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既要落葉歸根,也要落地生根。

今年1月28日,TikTok上一條名為「一次特別的再見」的短視頻,獲得了超過500萬次點贊。

視頻里沒有任何洗腦的音樂,也沒有一次夸張的剪輯和表情,只有幾個人圍著一個「大箱子」而立,面色平靜有說有笑,看著工作人員將稻草和木屑的混合物倒入其中。

從那幾支蠟燭,還有介紹里的小字,我們才知道這是一場葬禮,

一種叫做「人體堆肥」的新式葬禮。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當你唯一的兒子死了,你按照他的願望,以人體堆肥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

人體堆肥,這個乍聽之下極為接近曝屍荒野的詞匯,遠沒有聽起來那麼粗暴。相反,它正在因為人們「死得更環保」的願望,成為殯葬業的新潮流。

1

理論上來說,死後把屍體往野外一丟,確實很「回歸自然」。但問題是,它既不環保,更不體面。而人體堆肥的出現,就是為遺體這趟重回生態鏈的旅途,找到一個自然規律和社會倫理間的平衡。

簡單來說,

人體堆肥就是用類似傳統堆肥的方法,將人類遺體快速轉化為土壤。

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所以這種堆肥方法註定會與動物屍體無害化堆肥高度相似。都是建立一個封閉環境,利用乾草、木屑和桔梗等原料輔助發酵,通過控制發酵倉內的水分、氮氣和氧氣等成分的含量,在殺滅病原體並篩除重金屬元素後,使遺體快速分解為土壤。

據最初使用人體堆肥技術的公司Recompose所說,他們當初開發這項技術正是受到了動物遺體堆肥的啟發。但不同的是,人體堆肥不只是為了一具屍體的消失和幾捧土壤的誕生,也是一場屬於逝者和他親友的葬禮。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在人體堆肥里,發酵倉不再是幾塊草垛或牛棚廢料搭起的臨時容器,而是更接近於傳統的棺材造型。為了照顧親友的感受,動物遺體堆肥中,糞便等更高效的輔料也不會被使用。為了避免沒事就開開箱翻翻土,許多原本屬於人工查看的工作也交給了電腦和機械,盡量實現「一鍵式堆肥」,避免了過多對逝者的打擾。

對於親友們來說,遺體發酵就和遺體火化一樣,也有著告別儀式。人們會在棺材上放上自己的臨別贈禮,或是刻上一句寄言,最後瞻仰逝者遺容,再將它推進看不見的火里,等待幾十天後它化為泥土的重生。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卡特里娜·斯帕德這項技術的首創者,也是Recompose公司的創始人。她創立這家公司的初衷,就是想著人們在死後留下的身體里,明明有很多養分能夠回饋給自然,卻選擇額外消耗能源去將它燒掉,很多此一舉。於是受動物遺體堆肥法啟發,她研究出了人體堆肥的方法。比起火葬,人體堆肥消耗的能源少得多,也不會產生污染空氣的廢氣。

從成本上來說,Recompose公司7000美元的葬禮均價,也與美國火葬的成本中位數基本一致,並且遠低於包含墓地費用在內的土葬價格。就算只考慮葬禮的性價比,人體堆肥聽上去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更何況省錢並不是這種形式的主要目的,環保才是。

2
如果能更寬泛地看待「環保」,那人們探索「如何更環保地去死」,可能要比環保這個概念的誕生還要早。

遺體的火化,不管是為了防止某些疾病的擴散,還是為了減少對土地的占用,都稱得上是一種環境保護,即便它們的初衷是為了公共衛生或者經濟發展。

很多傳統的葬禮形式,大都帶有「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追求,但實際上達到的效果卻站到了想法的對立面。

土葬對土地的占用自不必多說,古人講求塵歸塵,也因為棺材和防腐措施導致那塊土地多年「不消化」。而水葬,不管是沉屍式的餵魚,還是浮屍式的漂流,都有污染水體的風險。

相較之下,能成功廣泛推行的火葬確實是個高效的方法。盡管會消耗能量,產生廢氣,但僅就不占用土地這一項,就足夠火葬成為更受推崇的喪葬方式。只不過它的「不占用」也並不完全,在許多地方依然需要陵園來埋葬或堆放骨灰。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香港的「骨灰牆」現已越發緊俏

人體堆肥誕生前,水化(aquamation,水火葬)就被發明了出來。這是一種利用化學藥品處理遺體的方法,先用高壓和強鹼溶液快速融解血肉,再將無法分解的骨骼燒成粉末。

雖然與火葬的本質區別不大,但它消耗的能源更少,同時也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因此被認為是一種能取代火葬的環保葬禮新模式。但由於成本等原因,水化並沒成功推廣開。南非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斯蒙德·圖圖在過世後,就選擇了這種方式安葬。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在不少國家都能看到的「綠色土葬」,也是殯葬業逐漸環保化的一個例子。這種土葬的特殊在於,它往往只對遺體做很少的防腐處理或者乾脆不做,埋葬位置也會更深,採用紙棺材等易降解材料裝載遺體,力求讓屍體能在埋入土地後更快降解,把遺骨對土地的影響和占用降到最小。

