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1.葡萄酒簡單歷史

人們是如何從眾多水果中挑中葡萄作為釀造原料的到目前史學界並無定論,但葡萄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埃及人愛極了這種酒精飲料,甚至專門設置了一位神作為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奧西里斯 (Osiris) 。

這種習俗在西方十分普遍,各地都有自己的酒神,酒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因此古希臘的酒神,既是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歡之神和藝術之神。

通過貿易,葡萄酒傳遍了整個地中海沿岸,成為了當時民眾日常生活與祭典時的重要飲品。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葡萄酒,很快就傳到了羅馬,並經由羅馬人之手傳遍了全歐洲。在公元一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羅納河谷(Rhne Valley);二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勃艮第(Burgundy)和波爾多(Bordeaux);三世紀時已括抵羅亞爾河谷(Loire Valley);最後在四世紀時出現在香檳區(Champagne)和摩澤爾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愛大麥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盧人很快地愛上葡萄酒並且成為傑出的葡萄果農。由於他們所產生的葡萄酒在羅馬大受歡迎,使得羅馬皇帝杜密遜(Domitian)下令拔除高盧一半的葡萄樹以保證羅馬本地的葡萄果農。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慢慢擴張,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在這段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不過,葡萄酒還是在歐陸上大大風行。其後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

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

2.基督教與葡萄酒

基督教為什麼把葡萄酒作為祭祀用飲料?並且和信仰深度綁定?

這得從基督教的源頭猶太教說起,猶太教的信仰民族,猶太民族是浸在葡萄酒中的一個民族。《聖經·舊約》第一卷《創世紀》中記載,諾亞是亞當與夏娃無數子孫中的一個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後來人的始祖。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在地球上發一場大洪水,來清除所有罪惡的生靈。諾亞遵循主的旨意,挑選地球上的植物(他挑選的植物就是葡萄)、動物種各一對雌雄,帶著自己的3個兒子登上了自製的木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洪水退去後,諾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種下了第一株葡萄,開創了新的葡萄酒世界。

諾亞的故事或許是神話傳說,但這個故事說明了猶太民族對於葡萄酒的態度。事實上,無論是他們長期生活過的古巴比倫,還是古埃及,都是葡萄酒的王國。據記載,公元前1800年,猶太民族就把葡萄種滿了整個迦南。後來逃離埃及時,根據《聖經·舊約》第二卷《出埃及記》記載,猶太人對於不得不離開他們埃及的葡萄園而悔恨不已。回到故土後沒多久,整個巴勒斯坦就被葡萄園覆蓋起來了。

耶穌生活的年代,是他的家鄉被羅馬帝國統治的時期。羅馬帝國時期,又是葡萄酒歷史上的一個大繁榮期。所以,無論從統治者的角度,還是民族飲食習慣的角度,耶穌的生活是繞不開葡萄酒的。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也正是由於葡萄酒是猶太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耶穌把他的「成名作」也放在了葡萄酒上。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在婚禮筵席上第一次展現「神跡」,就是把幾缸水全部變成了葡萄酒,管筵席的人「叫了新郎來稱贊」。據法國食品協會的統計,《聖經》中至少有521次提到葡萄園及葡萄酒。

酒教合一

既然基督教最初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為什麼從創立之初就被猶太教長老們看作是異端邪說?

因為耶穌要自立門戶。耶穌30歲開始傳教,自稱是上帝之子、救世主。他在舊約的基礎上,代表上帝與人們立新約,招收了著名的「十二門徒」,在猶太人中傳教,也就是與猶太教分庭抗禮。而且由於耶穌自稱自己就代表上帝,直接犯了律法。猶太教宗教領袖堅決不承認有「上帝之子」這回事,組織策反了「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抓捕了耶穌交給羅馬政府,並要求羅馬政府處死耶穌。最後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在被抓捕前,耶穌預言出他的門徒中出現了叛徒,並舉行了流傳千古的「最後的晚餐」。在晚餐上,他拿起所喝的葡萄酒和吃的面餅向門徒們祝福,並分給他們。說這酒是我的血,這餅是我的身體,我的身體和血是為眾人赦罪而舍棄和流出的。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耶穌的這幾句話,相當於把上帝、糧食和酒合而為一。上帝是人們精神的根本,糧食是人們物質的根本,酒則是溝通物質與精神的美好液體。「酒聖合一」,成為世界酒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事件。從此,聖餐禮成為基督教最重要的基本儀式之一,葡萄酒也成為基督教一種神聖的精神像徵,被稱為「聖血」、「寶血」。

