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阿開亞人兵勇幾何

阿開亞人兵勇幾何

阿伽門農率領大軍在城下布陣,他們究竟有多少人馬呢?荷馬用了472行描述了軍勇與船隻之數。詩文被截成一段一段,每段都從統帥的姓名和家鄉開始介紹(統帥是來自XX的XX),接著是士兵們的家鄉(有從XX、XX、XX來的士兵),最後是船的數量。

每一段都有十數個人名及更多的地名,如此段落有數十段。

我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很「無聊」,看了幾段就直接跳過了這部分。適當重復可以增強氣勢,但過多的重復會影響閱讀體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不厭其煩地介紹每一個部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荷馬史詩》首先是口頭作品而不是書面作品。它首先是被傳誦的、而不是被傳閱的。傳播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內容。

口頭傳誦詩歌中經常出現語素固定搭配的現象,《荷馬史詩》中,除了我們討論的這一段之外,很多角色名都會有固定的前綴,如「捷足的阿基里斯」、「眾神之王宙斯」等等。這樣的安排可以降低背誦的難度和傳播過程中的訛誤率,進而保證口頭文學的穩定傳承。

中國有一首樂府詩,它可能是最易背誦的古詩之一: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詩經》中也廣有類似篇目,不需一一列舉。

二.《荷馬史詩》是用帶著格律的古希臘語講述的。

古希臘語本身有著獨特的節奏,整篇史詩又以揚抑格呈現,如果用古希臘語念出來,會富有節奏感,固定搭配的結構適合這種節奏化表達,或者說,是節奏化的表達造就了這種結構。

但對我這個中文讀者來說,翻譯成中文的文本既失去了古希臘語的特點,也失去了揚抑格的美感。原本音樂性的表達變成了單純的敘事,讀者接受的也從聽覺信息變成了視覺信息,放眼望去,看到詩句長短不一但結構單調,不免覺得無聊。

簡單來說:聽歌詞帶給人的體驗要比看歌詞來得好。

《木蘭辭》中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同樣是帶有重復內容的詩句,《木蘭辭》的這一段就顯得不那麼「無聊」,因為它在創作時使用的是漢語,我們讀它時也在使用漢語,其內容也更容易被漢語讀者熟悉、接受。

最後,就算是如此體量的敘述也無法講盡阿開亞人之多,說不盡的事物比說得盡的事物更震撼人。就如詩中所言:

我即使長有十條舌頭,十張嘴巴,

即使有不知疲倦的喉嚨,青銅鑄就的心,

也無法說清一大群士兵的名字。

總而言之,我讀這一段的無聊感受是媒介、語言、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共同引發的。

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還要湊夠一千字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