還有十幾年前,國內就常能聽到的海葬、樹葬、花葬等,也是這一趨勢的體現。盡管它們只是在火葬的基礎上,將骨灰倒在海里,撒在樹下,並沒實質性變化。但它們讓遺體回歸自然循環,以及對土地的解放的目的倒也確實達到了,這正是人體堆肥想做到的。

相比之下,海葬、樹葬的成本要低得多,抱著壇子或盒子走到海邊,選個公園,都能輕易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緬懷場所,乍一看留給想賺「環保殯葬錢」的空間並不多。

但事實上,

矽谷里瞅准環保殯葬商機的公司正源源不斷冒頭,這片藍海已經隱隱卷出了泛紅的跡象。

3

之所以人們不會擅自環保地把公園變為埋骨所,法律是首要原因。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隨意處理屍骨都是違法的,即使已經燒成了骨灰,也不能隨地拋撒。

如果處理親友遺體能全憑心意,那社會新聞上的獵奇事件恐怕會翻上好幾倍,走進科學都能再出幾季。更何況其中的衛生安全隱患也不少,所以全世界都對此監管嚴格。

例如在國內,想要撒骨灰到海里,需要先在當地找到負責相關業務的「撒海辦公室」。一般都要准備材料,登記排隊,等待日子再集體登船撒骨灰。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如果不想排隊,或者不願和陌生人一起送別逝者,還可以選擇相關公司提供的收費服務。在百度上打出海葬的關鍵詞時,就能看到不少購買了廣告位的公司。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人體堆肥這種新興的處理方式,同樣需要法律的支持。自2019年華盛頓州首次將其合法化後,去年12月30日,紐約州議會正式簽署了A382號法案,宣布對相關公司提供創建、運營和權責等方面的支持,至此紐約才成為了美國人體堆肥合法化的第6個州。

正是因為需要以公司形式接受監管,才讓許多能先想到用戶需求的人找到商機。美國許多林場看到對樹葬的廣泛需求後,索性去申請資格給用戶劃出了專門的「陵園區」,為此單獨或合作開設的公司就有不少。

加州一家名為Transcend公司,就提出了森林墓場的概念,「每棵樹都是一塊墓碑」。矽谷南部的森林里,一家名為Better Place Forests的初創公司,則把「你來了不只是森林的投資人,也會是森林的一部分」作為口號,聽起來都頗有吸引力。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想變成一棵未來的樹嗎?」

主營人體堆肥業務的Recompose,也與其他林場有著合作,如果親友化成了泥土不想裝進盆里種花,還可以運進大山,認領一棵樹成為它的養料,或者重新種一棵樹。

在過去,色情和死亡常被不少投資者視作禁忌領域。它們有時確實能帶來高收益,但往往也伴隨著道德、法律和社會層面的各種問題,一不小心就有翻車的風險。但是經歷了過去兩年疫情的洗禮,人們對死亡的認知都得到了更新,死亡已不再是一件不能談論的事。

特別是對年輕人們來說,經過與死亡更近距離的接觸,他們反倒能更積極地去面對它,讓這些新型殯葬形式在新媒體大受歡迎。

4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則短視頻,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出自一家名為ReturnHome的公司。

這家公司和和Recompose一樣,也主營人體堆肥業務。雖然不比後者2019就參與推動行業立法,它2021年的起步晚了不少,但他們很懂當下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營銷模式,很快藉此打出了名氣。

TikTok上,他們擁有超過60萬粉絲。平時的視頻雖然平均只有幾百上千點贊,但是偶爾也有點贊上萬的爆款。

只不過,在他們的視頻里——不管是數據出色的還是無人問津的——都看不到那些爆款視頻里的一般要素。他們的視頻,要麼是紀錄一次十幾秒的寵物狗告別儀式,要麼是幾十秒對「堆肥過程中骨骼會發生哪些變化」的科普,看上去不含任何財富密碼。

「死得更加綠色」,人體堆肥成為殯葬新潮流

但每隔幾個視頻,他們總能做出數據極佳的爆款視頻,幾萬到幾十萬的都有。其中最夸張的,就是那個記錄了小男孩告別儀式的500萬贊。這或許因為是這種形式本身的獵奇感,又或許是因為簡單的告別儀式,擊中了觀眾們的情緒。

殯葬業從來都不只是關乎逝者遺骨如何處置的問題,關乎法理,更關乎人情。一場葬禮既是向死者的道別,也是給生者的慰藉。比起利用家屬傷痛情緒趁火打劫,價格合理透明地為他們的情感需求提供服務,就更容易接受得多。

就像環境保護這個概念,可能對於參與者或環境來說影響都微乎其微,但理念的踐行一定影響更深遠。更何況既能落葉歸根,也能落地生根——有時候還能見證親友「轉生」成一棵樹。

一位用樹葬告別了父親的網友,就在人體堆肥的短視頻下留言說:

「我去林場看望他,要比去傳統墓園更欣慰。特別是在夏天,他的狀態看起來真棒。」

部分資料來源:

1.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3/feb/19/human-composting-industry-deathcare

2.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CN101838166A/zh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