基督教於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羅馬帝國於公元395年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基督教派也逐漸分成東西兩派,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

盡管基督教分為三個大的派別,但聖餐禮這個禮儀卻共同繼承了下來。天主教稱為「聖體聖事」、「望彌撒」,東正教稱為「聖體血」,新教稱為「聖餐」。所不同的是在領用餅和酒時,東正教和新教堅持所有信徒都可以餅、聖杯(即酒)同領,而天主教則認為一般信徒不能領聖杯,20世紀60年代梵蒂岡第二次會議後也改為餅、聖杯同領。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教堂每個星期日都會舉行彌撒活動,平時也不定時有彌撒,遇到大的節日彌撒會特別隆重。祭聖體聖血和領聖體聖血是彌撒的主要內容。彌撒活動主要有五個環節一、進堂式,相當於開幕式;二、聖道禮儀,主要是誦讀《聖經》和由神父講道。神父用拉丁語誦讀,一般信徒用漢語;三、聖祭禮儀,以面餅和紅葡萄酒作為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進行聖祭活動;四、領聖體禮。神父手中拿著一杯紅葡萄酒,信徒領取被葡萄酒浸泡過的小面餅,吃了聖體、喝了聖血以後就標志著和耶穌同在,獲得救贖;五、彌撒禮成。

這使得酒成為了基督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由於歐洲中世紀那糟糕的衛生條件,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用水中總是充斥著各種骯髒污穢的東西,含有大量的致病因素,經常會爆發瘟疫,相對來說,日常引用葡萄酒的貴族和修士們反而不容易得病,這使得人們相信葡萄酒具有某種神奇的效果,具有保護功效,那就是「上帝的權柄」。

另一方面,由於物資匱乏,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長期攝入不足,再加上每日繁重的勞動和辛苦的修行,修道士們普遍的壽命短暫。同時,修道院一般會在戰亂的時期承擔照料難民的責任,所以能滿足補充營養需要的酒類應運而生。葡萄酒既能提供一定的營養成分,並且比一般食物和水果更容易保存。所以成為了那個特殊時代,上帝帶給信眾最好的饋贈。

上述種種都增加了酒在基督教中的作用,使得酒教和一的更加徹底。

3.修士與釀酒業

《聖經》上寫有農牧產品十分之一屬於上帝的話,後來就成為教會和世俗政權分享地租的形式,天主教會實行直接向居民徵收什一稅的辦法;而東正教則實行「國庫什一稅」,即從國家財政收入中提取十分之一的稅款交教會使用。這是基督教會的第一大經濟來源。其二是虔誠的帝王對教會大力支持,撥給大量土地和錢財。其三是虔誠的信徒也向教會大量捐贈。其四是教會的一切收入都實行免稅。在這四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會一度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

基督教會經濟基礎的載體是修道院。修道院也是教會神學思想、學術研究、文化宣傳和人才培養的中心,聚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類精英。修道院一般又是大莊園,占有大量土地和附屬於其上的農奴,兼營手工業和商業,擁有武裝力量。在將近1000年的時間里,修道院成了葡萄酒釀造技術和文化的集中地,他們擁有了許多歐洲著名的葡萄園,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葡萄酒的風格就是這個時期奠定的基礎。

而這一切的起點,都要從一個叫本尼迪克的義大利人說起。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本尼迪克生於義大利斯波萊托貴族家庭,痛感羅馬人的生活荒淫無度,15歲出家隱修,初為蘇比科地區的隱士,在該地區建立了12座修道院。529年在羅馬城西南的蒙特卡西諾荒山上拆毀阿波羅·丘比特神廟建立一座著名的修道院,廣收修士,制訂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作為修士的行動和思想准則,內容多達72條,修士一經發「三絕誓言」,就終身不能反悔,以此修道院為中心建立了教團,6世紀在義大利各地擴張勢力。後逐漸流傳到法蘭克、英吉利和德意志,9世紀已經有很大的經濟實力,10~11世紀成為勢力龐大的一個教派,擁有大量地產和大批農奴。

