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本文為作者投稿,不代表篝火營地觀點

2022 年或許不是公認的遊戲大年,但一定是遊戲廠商的收購大年。

今年,除了微軟和SONY在瘋狂圈地,Embracer Group 和 Take-Two 等大廠也正高舉著錢包擴大自己的勢力。今年,前所未有的資本運作影響著遊戲行業,誰也說不好自己喜歡的廠商會不會成為下一條收購頭條新聞里的主角,而在這些可能成為主角的廠商中,EA 則是近段時間里被提及得最多的一個。

就目前來看,面對巨頭們虎視眈眈的收購意向,EA 似乎也並不忌諱,早前還曾公開表示,如果被收購對公司有意義,自己會支持收購。這言外之意也很明顯,在資本的浪潮下,EA 是想迎著巨浪而行,甚至是踩著沖浪板騎在巨浪之上的,不過在此之前,更讓人好奇的是,作為老牌大廠的 EA,為什麼會突然動了想被收購的念頭,心里又打著怎樣的算盤呢?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資本運作,EA 是老玩家了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收購這事,EA 可不是什麼新手。回過頭看,從 1993 年收購 Origin 開始,EA 在這 30 年中一直都在通過收購實力不俗的工作室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將自己從一個小發行商拉扯成北美前三的發行巨頭和實力不俗的遊戲公司。

不過,原本漲勢良好的情況在最近的財報中也顯露出了一些問題,這或許也是讓 EA 思考被收購可能性的主要原因。

根據 EA 2022 年的財報數據,其財年營收為 70 億美金,但淨利潤卻同比下降了5.73%。這可能與《戰地 2042》的糟糕表現有關,但如果你繼續翻看前幾年的財報就會發現,不僅是今年,實際上在過去兩年,EA 的利潤都在持續走低。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EA 近 5 年的營收和淨利潤

利潤走低的因素很多,或許是高投入的 3A 有太多不可預知性,也可能是 EA 高層傳統藝能的瞎指揮和騷操作導致的結果,但無論是何種原因,都指向了一個結果:EA 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增長點來提高自身的淨利潤。

但另一方面,尾大難掉頭的 EA 顯然很難在常規操作上找到找到新的出路,像以往一樣繼續收購其他的工作室也不是當下的好選擇,那不如來點不一樣的,比如給自己找個肯花錢的爸爸?

不知道微軟擬以 687 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的消息是不是也給 EA 帶來了靈感,與其每年竭盡心力地研發年貨和 3A 大作,不妨搭上一趟資本的順風車,在填滿錢袋子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研發預算,稱得上一舉兩得。

不過接下來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EA 本身是否真的具備被其他巨頭看中的優勢?而那些巨頭又真的需要 EA 嗎?

收購者眼中,EA 的魅力

金主決定出手之前當然會對那家被收購的公司會有諸多方面的考量,我們不妨拿早前微軟收購動視暴雪來簡單舉個例。

首先,動視旗下的《決勝時刻》系列每年都有著穩定的 2000 萬以上的銷量,《決勝時刻現代戰域》和同名手遊的增值服務同樣帶來了不菲收入。與此同時,King 的《糖果傳奇》等遊戲擁有 1.24 億的日活躍用戶,營收也非常夸張,不比動視差多少。暴雪則擁有一眾知名 IP 遊戲,其用戶群體的黏度極高。

