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作者 / 緋多木 
編輯 / Pel 
排版 / 慧醬 

本季度的黑馬動畫《孤獨搖滾》於近日迎來了完結。截至目前,本作的B站評分9.9,豆瓣評分9.2,bangumi評分8.4,日本niconico網站上每話好評率均在90%以上,被稱為「神回」第8集的好評率更是高達98.1%,在歐美地區的AniTrendz排行榜上多次登上秋季人氣動畫的周榜第一,可謂是全球范圍內的好評如潮。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隨著作品口碑的持續發酵,動畫官推的粉絲數與討論推文熱度在播出期間不斷上升,一度登頂日推趨勢第一;以「團結band」名義發布的曲目在各流媒體平台的下載量均穩定在前,音樂專輯與動畫BD(預售)也在熱賣中。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在B站上搜索關鍵詞,能看到從翻唱翻彈、樂器科普到各種「誤解向」、「恐怖向等」層出不窮的二創視頻,各大群聊留言板里也隨處可見角色的表情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無論在原作漫畫的熱度還是開播前的討論度上,都遠不及同季其他熱門IP的《孤獨搖滾》,究竟有何種魅力收獲流量口碑雙豐收的佳績?

01 有點陰沉的「Kirara系」作品

《孤獨搖滾》講述了性格孤僻的主角後藤一里,被伊地知虹夏邀請進入缺少吉他手的「團結Band」,在和樂隊成員的相處中努力克服障礙,與大家共同成長的故事。漫畫原作連載於芳文社出版的四格漫畫雜誌《Manga Time Kirara MAX》,動畫由CloverWorks負責製作。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芳文社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輕百合、萌系日常動畫的代名詞,像是我們熟知的《向陽素描》《輕音少女》《黃金拼圖》《請問您今天要來點兔子嗎?》都在Kirara系列雜誌上連載過,這類營造悠閒的日常氛圍,講述可愛的女孩子們做可愛的事的作品則被統稱為「Kirara系」。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2009年《輕音》大火後,同類型動畫的數量在市場上劇增,也不可避免地使觀眾逐漸產生審美疲勞。近些年,芳文社也在有意識地推出打破這種刻板印象的作品,如末日生存系的《學園孤島》、硬核講述戶外露營的《搖曳露營△》和突破四格漫畫敘事限制的《街角魔族》。

《孤獨搖滾》同樣也是這樣一部不同尋常的「Kirara系」作品。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從這張經典的「芳文跳」照片便能直觀地看出它的獨特之處——穿著寬松運動衫上衣、一臉陰沉跳得很敷衍的女主角後藤一里。擁有專業吉他彈奏技術,在網際網路上以「吉他英雄」之名收獲了眾多粉絲的她,在現實中卻是一個不擅交流、恐懼社交的邊緣人。

即使加入了樂隊,缺少和他人合作經歷的一里,也很難發揮出原本的彈奏實力,並被貝斯手山田涼起了個「小孤獨」(波奇醬)的外號。日常生活的普通小事落到在波奇頭上猶如一座座重山,她不敢與他人對視,連拒絕的請求都說不出來,和別人說話是需要勇氣且消耗能量的困難事;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她喜歡待在陰暗狹窄的空間,在進入陌生場所時會原地打轉不敢開門;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她有時會切斷與外界的聯系,遁入腦內妄想空間,內心深處十分希望得到認可,憧憬著陽角般閃閃發光的感覺,被人一夸就得意忘形;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原作者浜路晶最初設計的波奇只是一個普通可愛的「Kirara」女孩,被編輯評價為沒有特色並駁回之後,才逐漸修改成了現在的模樣。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角色夸張的顏藝表現開始也被編輯責備過,不過隨著連載的繼續,這也成為了作品的一大亮點,動畫傳神地還原了這些顏藝,讓波奇完全甩掉了身為萌系動畫主人公的包袱。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同為陰角的聲優青山吉能與波奇一拍即合,為角色注入靈魂。配音時,青山會想像自己對著地板說話,以配出波奇沒有與他人產生對話感的台詞;波奇經常自言自語,情緒在短時間內的變化就像坐過山車一樣,青山也很好地演繹出了這種忽上忽下搖搖晃晃的感覺。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這些人間真實的台詞與狀態讓不少感同身受的觀眾自發地成為傳播者,將截圖迅速擴散至各大社交平台,成為了最佳的宣傳素材。