有趣的是,這位由痛恨羅馬人整日荒淫無度飲酒作樂的修道士而建立的隱修派,卻成為了葡萄酒的最大推手。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本篤會視游手好閒為罪惡,要求修士們發三願——絕財、絕色、絕意。本篤會修士每日必須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誦經之餘,修士們必須參加勞動,栽種作物、照料菜圃、操作磨坊,當然也包括釀酒和酒窖管理,以確保修道院自給自足。

本篤會的地產多半用來種植葡萄以供釀酒。所釀的酒除了供宗教活動用外,也對大眾銷售。由於本篤教會組織龐大,其中不少專業人員投入葡萄的種植和釀造方面的研究,成為高效率的農業組織與技術革新的楷模,為現代葡萄酒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法國僅次於波爾多產區的勃艮第,有世界上最為復雜的葡萄園,以紅白葡萄酒而聞名。這里的許多葡萄園或村莊由本篤會的教士建立,擁有33座特級葡萄園、超過500座一級葡萄園,這里的村莊級葡萄酒如玻瑪、梅爾居里以及沃爾奈也世界聞名。此外,本篤教會還創造性地開發出了寒冷地區冰葡萄酒工藝,是德國葡萄酒在世界享有盛名的基本原因。

但是隨著本篤會的壯大,其掌握的大量財富以及所聚攏的人脈讓這個主張苦修的組織逐漸腐化,到了公元10世紀,本篤會日益鬆弛,腐敗滋生,一個名叫伯納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慾主義的修道士帶領304個信徒從克呂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產區的科爾多省,位於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內一個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會。

西多會的修士們日常修行除了誦讀宗教經典以外,為了更好的領悟《聖經》教義,他們通過每日不停歇的勞動來苦修。由於修道士勤勞能幹並且掌握了比普通農民更多的先進知識,所以漸漸積累了不少的財富。因此西多會日漸發展壯大並在勃艮第地區獲得了不少的土地,修道士得到的這些土地中或多或少都帶有葡萄園。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於是,修道士們開始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西多會的修道士們用苦修的方式來對待每一株葡萄,他們會趴在葡萄園里仔細品嘗土壤的味道,來分辨這片土壤的成分,由於修士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所以他們對於葡萄酒的質量嚴格把控,因此修道院出品的葡萄酒成了品質的保證。

西多會到12世紀已迅速發展為基督教勢力最大的修道院,遍布歐洲各地的400多個修道院。

西多會的修士非常強調田間勞動,又實行禁慾主義,因此大量的修士把一生精力與智慧獻給了葡萄和葡萄酒。他們通過不斷試驗改進栽培技術和釀造技術,在葡萄酒史上第一次發現了「土生定律」,即相同的土質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樣的葡萄。許多修士通過口嘗土壤就可以辨別土質的種類,這是非常了不得的境界!因此他們也培育出了歐洲最好的葡萄品種,葡萄栽培進入了新紀元。

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西多會的修士是歐洲傳統釀酒靈性的源泉。大約13世紀,隨著西多會的興旺,遍及歐洲各地的西多會修道院的葡萄酒贏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毫無疑問,他們把葡萄酒的釀造與品鑒水平推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或者說,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酒種,都沒有在原料種植、釀造、品鑒方面下過這麼大的工夫,甚至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水平。

4.香檳與啤酒

香檳作為葡萄酒的分支,其本身是偶然釀成的,因為二次發酵瓶內過大的氣壓,往往使瓶身爆裂或瓶塞彈出,引發其他瓶子的爆炸,酒窖損失20-90%的藏酒是很正常的,因此氣泡酒被冠予了「魔鬼酒」的名號。

在歐維樂修道院擔任食物總管的本篤會修士唐培里儂,本職工作就是提高葡萄酒的質量,除去酒中氣泡,防止酒瓶在酒窖中爆炸。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然而意外總會發生,據說在一次酒瓶爆炸後,不甘心的修士品嘗了飽含氣泡的酒,卻發現它那清冽爽口的滋味異常好喝。唐培里儂向其他僧侶們喊道「兄弟們,快點來吧。我在喝星星!」

