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譯介丨泡利與榮格書信集第4...

譯介丨泡利與榮格書信集第45-48封 原子與原型

45P  寫於措利孔-蘇黎世,1950年11月24日

親愛的榮格教授:

我抱著極大的興趣拜讀了您關於「共時性」的最新理論版本。先前我們基本上就可能性與有用性已達成一致意見,而且還根據萊茵實驗的觀點,我們也同意有必要闡釋自然除因果原則以外的進一步原則。看了《占星論》的第二章後,我們倆的觀點似乎更加接近了。

1.去年秋冬我們交談了幾次(也給我機會帶著極大興趣觀察您的共時性概念的使用范圍,也是我先前沒有預期到的范圍),我重復表達自己的希望,希望能夠出現轉機。例如,我當時跟M.菲爾茲和C.A.邁爾說「物理學家現在必須告訴心理學家他們不必在統計學調查中刪除無意識,這真是自相矛盾。」此外,現在無意識已經重新獲得「測試員的鮮活興趣或者占星師的精神狀態」這一形象(1,見PP.33到35行,這是您自己說的,對我來說算是個結論),這里您陳述道「通過數字的統計學方法對確定共時性產生有害影響」(第35頁),這似乎是您所有統計學調查的最重要結果。其中「有害影響」不僅包括通過統計學形成平均值消除精神狀態的真實影響,還包括不考慮精神狀態的情況下測量這些平均值。我覺得這似乎是共時性現象的普遍、必要原因,我甚至想要把它收編入「共時性」術語的定義中。換句話來說,無論在何時應用統計學方法,只要部考慮實驗涉及對象的精神狀態,就不會表現出「有害影響」,然後,一些完全不同於共時性的情況開始出現(2)。我稍後會結合微觀物理學的不連續體,再回來陳述。

根據您的調查結果,測試員的持續更新的興趣是決定性的,甚至讓占星師變成這一結果中的次要因素,而位傳統占星術設定有利結果,類似於萊茵實驗中的「命中」。

(這里快速提個小問題在萊茵實驗中,有沒有可能想像測試員產生「負面」效應?也就是說,測試員說出的「命中」總是比我們預判的統計學意義更少。在您的統計學實驗中比較了已婚人士和單身人士的星座,那比如說,有沒有測試員發現日-月合相在單身人群中占主導地位而非已婚人群呢?原因恰是他們的精神狀態對占星術有抗拒性呢?我這里說的「主導地位」的意思是頻率高於我們所預判的統計學機率。我有理由確定,占星術的例子和萊茵的ESP實驗在這一方面也有類似的表現,但可能將原型帶入兩種情況中從而阻礙「負面效應」測試員的可能。)我沒有詳細檢閱表格一至五的統計數字,因為太過耗時耗力,但無論如何,除非我錯了,否則M.菲爾茲先生已經檢查過整套材料,他這方面的經驗更足。(要是我說錯了,我強烈建議您再次聯系他。這是他目前的所在地,可能會一直待到1951年4月底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從任何角度來看,您的結果完美對應我的預期。一個正向的結果,獨立於占星師的狀態,將會完全對立於過程所涉及的因果律。事實上,自然形成的過程類似於玻爾物理學中的「互補性」,永遠無法確定因果律和共時性之間的任何矛盾。

2.接下來我要提下面這個問題,應該就是本信最主要的討論主題:構成現代量子物理學的事實將如何與您藉助共時性原則解釋的其他現象聯繫起來呢?首先,我們確定的是這兩類現象超越了「經典的」決定論框架。但這本身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您著作的第一章和第五章已經做瞭解答。我是研究物理的,所以這個問題我自然特別感興趣,今年我花了很長時間一直在討論、思考。