浜路晶曾擔心過「害怕大家是否能接受波奇這樣陰暗的角色」。遇事總想消極逃避的心態、沉浸於自己的世界、害怕失敗的卻步、強烈存在的自尊心與羞恥心……波奇的境遇對許多觀眾來說無疑是真實且沉重的。不過,這些壓力被角色表演、吐槽和自嘲的幽默表現形式所化解,並且隨著故事的推進,波奇在加入樂隊後開始與他人產生聯結,邁步走向更廣闊的外部世界。

樂隊其他三人的形象同樣十分鮮明。沉默寡言的貝斯手山田涼最初被波奇誤認為是同道中人,實際上她是主動選擇並享受獨處,遵從內心真實想法、特立獨行的類型。在收到自己不感興趣的邀請時不惜說謊也要拒絕,談到感興趣的領域又會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主唱兼吉他手的喜多郁代和鼓手兼隊長的伊地知虹夏都是陽光積極的活力型角色。為了讓二者有所區分,喜多作為現充的一面被著重強調,她的情緒更外露,喜悅與苦惱的心情都在第一時間就表現出來。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虹夏相對沉穩,被動畫添加了勤儉持家的設定,做成了引領照顧隊員的家庭型角色。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同屬「團結Band」的她們卻並沒有那麼地「團結」,浜路晶也說自己在創作時會有意識地描繪比較現實的人際關系,不讓四人靠的太近。虹夏和喜多兩位積極型角色帶動著樂隊的活躍氛圍,但當缺乏主動性的波奇離開集體,單獨面對默不作聲的涼時,只能面面相覷,不知如何開口;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喜多迸發出的陽光power,有時候連同為陽角的虹夏都招架不住要吐槽上兩句;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去江之島遊玩時,四人到達目的地後的行動也各不相同。涼率先離隊奔向自己感興趣的食物,虹夏惦記著吃沙丁魚蓋飯,能量爆棚的喜多拉著大家一起拍照登山,體力不行的波奇走一步歇兩步。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性格各異的四人彼此碰撞出有趣的化學反應,在交往的過程中相互磨合,同處樂隊這一集體之中,但依舊保持著各自不同的個性與目標。盡管有著不少直擊人心的消極元素,《孤獨搖滾》本質上仍貫徹著「Kirara系」搞笑治癒的風格,在一個充滿溫情善意的世界中,講述著與音樂結緣的樂隊少女們的成長物語。

02 LiveHouse的青春聚會

《孤獨搖滾》的誕生源於作者浜路晶對搖滾音樂的熱愛,作品中也有諸多的致敬元素四位主角的姓氏來源於她小時候看《鋼之鍊金術師》時迷上的「下北系」樂隊ASIAN KUNG-FU GENERATION(亞洲功夫世代),動畫除了第八集之外的標題均取自該樂隊的歌名,漫畫每一話的扉頁圖也是對自己喜愛樂隊MV的捏他。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為了創作漫畫,浜路晶翻閱了大量音樂專業書籍,采訪了高中時玩過樂隊的朋友,還到地下樂團活躍的下北澤地區進行取材。最終,她沒有選擇學校社團,而是把主舞台設置在下北澤的一家LiveHouse「STARRY」。擴展到校外的舞台安排讓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透過主角四人的活動我們得以看到不同於傳統演唱會舞台,在LiveHouse這個獨特演出空間里的樂隊活動。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與有經費的校園社團不同,LiveHouse主要依賴演出門票與販賣酒水來維持收益,開展活動的新人樂隊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錢」。主角們不僅要在LiveHouse里打工上繳演出費,還要努力推銷門票完成定額指標,波奇也是在這些社會實踐般的活動中逐漸與更多人建立起聯系,變得能注視客人,面對觀眾。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在宣傳賣票的過程中,波奇結識了嗜酒如命的貝斯手廣井菊里,並在她的助推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街頭演出。過去只能躲在芒果箱子里彈奏吉他的波奇,在聽到圍觀少女的加油應援聲後第一次睜開(一隻)眼睛看向了觀眾,同時街邊的幾盞路燈也在閃爍幾下後點亮。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睜開眼面對嶄新的世界,「從一開始就沒有敵人」,搖滾不是自顧自表演的獨角戲,而是和同伴合作與樂迷互動共同完成的演出,這是波奇在反復掙扎中勇敢邁出的一步。

受四格漫篇幅限制難以展開的演唱會片段,在動畫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製作Live場景時,先由真人演員扮演角色進行動作捕捉拍攝,然後原畫師再參考3D的動作與鏡頭來完成作畫。這種做法在避免作畫失誤的同時,還可以靈活選取鏡頭、繪製出符合不同角色性格的演奏動作。除此之外,動畫還添加了對設備器材、燈光變化與觀眾反應等場地環境的描寫,最終呈現出極具感染力的樂隊演出。