之後,唐培里儂對氣泡酒的生產工藝進行改良,包括用鐵絲將瓶塞固定於瓶口,以防瓶內氣壓將瓶塞彈出,使其生產過程更加安全。

經過多年研究,唐培里儂發現葡萄酒在進行第二次發酵時,如果處在密閉的空間,因發酵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會溶於酒中,葡萄酒會冒出細致的氣泡,飲用時口味更佳。在經過了大量的實驗後,掌握了大量關於氣泡酒的知識,並設定了極其嚴苛的葡萄酒種植及釀造標準。

他通過調配不同種類的葡萄來改善葡萄酒品質,還創造了工藝極其反復的隔絕空氣換桶法,以解決葡萄酒產生氣泡的問題。

此後他又在軟木塞封瓶、酒窖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良,終於發明了世界慶功酒——香檳酒。

更有傳奇意味的是,當時有個男爵夫人生活放盪,屢屢紅杏出牆,她到歐維樂修道院做懺悔,請求神父赦免她的罪行。雖然不情願,唐培里儂還是給與了她主的恩典。男爵夫人感恩戴德,決定協助推廣教堂的氣泡酒。

她和自己的舊情人——法國大元帥克雷基聯系,讓他把教堂的酒帶進凡爾賽宮。國王和貴族們很快被這清新脫俗,能產生怪異氣泡的酒所吸引。從此,香檳的身價大漲,眾多酒莊爭相效仿釀造氣泡酒。

香檳開始的名字叫氣泡酒(Bubble Wine)。後來,為了給香檳正名,香檳原產地的酒農向農會申請專利只有在香檳區所出產的氣泡酒才可以稱之為香檳酒,其他地方生產的都只能叫氣泡酒。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一輩子與氣泡作鬥爭的唐培里儂修士,陰差陽錯之下,反而成為了法國香檳之父。最頂級的法國香檳以他命名——Dom Pérignon(香檳王)。

那麼啤酒呢?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啤酒是一種與果酒同樣古老的酒精飲料,如果用最通俗的分類,只要是用大麥釀制的酒,其實都可以算作是啤酒,那麼在文明第一抹曙光照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時,城邦烏爾的蘇美爾人就開始撰寫詩歌,歌頌啤酒讓神廟祭司在「微醺」狀態下,達成與神明的交流。

在中世紀早期,啤酒因澱粉糖化的效果使得其耐飢性質大增,同時釀造原料易得,相較於蘋果酒、葡萄酒需要榨汁、選品、多重過濾,啤酒原料俯拾皆是,不會因為換了麥子品種更換就釀不出好酒,因此成為了平民能夠享用的酒精飲料,在各地都有著自己的釀造技法。

隨著加洛林王朝的偉大君主「矮子丕平」及後代查理曼逐步賦予羅馬宗主教得到教皇的地位,「君權神授」得以現實化,教權在西歐的知識壟斷和威權統治也宣告開始。

這一情況的體現,就是在教會觸角深入人心之後的結果,日常大事小情,從吃飯時先伸哪隻手(中世紀西歐人沒有餐具)到晚上睡覺臉朝哪邊兒都有明確規定,更何況,區區喝酒這種小事。

在教會里極端虔誠的主教們看來,酒是魔鬼的誘惑,但葡萄酒除外(因為象徵穌哥的血液),做彌撒、日常禮拜時可以喝,但釀造方法與羅馬人的又有所不同;蘋果酒,由於酒精稀少,被視為節日時的果汁兒。

至於啤酒,其極低的酒精度和比葡萄酒、蘋果酒更不特別考慮雜菌影響(中世紀限定)的釀造方法,很快被教會睜一眼閉一眼了。

在此期間,還有一個推動力——知識傳承。

中世紀早期,稍微系統化的教育體系掌握在修道院的僧侶(和尚)手中,他們有權識字看懂《聖經》和各種羅馬人傳下來的古代典籍,當然也掌握著酒類的釀造手段一這種在中世紀時期屬於精細工業的技術活兒綱領。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和西歐中世紀貴族大多依賴武力互鬥打天下爭取爵位不同,僧侶們壟斷了大部分知識獲取和傳承,得以跳出封建制度之外,很難會隨著國家(主要是朝代)興亡而失卻他們的知識與技術,尤其是酒類釀造術。