我覺得最基本的重點是需要在任何實驗科學中確定一條自然法則,具體來說,就是原則上,該法則應該與可復現過程相關(您在P.2中也已提及)。在核物理學中,這些自然法則的統計學特性如同「明碼標價」,用來實現可復現性這一要求。如今在物理學中,獨一無二性的(在自然物理法則領域內從來不占一席之地)關鍵方面自動呈現在令人意想不到之處。這個地方就是觀察(這一行為)本身,觀察是獨一無二的(或者您願意,也可稱為創造行為),因為通過決定論糾正,完全不可能消除觀察者的影響。統計學法則油然而生(無法通過個案陳述來復現),這一法則作為中間介導因子,將個案的不連續性與只能在大規模統計學框架下實現的連續性連接起來,由此被稱作「統計學相對應」(放射性衰退的半衰期法則便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至少微觀物理學自然法則的統計學調控可復現(獨立於觀察者的精神狀態),例子便是前面說過的半衰期。但這里(先前提到的共時性統計學方法的「有害影響」評判標準),這樣一種介於非因果性物理現象(例如放射性活動或者其他處於物理學「相對應」條件下的不連續性)和最狹義理解內的「共時性」現象(例如ESP實驗)之間的基本差異,我個人認為可以解釋為現象或者不同層次上的效應。而這些不同層次上的差異類似於獨特的一對與一個連續系列之間的差異(盡管後者在統計學特徵上具有可復現性)。盡管在第二個例子中,也是如此,存在一些無法用自然法則古老的決定論形式解釋的東西,但我作為物理學家,從共時性的角度來看,量子物理的「統計學相對應」在極弱程度上擴充了古老因果性的范圍。盡管微觀物理學允許觀察的非因果形式,但實際上「意義」這個概念不再有用武之地,從這點我們就能看睹問題。因此,我嚴重懷疑是否該將物理不連續性與共時性置於同等層面,因為您在P.58提到了這點。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觀點,我很感興趣聽聽您的論證過程。

為了強調微觀物理學的案例和任何涉及心理學案例之間的差異,我在1948年寫過一篇關於「背景物理學」的文章,還沒有發表過,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過一個四元模式,其中兩個成對的元素彼此相對,也各有差異,同時還應對上述這種案例差異。物理學中,相對立的成對因素如下所示:

堅不可摧的能量和動能————有限的時空進程

而在心理學中:

無時限的集體無意識————自我意識,時間

當然,我不能說我提出的完整模型可以完美解釋「共時性」。但是,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的是,這個模型的進一步特徵是空間與時間並不相互對立,而現代物理學則完全難以接受這點。

我承認,將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對立在牛頓物理學中更加自然(其實從克卜勒時代就開始了),遠勝於現代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我也注意到時間和空間在記憶中從心理上來看完全不同,過去與未來有所區別,而在空間范疇內則毫無可與此類比的食物。然而,您在第59頁將空間與時間置於相互對立的位置,我完全接受。首先,兩者並未形成真正相對的狀態(因為空間和時間可同時應用於現象中),其次,您在17a頁給出的理由用來確定基本的空間和時間是相當合理可靠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提出補充意見,給您如下的四元模型以供討論,該模型避免了時間與空間的對立性,可能還結合了您的模型與我1948年所畫模型的優點:

能量(守恆)

因果性

————————————

共時性

時空連續體

在61頁上,您論述了「三元世界圖景」,也許可以永「因果律概念」來替代「空間、時間和因果律」(從地下往上數第八行)。也更適合「三原則學說」這一術語,因為連續性(拉丁語:自然不會飛躍)無疑可被視作經典科學時代的特別原則。

3.當你利用物理學術語來解釋心理學術語或者發現時,我經常有這樣的印象,因為您它們都是想像中的夢幻圖像,這一印象通常還伴隨著這樣一種感覺:您寫的句子停在來恰好應該開始的地方。例如,在第九頁中這樣寫道:「物理學中可與此(時間中的巧合)類比的是放射性或者電磁場。」而在第十一頁還提及了原型:「原型代表一種力場,可與放射性相比。」物理學家可能看不懂這些句子,因為不會有人將力場(既不是電磁場,也不是其他什麼場)與放射性相比較。