由此一來,穩定的年貨產出、數量龐大的知名 IP 大作、豐富的增值服務經驗加上龐大的手遊群體,這些都是微軟看中動視暴雪並為其砸下重金的原因,就像微軟說的那樣,「此次收購將使微軟在移動端、個人電腦、遊戲機和雲上的遊戲業務加速增長,並提供搭建元宇宙的基石」。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再反觀 EA,首先,在 EA Sports 旗下一堆的年貨體育遊戲中,《FIFA》同樣有著穩定的 2000 萬以上的銷量,增值服務也不可小覷。其它如《UFC》、《NFL》、《F1》等系列也有著穩定的用戶群體與收益。其次,《Apex》持續火爆的熱度與營收能力不比《決勝時刻現代戰域》差,手遊版《Apex Legends Mobile》下載量已突破 2600 萬次,以後也將會成為 EA 手遊平台上的營收主力;再者,EA 在收購 Glu Mobile 和 Playdemic 後,兩者一億多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同樣巨大;外加還有《戰地風雲》、《闇龍紀元》、《質量效應》、《星球大戰》等一眾知名 IP,EA 手上握著的牌可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動視暴雪,EA 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模擬人生》系列。作為社區模擬類遊戲的鼻祖之一,擁有《模擬人生》系列的 EA,完全有能力將其在如今紅極一時的「元宇宙」上做文章。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模擬人生 4》進過多年的優化與更新,不俗的遊戲品質確保了其有深度的可遊玩內容。遊戲內的虛擬貨幣能購買遊戲內的日常物品、房屋建築、雇傭服務等等內容,可以打造出擁有閉環模式的虛擬世界。而 60 多個官方大小 DLC 的內容與數不清的 Mod,可持續地為玩家提供龐大付費內容,進而發展出粘稠度頗高的核心用戶群體。

雖說這個目前還是以單機為主的遊戲並非是 EA 最核心產品,獲得的資源傾斜並不多,可是一旦 EA 被巨頭收購後,EA 完全有能力依靠巨頭的資金和硬體技術,為其量身打造一個底子更好、盈利模式早已被市場驗證的「元宇宙」產品。

本身就擁有可觀變現能力的 EA,同時還擁有可延伸進入「元宇宙」的產品《模擬人生 4》,在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開始佈局 Web 3.0 的大環境下,自然會被寫入巨頭們收購清單前列。

虎視眈眈的潛在買家

那麼,在盤完 EA 身上可能會被金主看上的各種優勢之後,下面我們不妨從巨頭們近期的投資操作和利益考慮方面來細數一下,哪些有財力也有想法的企業最有可能將 EA 收入囊中呢?

微軟

微軟可以稱得上是涉足遊戲行業最深、經驗最豐富的巨頭,不僅手握海量現金也樂意收購有價值的遊戲公司。不過在我看來,目前忙著動視暴雪收購案的微軟可能暫時沒有空閒、也不敢再去勾搭 EA,畢竟收購了北美第一發行商你可能還不構成壟斷,但你連第二發行商都想一並拿下,可能就有點步子邁太大了。

蘋果

蘋果與遊戲行業走得很近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所以如果有一天新聞頭條上看到它收購了哪家大廠也不是什麼怪事。不過就目前看來,從它推出的 Apple Arcade 遊戲訂閱服務和依靠 AppStore 分成就能有絕好的收益來看,蘋果在遊戲領域的發展策略可能會優先以手遊為主。在我看來,即便庫克對於元宇宙的潛力無比看好並表示蘋果未來會進行相應的投資,相信他也更傾向去收購 Roblox 這個開始以手機為主打平台的元宇宙產品。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Google

Google在 2021 全球遊戲公司收入排行中也榜上有名,位列第五,但同蘋果一樣,其中的收益大頭依舊是分發平台帶來的三成純收益,並且主打手遊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在 EA 對於合作夥伴的要求中,他們希望對方允許 CEO Andrew Wilson 能夠在被收購後繼續擔任公司執行長,與此同時,Google卻向來有著外行管內行的習慣,因此這兩家的合作或許不會太過順利。

不過,Google還是有進入單機市場分一杯羹的強烈傾向的。雖然 Stadia 雲平台和自研遊戲都算不上成功,但Google並沒有放棄,這幾年各個 3A 遊戲宣發時,分發的平台 Logo 中始終都有 Stadia雲平台的身影,如果Google高層想通了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EA 無疑是最好的合作夥伴。

Meta

叫「Meta」可能有些玩家不太明白,還是叫原來的名字「臉書」吧。可以說,扎克伯格對於入局元宇宙的意向比上面幾家都重,乾脆連名字都改了,可見其決心有多大。不過 Oculus Quest 2 的成績並不理想,砸了 100 億美金打造的元宇宙遊戲《Horizon Worlds》也儼然 PS3 世代的產物,完全沒有「元宇宙」產品該有的表現。從種種方面來看,收購 EA 都不失為 Meta 的一個絕佳選擇,但以扎克伯格相對強勢的性格來看,我倒認為合作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100 億就做了個這?