「團結Band」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時,突如其來的台風、屈指可數的現場人數、開幕冷場的MC等堆積的負面信號讓空氣不斷凝固,觀眾仿佛親臨現場感受樂隊初次登場時的壓抑與緊張。演出開始後,沒配合上的鼓點與吉他、喜多唱歌時急促不穩的氣息、波奇低頭的不安神情等細節都說明了表演正在走向失控。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在空間狹小的LiveHouse中,觀眾近距離地觀看著樂隊的演出,氤氳昏暗的燈光之下,台上的現場氛圍能帶動人們跟隨節奏一同吶喊躁動。反之,台下觀眾冷淡的反應也會迅速蔓延到舞台之上——當畫面給到搖擺節奏不一、低頭玩手機、直接離場的觀眾鏡頭時,即使是音樂小白也能察覺到樂隊發揮地「很差勁」。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在最為尷尬的冷場時刻,波奇挺身而出臨時演奏了一段精彩的吉他solo,給予樂隊成員信心也穩定住了觀眾。「我不想就這樣結束!」此刻的她聚集著所有人的目光,是關鍵時刻拯救樂隊的吉他英雄。可以說,如果沒有動畫精心製作的這場失誤版Live,就不會有之後波奇救場時「天降猛男」般的暢快與感動。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03 夸張喜劇與寫實日常並存

監督齋藤圭一郎認為,原作在日常喜劇與青春群像劇的角色刻畫方面已經足夠優秀,動畫除了在四格漫之間追加原創情節之外,也花心思地想把搞笑與內心戲的部分做的更加有趣。的確,作品呈現出了豐富的畫面表現與演出手法,扎實細致的日常描寫與天馬行空「畫風崩壞」的搞笑表達並存。

在美少女人設越做越精細的大環境下,《孤獨搖滾》的角色設計顯得簡潔得多,這樣的設計能夠減輕原畫師的作畫負擔,方便角色更好地「動」起來。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作畫方面也採取了較為自由的方針,負責人設兼總作畫監督的けろりら在訪談中提到「如果動畫師們想做的東西符合作品特性的話,我想把這些東西盡量活用在畫面之上,所以這次盡量保留了每個作畫者的個性。因此,偶爾也有感覺氣氛和平時不盡相同之處,不過角色也會因此活動得更豐富。」

不同原畫師的個性發揮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尤其是夸張變形的角色形象與光怪陸離的心象描寫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波奇為了寫作青春風格的歌詞代入自己是陽角的妄想場景,原畫師濱口明畫的繪柄雖與原設不一致,但奔放的輪廓線條變化確實更能達成喜劇的效果;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角」波奇在遇到「陽角」喜多後感到自己的存在快要消失的部分,動畫用實拍追加了一幕氣球被扎破的鏡頭;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波奇對運動會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種團結一致的觀念感到恐懼的場景,則是用黏土製道具拍攝出的定格動畫;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另外還有大量喜劇演出中常見的玩梗、漫畫符號與文字演出等元素的使用;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這些奇觀演出帶來的搞笑沖擊力固然是作品的一大賣點,但動畫也不失對人物成長弧光的刻畫,喜劇效果的表現在這部分也會變得較為克制。比如,第5集主要講述了團結Band接受店長考核爭取演出機會的故事。動畫前半部分依舊維持著無厘頭搞笑的輕松氛圍,喜多和波奇跟隨著涼穿起西裝帶上假發,嘗試用外在的改變來表現樂隊的成長,結果自然是引來了虹夏的一陣吐槽。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要如何展現不是肉眼可見,評判標準模糊的東西?虹夏說埋頭苦練就行,涼認為成長一詞曖昧不清,波奇則回顧起了過去四個月在樂隊活動的日子。動畫在此順勢插入一段搭配人物獨白的回憶過場,平滑地過渡到了波奇思考「何為成長」的正劇橋段。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四個月的樂隊活動讓波奇開始打工、變得稍微能直視對方,但這點小小的改變是樂隊層面的成長嗎?波奇卑微地覺得自己只是剛從水蚤變成了人。察覺到異樣的虹夏在練習結束後追上波奇,遞出了自己的關心與善意(可樂),擔心波奇在遷就勉強自己。自動販賣機的燈光點亮了夜晚的街道,虹夏無拘束地談起樂隊與夢想的話題,而始終處於陰暗處的波奇似乎還不能明確組樂隊的理由。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運用光影來表現人物心理狀態的演出手法被多次使用,觀眾能直觀地捕捉到角色微妙的心境變化。另外,為了不破壞此刻的氛圍,動畫對波奇眼神閃躲、拚命搖頭、陷入陰沉等動作狀態的描寫都趨於自然,不再採用先前的顏藝風格。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虹夏說著「明天還要拜託你咯」道別,這是同伴傳達的信任。波奇好像也捕捉到了夢想的輪廓,或許還不知道何為成長,但她現在能做的就是幫助將自己帶入樂隊世界的虹夏實現她真正的夢想,讓自己看到另一種存在可能性的團結Band能繼續活動下去,決不能在小小的考核面前止步。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這段漫畫中只有短短四格的內容在動畫的改編下成了劇情關鍵的點睛之筆,既聯繫著波奇在Live中覺醒發力的原因,也與之後虹夏與波奇第二次月下夜談的內容遙相呼應,動畫對這些細節的補充豐富了角色轉變的心路歷程。