物理力場的概念最初描述「以太」(ether)穿透空間的張力狀態,而這一狀態作為實體(例如電子和磁子)之間「重量運動」效應的媒介。自法拉第起,場論本身成為獨立的、源於張力狀態的真實存在,即使無法在生物體上看到。後來,張力狀態的具體機械圖像和以太介質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抽象觀點:用數學術語描述相對物理狀態,以時空坐標軸的連續函數形式,摒棄了描述性圖像。再後來出現了「場物理學」這一任務,旨在建立滿足這些函數的法則,同時還要詳細說明這些函數,藉助測試實體之力,至少在理論上可以被測量。(對於物理場論和無意識這一心理學概念的類比,對於這兩個概念在時間進程中的並行發展,我本人秉持一些觀點,但我不想幹擾您的判斷。)

放射性的關鍵在於化學物質的演變,與傳輸能量的射線相關(也可能是其他類型的物質)。這些射線具有反應性,也就是說,它們與物質相遇,發生化學和物理反應。

類比如下:

或者是「原型的共時巧合」,或者是「力場、放射性」

這樣的類比很有趣,但只有存在「第三次比較」(拉丁文:tertium comparationis)的條件下才成立(可能就是差異所在)。我個人比希望寧刪除提到的句子,而是進一步擴充闡釋。

4.正如您自己所說,您的研究立足於萊茵實驗。我也認同,這些實驗的經驗結果完全成立。鑒於ESP實驗對於您的共時性原理如此重要,如果您能夠解釋如何闡釋您在第八頁提到的PK(心理學動態)實驗,我將感激不盡。表達關注擲骰子結果意願的人預言骰子投出的結果呢?您提到與之相關的是心理狀態的「物質相對性」,但您沒有進一步解釋您的意思,頁沒有說明這樣的理論如何解釋PK實驗。這里,我懷疑這些是否屬於您的「如夢境般的想像圖像」,再一次,我希望您能進一步澄清。

在您的作品中,還存在其他有意思的細節,我會在細細思考一番(例如,預知方法和數字概念心理學之間的聯系),但現在我沒有什麼新的想法。

我該結束這封長信了,我希望這些問題仍然是開放式的,鑒於開頭我指出的基本一致觀點,我們兩人觀點之間的任何差異仍然需要澄清。

泡利

46J 寫於伯林根,1950年11月30日

親愛的教授:

非常感謝您的親切來信,亦感謝您花費時間和經歷閱讀我的手稿。您的意見對我非常重要,不僅僅是材料本身,還有我們倆的不同見解。

回復一:就任何關於可能的「負」共時性效應問題,我可以說RHINE提供了一些實例,通過這些例子命中的最初正數發生驚人逆轉。我能想像在天文實驗設定中也出現同樣的情況。但鑒於情況的復雜性,它們更難以確定,因為我自己就是測試者,所以需要抵制自己的利益。出於這一目的,我需要收集、研究上百個星座,直到我徹底厭倦一切。只有那時我們才能預判負面結果。

回復二: 您恰如其分地描述「靜態對應」內容,也正好表徵了放射性的特徵,但是,您也說對了,並不是共時性的特徵。從放射性角度來說,只有存在大批量單個案例,我們才能確定半衰期的規律性,但對共時性效應來說,後者只存在於少數個體內,一旦數量龐大,就會消失。事實上,半衰期現象和共時性之間沒有關聯,如果我一定要將兩者相提並論,那就得基於另一類比,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可以將共時性理解為某一有序系統,在該系統中「相似」事物因緣而聚,但不存在任何明顯的「因果性」。我現在想瞭解,沒有任何可信因果關系的存在狀態(因而也沒有潛在的確定原因)是否落入共時性的范疇之內。換句話來說,為什麼共時性總應該是兩種精神狀態同時出現,或者一種精神狀態與另一種非精神事件同時發生,我沒有看到其中的因果關系。當然還可能包括兩種非精神事件的同時發生。半衰期現象可以作為這樣一個例子。對於精神狀態之間的連接,或者精神狀態與非精神事件之間的連接,我使用「意義」一詞來解釋,相對應的心理學術語則是「相似性」。在非精神事件同時發生的情況中,我們自然可以用「相似性」來解釋。(一個簡短的問題: 關於萊茵骰子實驗的奇怪結果,是否存在可能解釋因素?實驗是這樣的:骰子數量少是結果很差,數量大(20-40)是結果是正向的。而純粹的共時性效應應該同時對少量和大量骰子結果都具有可靠性。但更大數量的正向結果是否表明骰子之間存在額外的共實因素?可能在大數量和小數量放射性原子之間沒有相似的和諧性。)