特別是啤酒。

不同於葡萄酒的神聖性和釀造技術必須精細,啤酒釀造時甚至不需要特別講究衛生,高溫煮沸和酒精度自身就能殺滅大部分雜菌……那時代的僧侶就這麼認為。這種釀造方式登峰造極之處,是在於啤酒酵母可以世代相傳,這也決定了修道院啤酒的酒品迥異於當時市面上的淡啤酒。

眾所周知,中世紀飲水安全很成問題,經常會有整個城鎮因喝了不干淨的水集體竄稀致死的倒霉事件,逼得田間地頭的老百姓喝蘋果酒,城市人喝淡啤酒,貴族國王大主教喝葡萄酒,總之一口水都不敢輕易碰。

至於城市人喝淡啤酒,原因正是啤酒易於釀造,且原料不受季節影響。

當天主教從種植葡萄的南歐逐漸傳到種植大麥的北歐時,神並未考慮到歐洲北部修道院的感受不產葡萄,氣候寒冷,如何產的出來葡萄酒?

當地教會迅速因地制宜,為了更好的讓當地民眾接受教會,修道院就開始釀造啤酒提供給當地信徒。

到了1100年代,一個稱作「熙篤會」(cistercian)的教派成立於法國北部的拉特拉普修道院(法語譯名,Abbaye de la Trappe),這個牛逼的天主教隱修會遵守聖本篤會規(天主教福音派 Benedict),平時禁止交談,故俗稱「啞巴會」。熙篤會主張生活嚴肅,重個人清貧,終身吃素,每日凌晨即起身祈禱。他們在黑色法衣里面穿一件白色會服,所以有時也被稱作「白衣修士」。他們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釀得一手好啤酒,並且販售給世俗世界。在世俗世界里,這些修士(修女)們便被人稱作Trappist修士。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這些既有精力又有時間還有錢的修士(修女)釀造出的啤酒,一方面自己引用替代飲食,另一方面也出售給信眾。畢竟,身為出家人,就不能依賴農民的供養。出售啤酒,既是為了修道院日常補貼之用,又是拉近看似神秘的修道院與普通百姓的聯系之善舉。

同樣的,由於啤酒的不可替代性,或言稀缺性,使得修道院僧侶發現,賣什麼別的東西都不如啤酒更有代表性還來錢快,且不搶別的商人生意,更重要的是,有教皇(劃掉,大主教)認證,酒的品質有保障。

此外,也和前文提到的情況一樣,啤酒由於其酒精度低,被教會特批為僧侶可以合法飲用的興奮性飲品——其實這個說法,夠嗆站得住腳,畢竟僧侶們也很懂培育葡萄、釀葡萄酒。

僧侶們更熱衷於啤酒,還有一層宗教上的深層原因。

統治西歐中世紀千年的天主教,很講究苦修,以折磨肉體、洗練靈魂的方法,達到與上帝交流的最高境界(悟道);其做法包括但不限於——

  • 自我流放到荒郊野地,每天就吃一頓野菜果實的「飯」,如此數十年;
  • 不穿衣服,裸體跑到山間岩洞吃蟲蟻蛇蠍,一呆就是數十年;
  • 拿根九節鞭子(鞭梢上釘銅皮和金屬倒刺),每天抽自己數十下,如此數十年;
  • 把自己一隻手放到火上燒掉,面不改色,最快悟道;
  • 緘口不信(類似」閉口禪」),直到死亡,數十年不曾說話。
  • 最後這種,由於操作簡單,被很多僧侶採用,同時也成為中世紀時期修道院「神聖而莊嚴」的特既然修了閉口禪,不說話,不亂走,動不動就禁食(天主教的清規),除了啤酒不吃喝任何東西,也不用做什麼特別用體力的活計,但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麼就去釀啤酒吧。

    可謂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釀啤酒上。

    到了中世紀中後期,修道院啤酒幾乎成了修道院的標志,遍及前日耳曼文化區。主要在比利時、法國和德意志,在荷蘭、義大利也有自成規模的產出。

    其中,原產法國傳播至比利時的隱修派——天主教中一支以《聖本篤准則》為綱領,講究清心寡慾、隱居林泉、回歸自然的派系,在比利時細化了修道院啤酒大系。

    5.伏特加、威士忌與白蘭地

    著名的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專家李約基博土,曾經發表文章認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蒸餾酒技術的,應該是中國人。