迪士尼

雖然早前就有媒體表示,迪士尼作為潛在銷售對象與 EA 進行了談判,但我仍然認為他們合作的可能性其實不大。早在幾年前,迪士尼就在陸續關閉旗下遊戲工作室,自身的 IP 除了兒童向的遊戲外,基本都是授權給其它工作室進行製作,比如「星戰」就給了 EA 打理,按照這個套路,迪士尼與其花大價錢收購 EA,不如繼續沿用將 IP 打包給其他公司打理的策略與合作方式,這樣也沒什麼不妥。

總的來說,以上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多有自身或是客觀的因素無法同 EA 合作,至少近期不會,與此同時,EA 也不會去找非網際網路的實業巨頭,他們對於遊戲的認同感不高,還會因為實體行業自身復雜的架構而變得畏手畏腳。

那麼,關於 EA 的收購,還有更合適的人選嗎?我想名單上還有一家匹配度很高的企業。

最適合的,還是亞馬遜

除了以上這些有可能出手的巨頭,我認為收購 EA 這事,最合適也最有可能的還是亞馬遜。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亞馬遜有很多和 EA 合作上的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便是其涉及遊戲行業的時間最晚,他在遊戲領域沒有太多的沉沒成本。實際上,亞馬遜在 2016 年就已經搭建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負責人是曾在亞馬遜圖書部門工作多年的邁克·弗拉奇尼,但很可惜這是個外行人,今年 3 月份正式離職後至今,他都沒有在遊戲圈里闖出什麼名堂,前幾年發行的幾款產品也相繼失敗,唯有自研的《新世界》算是砸出了一些水花。

亞馬遜對進入遊戲領域是有野心的,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曾經表示想將遊戲做成公司最大的娛樂類別,但運氣和實力還差了那麼點。《新世界》和《失落的方舟》這兩款亞馬遜近期發行的遊戲品質都還不錯,但是 bug、優化、遊戲外掛與機器人腳本等運營問題都展現了他們在運營上空缺的一面。

毫不客氣的說,亞馬遜或許有強大的金錢力量可以自研或是代理,但卻無力彌補遊戲運營上的經驗,因此尋找一個專業團隊來做專業的事,是亞馬遜踏足遊戲領域的最好方式。亞馬遜在花了數十億資金與數年的努力後,如今應該也認識到自己在遊戲行業內的不足,坐擁萬億市值的龐大公司,不需要什麼事都自己親力親為,看清自己的位置,做一個給錢人就好。

而另一方面,EA 則剛好需要收購者的「放權」,他們期待收購者只提供資金與資源上的幫助,但對於如何做遊戲,做什麼遊戲,怎麼運營遊戲這些必須得自己來。此外,對於 EA 來說,亞馬遜有著一流的雲計算能力、頂級的倉庫、運輸管理能力、還有世界最大的網店,無論是實體遊戲的售賣還是依靠亞馬遜作數字分發平台,都能很好地助力自己。就比如在《戰地風雲》、《FIFA》等遊戲首發時,面對亞馬遜滿屏的遊戲廣告,很難不沖動性消費。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亞馬遜上的廣告位也可以是 EA 的宣發內容

一個要錢要權來保證自己能夠穩定地產出遊戲作品,一個願意放錢放權需要可持續的遊戲內容成為公司的新發展方向,兩者意見相投,我想,剩下的只是價錢的問題。

就像去年菲爾·斯賓塞在動視暴雪出現丑聞後,需要重新「評估」與動視暴雪的關系一樣,EA 現在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來拉高自己的估值,因此這一年對於 EA 來說可謂十分關鍵。

在我看來,EA 已經擺明了態度,他們樂意自己被巨頭收購,但條件並不簡單。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微軟、蘋果、Google、迪士尼、Meta 都有著各式各樣的原因無法與 EA 達成並購合作,只有亞馬遜這家高層有意願涉足遊戲領域但還不深的企業,合作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不過,萬物都是在變化中向前走著的,EA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價錢問題談不攏與亞馬遜分道揚鑣,繼續尋找下一個更好的機會。而在玩家視角中,在這一場瘋狂的收購潮里,我們也只能在台下靜靜地看戲,借用前巴塞隆納主教練巴爾韋德的名言,「就讓我們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吧」。

收購狂潮之下,EA 最終會「花落誰家」?

來源: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