到目前為止,共時性對我來說是單純存在狀態的最重要問題。我個人傾向於將任何因果上不可信的存在狀態納入共時性范疇。關於精神和半精神共時性的案例將是其中的一個子范疇,非精神事件又是另外一個子范疇。為此,物理的不連續性證明從因果上不可還原,它們代表一種「成為如此這般的存在」(So-sein),或者「創造性活動」的獨特有序因素,正如許多共時性例子一般。我完全同意您的觀點,認為這些「效應」存在於不同層面上,而且應該從概念上區分出來。我只想概括一下共時性的整體圖景。

至於世界-圖景四位一體說,我們意見的分岐似乎源於方法的不同性質(這點我在一開始就已提到)。我生理概念的「類夢境屬性」基於以下重要事實:它們純屬說明性質,以您的夢境為例,它們都擁有抽象的數學特性。現代物理,已經超越可信性,進入了另一番天地,但也無法放棄時空連續體的概念。而心理學滲透入無意識領域,可能沒有可替代性,但也要承認無法獨立區分時間和空間,以及兩者的精神相對性。經典物理世界並沒有就此消失,同樣地,面對無意識領域,意識世界也沒有喪失自己的有效性。測量的空間和時間定義不盡相同,即使兩者都應用於測量現象。米和升,作為不可通用的術語,將會繼續存在,哪怕上學的小孩子,也不會說出「一堂課上了10千米」這樣的話。此外,空間和時間也是視覺概念,在世界的視覺呈現過程中,盡管背景相似1,但最終永遠彼此分離對立。同樣地,因果律也是令人信服的假設,因為經常得到證實。盡管如此,世上的「巧合」無處不在,但這恰恰表明可以在實驗室內證明因與果之間的必要聯系。「因果關系」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最初是一種神奇的美德),在事件之間建立聯系,將其描述為原因和結果。另一(不可通約的)方法就是共時性,通過不同方式做了同樣的事情。在「關聯」或者「隸屬」的更高意義層面具有相似性。但在經驗和實際層面(即現實世界),兩者不可通約,相互對立,如同空間與時間。

您的折中建議對我非常受用,因為您大膽嘗試超越描述注意,超越具體世界-圖景的表面,將其拓展出去,換言之,不僅僅停留於我的理論框架表面。您的建議確認讓我腦洞大開,我覺得它非常適合於一幅更加完整的世界-圖景。你用能量守恆和時空連續體來替換時空關聯,而我現在想要提出我的想法:我們用「貫穿效應的(相對)恆常聯系」來替換「因果性」,用「貫穿偶然性、等價性或者意義的(相對)恆常聯系」來替換共時性,以下就是四位一體的思維框架:

堅不可摧的能量

效應的恆常聯系 ———————————————————偶然性、等價性的非恆常聯系

(因果性) (共時性)

           時空連續體

我最初的理論框架似乎將意識世界構建的相當充分,但第二個框架更滿足現代物理學與無意識心理學的要求。其中,後者的世界原型(拉丁語:mundus archetypus)可以通過原型的偶然性來充分表徵,結果可能導致彼此之間難以區分,也無法定位。(原型永遠在「破壁」,也就是說,它們沖破確定原因因素的影響,這要得益於它們的非因果關聯,將偶然因素分配入特定的因果過程中。)