    明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組目)中寫道葡萄酒有兩種,即側有釀成酒和酒事典——舌尖上的雞尼酒葡萄燒酒。《本草綱目》中還寫道葡萄燒酒是將葡萄發酵後,用慨蒸之,以器承其露。 這種方法始於高昌,唐朝破高昌後,傳到中原大地。高昌即現在的吐魯番,說明在1000多年以前的唐朝時期,就用葡葡發酵蒸餾葡萄燒酒。

    中國人用甑蒸白酒、蒸餾葡萄燒酒,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西方科學家一致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蒸餾器和蒸餾酒的國家。後來這種蒸餾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阿維森納是中世紀著名的醫生兼哲學家,他大約生活在中國北宋初年,出生於中亞,是塔吉克人,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波斯。當時的波斯是薩曼王朝,但很快就崩潰了,分裂成諸侯混戰的局面。

    阿維森納在亂世中勤奮學習和寫作,據說寫了兩百多本書,最著名的是《哲學科學大全》和《醫典》。

    阿維森納在《醫典》中改良了蒸餾法,將沸水蒸餾法改為蒸汽蒸餾法在蒸餾槽中間加上隔層,下方煮水,上方置放葡萄酒,葡萄酒不接觸水,以蒸汽蒸餾,可以產生高濃度酒精。

    他的改良,不但提到了酒精純度,還提高了生產效率。

    阿維森納信奉清真教,禁止喝酒。阿維森納少量製造酒精是為了醫學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人們因口腹之慾而飲酒。

    阿維森納的《醫典》被翻譯成拉丁文,在數百年之內都是西歐的醫學教科書。很多西歐的醫生和教士也通過阿維森納的《醫典》學會了蒸餾酒精法。

    蒙古帝國的長子西征一直打到了今波蘭、俄羅斯境內,也把燒酒帶到了東歐。

    俄國人飲用了蒙古燒酒後,大為興奮,原來酒還可以這麼喝!

    有教士通過阿維森納的蒸餾酒精法大量製造出了最初的伏特加酒。

    歐洲所有的蒸餾酒的方法都可以追溯到阿維森納。

    公元1250年,在義大利出現了關於酒精蒸餾的最早的正式記錄,有一個叫做拉蒙·盧爾(1232-1315)的人,描述了如何從葡萄酒中蒸餾出酒精,歐洲人民從此終於喝上了高度酒。

    不過這種蒸餾技術一直被修道院里的修士們口口相傳,秘而不宣。

    伏特加(Водка)是波蘭、俄羅斯的經典酒。伏特加以穀物(後來以更廉價的馬鈴薯)為原料,蒸餾成高達95度的酒精,經過白樺樹皮炭過濾,再用蒸餾水淡化至40度到60度。公元1400年左右,波蘭的一些修道士通過阿維森納的蒸餾酒精法製造出原始的伏特加,剛開始是當作藥物使用。

    受到金帳汗國普遍飲用烈酒習俗的影響,身處寒冷之地的俄羅斯人也沾染上了這種惡習,並從波蘭人那里學會了製造廉價伏特加的方法。

    公元1478年,俄國伊凡三世壟斷了伏特加的生產權。

    公元1553年,伊凡雷帝為了賺錢,在莫斯科開了一家伏特加酒館。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蘇格蘭,「威士忌」這個詞,第一次以書面記錄的形式出現在《愛爾蘭克朗麥克諾伊斯年鑒》上,其中寫道有一個氏族的首領在聖誕節「服用過量的水的生命」後不幸身亡,這位仁兄也算是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邊角料丨神之血——修士釀酒史

    不過在1494年,林多斯修道院就開始從事蒸餾酒事業了。之所以瞭解到這一點,是因為在最早的書面資料中蘇格蘭威士忌古稱——AquaVitae(生命之水)出現在那一年的財政捲上。卷中提到了一位名為——約翰科爾(John Cor)的林多斯修道院僧人,受國王詹姆斯四世委託,把8缽(根據bolls音譯,指盛放大麥容量的單位)發芽大麥生產出生命之水。用今天的計算方法,8缽的發芽大麥量就足以生產出1500瓶威士忌。