到了第8集,經歷了初次登台演出、獲得實力認可、被虹夏託付了真正夢想的波奇,終於露出了認真的眼神,堅定地說出了自己的夢想。此時,光亮部分也逐漸增加壓倒了過去占據波奇整張面部的陰暗。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另外,和許多把演出作為高潮放在故事最後收尾的作品不同,《孤獨搖滾》中令人情緒高漲的Live情節往往被安排在A Part(前半)部分。表演轉瞬即逝,動畫最後仍然回歸強調著少女們稀鬆平常的生活片段,和隊友開慶功宴,在樂器街上閒逛,聊著漫無邊際的天。恰恰是這些平凡的日常瞬間構成了珍貴的經歷與回憶,也是樂隊在舞台上默契配合的來源。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04 結語

《孤獨搖滾》一腳踩中當下普遍存在的社恐、孤獨、焦慮等時代情緒。筆者在觀察網友評論時也發現,作品激發了不少觀眾強烈的共情與表達欲,有人分享著自己與波奇感同身受的孤獨體驗,有人則回憶起了過去和志同道合之人一起玩樂隊的經歷……

觀眾在觀看故事時將自己的情感與欲望投射其中,與之共感的並非一定就是社恐或樂隊人。不必完全代入波奇,只是感知到與自己相似的部分,從不想上學工作、渴望親密關系、嘗試融入集體、思考未來出路再到對人生意義的迷茫追問,這是人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場景與時刻,這種情緒共鳴是作品能收獲廣泛受眾的重要原因。

對於如何走出孤獨,作品提供的是一個傳統的萬能解法,動畫的出色改編也讓這個回答更具說服力——團結Band的樂隊活動給予角色尋求意義的空間,是連接著四人夢想的紐帶——涼想不受拘束地創作屬於樂隊自己的音樂,喜多很嚮往和大家同甘共苦地做某事,虹夏想讓姐姐為自己打造的STARRY變得出名。

波奇最初只是想變得受歡迎,苦練一手好技術的她卻因社恐的性格無法更進一步,於是只能幻想成為與當下的自己截然相反的派對咖與大明星。但團結Band的大家卻接納了現在的自己,讓波奇找到了訴說真實自我的表達途徑,在接受同伴幫助的同時,自己也在切實地支撐著其他人的夢想。涼告訴她「舍棄了個性與死無異」,即使寫陰暗的歌詞也沒關系,喜多拚命練習提升實力想要「站在身邊支持波奇」,虹夏說「是波奇讓自己的夢想變得可能」。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最終回的ED畫面,是波奇每天都會經過的日常居所,房內的隔間、門口的玄關、路邊的公園、校園的走廊、下北澤的街牆……如今,這些尋常光景都沐浴在晨光之中,「今天也要去打工啊」,波奇與他人和世界的聯系方式已然改變。

日常搞笑之餘,也不乏對羈絆、成長與夢想的書寫,這些王道要素對熱血作品有些老套,但對萌系動畫來說又點綴得剛剛好。

參考資料

[1] 【インタビュー】『ぼっち・ざ・ろっく!』はまじあき「きららの女子高生だって、學校以外に居場所があっていい」https://media.comicspace.jp/archives/9592
[2] 有點害怕波奇的「陰角」是否能被接受——《孤獨搖滾!》原作者 はまじあき訪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781675
[3] 線條的力量——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 けろりら 訪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767168
[4] 《孤獨搖滾!》監督 齋藤圭一郎訪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172399[5] 《孤獨搖滾!》製片人 梅原翔太訪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186430

陰暗女主+非典型製作,《孤獨搖滾》為何能讓觀眾共情?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