回復三:我可能必須收回我在第9頁(還有第10頁)關於輻射性和場的話,因為我無法給出恰當的解釋。我確實需要好好掌握物理學知識,很不幸我確實不在行。我只能建議,盡管射線能量和場電壓在物理術語中似乎不同彼此通用,但從心理學專業角度來說,兩者等同於「破壁」概念,通過原型的偶然因素,或者說它們塑造了自己的物理等價概念。也許我對心理學的瞭解也不夠透徹,無法進一步發展這些觀點。

回復四:精神的「物質相對性」實際上是時間和空間的精神相對性邏輯推演的結果,因為物質無法脫離空間概念定義,而且物質一旦發生移動,也無法擺脫時間概念。如果這兩大概念具有彈性,那麼物質便不可定義,因此,精神上具有相對性。我們只能說,物質發生任意行為,它與精神狀態偶然同時發生。我們無從得知測試人員的任何預先概念。我的經驗表明,也不存在任何預先概念。如果有,在我看來,它們只會干擾實驗。

物質相對性的概念實際上無法解釋任何事物,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也是如此。只是一個構建框架。

我無法更加精準地解釋什麼是「物質相對性」。面對擲骰子時的隨機性,「精神」有序性由此而生。這一變化是否基於骰子的質量,更重或者更輕?又或者擲骰子的速度,更快或者更慢?物質(骰子)踏過了機率的邊界,與測試員的「知識」獲得非機率性的方式如出一轍。我在原型的奇異性質中尋找對此的解釋,有時候會抵消因果原則的恆定性,通過偶然性同化精神過程與物理過程。這一共時性事件可被描述為精神或者物質的特徵。在前一案例中,精神對物質「施咒」,而作為後者的物質則會「迷惑」精神。因此更有可能的結果是,兩者擁有相似的特性,兩者從本質上都具有偶然性,不用考慮各自的因果定義,實際上相互疊加。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是物質或者精神都不具備這樣的特性,但是一定存在第三種因素,這一因素能在精神領域內被觀察到,在精神原型內被觀察到,這要歸功於它習慣性的明確性和「越界性」,將兩個不可通約的因果過程彼此相關(在所謂的神秘時刻),創造出共同的張力場(?),或者同時具備「放射性」(?)

再次感謝您的批評意見,我受益良多。

C.G.榮格

P.S. 您能否借我R.A.McConnell的文章閱讀一下?

47P 寫於措利孔-蘇黎世,1950年12月12日

親愛的榮格教授,

很高興收到您的長信回復,里面不僅澄清了許多內容,還給我提供了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回復2 在我上一封信中,我提到,應該更狹義地去定義共時性,這樣才能囊括入只有發生在一小部分個體身上而非大部分群眾身上的現象,而您恰恰相反,將共時性的定義擴大了,包含了每一個非因果律的完整系統。如此一來,這些系統中的非精神部分,即量子物理學中「統計對應」的彙編事實,也將屬於同一大范疇。

至於我暫時無法接受更廣泛定義的原因是擔心定義的術語越寬泛,越容易丟失特定的精神或者半精神共時性。在量子物理中,不僅僅有伴隨著大數量而不是小部分出現的效應,而「意義」這個術語(就這點您寫了很長的內容)在這里也不適用,而且原型(精神或者類精神)的概念也無法輕易地用來解釋非因果律或者微觀物理學。所以,如果人們願意使用更寬泛定義的共時性,那就必須面對這麼一個問題:究竟哪一個是更廣泛的情況,既是原型的特定案例,又是排序因素的特定案例?在量子物理學中,觀察者面對兩個相互對立排斥的實驗設定,做出有意識的選擇(總帶有犧牲的意味)。自然對此人為設定的回應則是出現無法被預測、亦無法被觀察者影響的單個範例,但若多次展開同一類型的實驗,就會出現可浮現的統計規律性,本身成為自然的整體有序性。實驗設定形成一套整體,如果不從根本上變化,影響結果,就無法被分割成部分,所以在核物理學中,「現象」這一術語的定義必須還包含完整實驗設定中的特例1。因此,在我看來,更加普遍的問題是關於自然中有序性整體、非因果性形式的不同類型,以及使其發生的條件。這既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被「誘導出的」,即人類操作實驗的結果。後者也可通過占卜方法實現,但實驗結果在這里無法提前預知(例如,扔硬幣占卜),不過是假設物理行為過程結果與操作實驗的人的精神狀態之間存在「等價關聯」(意義)。從另一方面來看,以非精神非因果性為例,統計結果可復現,所以我們可以用「機率論」而不是「排序因素」(原型理論)來解釋。正如占卜方法指向數字概念中的原型元素,量子物理學中的原型元素出現在機率論的(數學)概念中,也就是說,藉助這一概念計算得出的結果與經驗手段測量頻率之間真實對應。與此相關,必須指出,「基礎數學」這一專門領域正大規模地處理這些問題,結果陷入極大的混亂狀態。在基礎數學研究過程中,「數學機率計算基礎」落入低谷。我曾在一本期刊上讀到過關於這方面的文章,里面各說各的,讓我很沮喪,後來我還聽說,只要有可能,專家盡量避免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深知無法統一意見。心理學方法在這里既合適又實用。