    約翰·柯爾將大麥浸水發芽,磨碎後加水糖化,然後做成發酵酒,再根據阿維森納的《醫典》的蒸餾法製成威士忌。

    而後來在公元1536至1541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個人情感原因,和當時的教會鬧翻,並因此強行解散了幾乎所有的英國修道院,於是大量僧人們流離失所,被迫開始尋找新的謀生方式,於是威士忌的生產也因此由修道院中口口相傳的宗教秘密,無意間開始轉移到民間,生根發芽,至此「生命之水」也不再是王室和教廷的專屬。

    也就在這個時候,蒸餾酒的技術徹底走向了民間,各種私釀酒層出不求,其中就包括法國的干邑地區。

    16世紀,地理大發現催生出歐洲航海技術大發展,水手們在船上長時間遠洋航行,水很容易變質,因此當時行船普遍攜帶酒類作為水分的補充,可是就算是酒,在當時也經常因為封裝技術等原因而導致變質。作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在販賣法國發酵葡萄酒時,為了防止變質和降低成本,採用蒸餾法提高酒度。法國人也學會了蒸餾酒。

    干邑,或音譯為「科涅克」,該產區位於法國西南部夏朗德省境內的一個名為干邑的小鎮。這里盛產葡萄酒,但是在沒有蒸餾酒技術之前,大量的葡萄酒既不好運輸也不好保存, 到了16世紀中期,為了方便葡萄酒的出口,避免因長途運輸而導致變質,減少海運的船艙空間,縮小體積,也為了減少大批出口所交納的稅金,干邑地區的酒商把葡萄酒經過蒸餾濃縮後再出口,然後輸入國的酒商再按固定的比例兌水稀釋出售,這種把葡萄酒加以蒸餾後製成的酒就是早期的白蘭地,也是現今白蘭地的鼻祖。

    不過,這還不是白蘭地的最終形態。

    公元1701年,法國的路易十四捲入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戰爭期間,法國的葡萄蒸餾酒滯銷。法國葡萄酒商人只好將其存放於橡木桶中,一放就是好幾年。意外的是,人們驚喜地發現,桶裝的葡萄蒸餾酒並未因運輸時間長而變質,而且由於在橡木桶中儲存很久,酒色從原來的透明無色變成美麗的琥珀色,而且香更芬芳,味尤醇和。從此大家從實踐中得出一個結論:葡萄經蒸餾後得到的高度烈酒定要進入橡木桶中儲藏段時間後,才會提高質量,改變風味。這就是白蘭地產生的故事。

    現在我們所講的白蘭地是從英文(Brandy)諧音來的, 這個單詞最早源自於荷蘭語中的「Brandewijn」一詞,有著「燒酒、葡萄酒靈魂之意」。 世界上生產白蘭地的國家很多,但以法國出品的白蘭地最為著名。而在法的白蘭地中,尤以干邑(Cognac)地區生產的最為醇美,其次為雅文邑(Armaganc) ,地區所產。

    6.餘味

    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取得權力的城市資產階級等」無套褲漢」致力於徹底清除教會勢力,為此他們制定了共和歷法,甚至一度推行全年十個月、每個月三十天、每天一百小時的「超新代時制」,雖然該時制和歷法最終被廢棄,但是法國大革命最強烈的浪潮,絕不是區區歷法就能一以蔽之的。

    公元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成立,同一年,革命群眾以「王室勾結教會」為名義,搗毀了大部分法國修道院,中以加爾都西會首當其沖,僧侶們被驅逐出境,帶走了眾多名啤酒的配方,錛了耕耘千年的寺院。

    隨著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宗教勢力逐漸衰弱,大量的僧侶被迫逃亡,其中有一些乘船去往了被歐洲列強所統治的殖民地,這些曾經被教會所壟斷的釀酒技術也隨之被帶到了美洲、澳洲、非洲甚至亞洲。

    之後的兩次工業革命,機械化大生產,讓那些曾經秘而不宣的配方煥發了新的生機,逐漸成為了西方酒類的龐大譜系,而這一切,誰能想到是誕生自那些保守又壓抑的修道院內的呢?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