具和服飾往往使用玉石,這些玉石大部分都是從這里來的。

原文:《於闐國行程記》- 維基文庫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