我覺得當您在第四章中討論物理不連續體時,很有必要澄清非精神非因果有序系統術語與半精神以及精神共時性術語之間的區別。在您的心中,您也確實承諾會這麼做。

  • 玻爾也使用「個體性」(individuality)這個術語來描述非因果律的個例,還詳細陳述了這個詞與「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之間詞源方面的聯系。
  •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再次認真權衡了狹義和廣義「共時性」定義的前因後果。純邏輯讓我們得以自由選擇任何一個定義。在這種情況下,直覺是決定因素,指出了通向未來之路,但這是心理學,還有我特別感興趣的心理學分支,具體來說,概念的科學形成。對我來說,直覺功能強烈傾向於理解整體結構,盡管所有的論點都與此相對,我發現自己更傾向於接受您的廣義定義:鑒於不可能在微觀物理學中直接應用「原型」術語,我更傾向於相信,現在「原型」這個術語並不恰當,而不是您的廣義定義。根據您1946年在《Eranos Jahrbuch》的文章,我覺得「原型」這個術語現在正處在變化階段,我的直覺讓我懷疑還會有更多的變化。結果就是一些其他重要概念可以同時應用到心理學和物理學中,而且無需專門表示:相似性、非因果性、排序、對應、對位對以及整體性。

    如果現在決定採用因果律相對概念的廣義定義,那我毫不懷疑您的「世界圖景庫」(world picture quatemio)的新方程式是完全恰如其分的表達,正好對應了我早期的願望。如果您續寫第四章,內容將會非常不同,在某些方面不僅僅是「概述」:而將一窺自然哲學未來。

    回復3. 在信中您評論放射性和場理論時提到了放棄,這讓我非常意外,因為我覺得沒有放棄的客觀理由。但是,在我解釋自己觀點的內容中,我自己必須變成心理學家,否則我無法掌握所有的關鍵內容,我很高興能轉換角色,徹底面對您的批評。

    至於「夢幻性」的物理概念,或者您的所有觀點,我認為只有在某一程度上確實准確,您在信中說它們基於抽象數學特徵的缺失,並建立在「具體性」的基礎上。我知道很多人(有化學家,也有放射性學家)通過實驗角度研究物理,他們都向我保證他們必須通過「圖像」來想像物理概念,因為他們無法從數學公式中獲得。對於他們中任何一人,我都不會談論他們概念的「夢幻性」,寧願將其稱為「具體論者」(concretist)。您的物理概念的「圖像性」更像是一種內省的觀點,作為圖像的一部分,涉及了主體的精神「背景」過程,在與有意識地使用物理概念聯繫起來。我個人認為,正是這定義了您的概念的夢幻屬性,引出類似概念,忽視了差異性。通常我們不會感知到這些「背景」過程,但我相信它們總是存在於無意識中。通過自己的「物理」夢境,我對此非常清楚,這也是為什麼我感到您的物理概念如果僅作為夢境符號看待的話,這些概念既友意思,也富有意義,能夠合理闡釋。在此我想要引入「中性語言」這一觀點(您對此也做了充分引用),這種語言可以同時從心理學和物理學角度進行闡釋,從而獲得物理概念的「心理學對應概念」。

    至於場論和放射性理論,(我上一封信已經提過),對一般的物理學家來說,這些理論相互之間無法比較,您似乎提出了一些特別問題,因為事實上,物理概念中的一個差異與其心理學對應概念中的相似性彼此相對。但我想,這個問題不嚴重,並基於以下事實:您信中關於放射性的心理學對應概念的陳述缺失了一個關鍵元素。在現實中,與場論和放射性理論對應的心理學概念彼此之間似乎也不盡完全相同。

    用中性語言來表達,這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在於通過不可見的現實來傳達空間(還可能是時間)、遠距離可見表現之間的聯系。在這里,可見和不可見都可以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理解。電磁場和放射性物質發射的射線都不可見,我們只能看見它作用於物體而產生的機械或者化學效應。在發現中性形成觀點的心理學闡釋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白描述性概念總是基於因果闡釋,甚至要闡述的是非因果概念。因此,不可見現實可以是集體無意識,可見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是意識概念(對主體感知來說「可見」),而「所傳遞」的因果關聯可以是同時性。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放射性概念,放射性原子核的化學嬗變過程可作為區分放射性核靜態場論的特徵,這讓我們吃驚不已。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放射性射線遇到物質之後通常產生新的放射性核心。所以,讓我們用中性語言表達一下「放射性」這個概念:活躍核心的嬗變過程,導致穩定的狀態,伴隨著自主復制(多重性)以及擴張現象,與進一步的嬗變相關,通過可見的現實而產生。

    現在,我們不必尋找這一中性解釋的心理學闡釋。「活躍的原子核」對我來說如同夢境符號一般熟悉,與鍊金術士的青金石很有關聯,因此用您的術語來說就是「自我」的符號2。時至今日,作為精神過程的嬗變過程仍然與鍊金術所代表的內容相似,包括「自我」轉變成更有意識的狀態。這一過程(至少在某些階段)伴隨著「多重性」,即原型(不可見現實)的多重外向呈現,這也與您在信中談到的「通過偶然性打破屏障」或者原型的「越界」相同。

    在您信中談到放射性的心理學對應概念時,嬗變過程這個詞並沒有出現。精神過程與鍊金過程相同,但是在放射性的物理過程中,不僅僅存在化學元素變成現實的過程,在我們的意識科學觀點中非因果律也躍然紙上。這一符號學,與鍊金術相反,更具分化性,也得到了高度的發展。無論您要刪除還是解釋第九、第十頁上的語句,這純碎屬於技術問題,而解釋可能會過於冗長。*

    回復4. 您還談論到了「物質的相對性」以及PK實驗,我對此仍然知之甚少,但也許此刻所有我們能夠談論的受限於我們自己的知識水平。對於受試對象的預表徵形象,我想表達的實際上不是意識概念,而是無意識的預表徵形象,是無意識運作的結果。至於您關於萊茵實驗正相關結果的「快速」問題,涉及了大量的骰子,我無法給出答復。

    我很高興這次與您的通信交流,對於所有這些先鋒問題,感覺我們雙方真正好好交流了彼此的觀點。

    隨信附上麥克康奈爾的論文。如果您需要寄還您的手稿,請隨時告知。

    泡利

    出於個人目的,我沒有使用「自我」,而是用了「活躍的核心」。也許這並不會讓您驚訝,因為我作為物理學家,更熟悉鍊金術,而不是梵文聖典。

    48J 寫於屈斯納赫特,1950年12月8日

    親愛的教授:

    很遺憾我還沒准備好回復您的新建,如果能和您面談的話,我覺得可能會對我更有幫助。

    下週六下午六點您方便來一趟屈斯納赫特嗎?之後我也很高興能夠一起用晚餐。

    我非常感謝您詳細的來信。我非常高興我們倆人的觀點在彼此靠近。

    C.G.榮格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