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最初聽到新海誠,大概還是在大學。當時的我對日系手繪動畫作品還沒有什麼感覺,這部片子也沒有去電影院看。另外一條認識他的路徑,是秒速五厘米的音樂,在聽到原聲帶之後,我去看了這部片子,但緩慢的節奏和有些晦澀的劇情也讓當時的我完全無法代入。不過,有了這兩次接觸,新海誠的名字倒是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2023年3月,在這個疫情退去的春天,我去看了新海誠的最新作品《鈴芽之旅》。差不多7年的時間過去,我已經從剛剛畢業的高中生進入職場。對於新海誠而言,他的「災難三部曲」也走向了一個終點。我覺得無論是從我自己的心境,還是他自己作品的節奏來看,這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節點。《鈴芽之旅》的內容有三個主題,第一是衰敗的廢墟,第二是災難,第三是愛情。關於片子本身的劇情、技術探討、幕後分析都已經很多了,我不想畫蛇添足,只是想更多地從這部片子出發,談一談我自己的想法,也嘗試去揣測他的內心。

衰敗的家鄉

我出生在太原郊區的一個國企社區。北面是工廠所在地,父母和很多親人都在那里上班。社區內部,學校、醫院、體育場、劇院一應俱全,全都是工廠所有,或者說是為廠子做的配套。還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廣場,是我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區域。我在社區醫院里降生,在社區的幼兒園、小學里度過童年。可以說,在上高中之前,我熟悉的生活全都發生在那個很小很偏僻的地方。

那個時候,每年六一我們需要在社區的劇院里表演節目。我當時對這件事頗有微詞,主要是因為准備節目實在太累了,明明是小孩的節日,就應該大人給我們表演才對。到了夏天,廠里會組織籃球賽和露天電影。我爸爸那個時候是拉拉隊長,所以只要他們的單位出場的比賽,我們一家人基本都不會落下。當時我們小學的老師們還參加了一次,但是被工人師傅們打的很慘。到了過年的時候,廣場旁邊的房屋里會有遊戲和抽獎,元宵節會有各個分廠製作的花燈。因為工廠自身就能生產火藥,所以元宵節還會有幾十分鍾的煙花表演,這都是每年的固定節目。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不過這里面的許多事,可能都是過去式了。我出生的時候,市場化改革已經如火如荼,所以我一直覺得,以往國企社區的種種好處,我大概只是看到了尾巴。沒過幾年,學校歸屬到了市政府,元宵燈會一年比一年簡單,元宵節的煙花和籃球賽也停辦了。多少年之後,等到我工作後重新回鄉,小時候承載了無數記憶的劇院和體育場好像已經成了危房,封起來不讓人進去了。以前那個平坦的廣場也變得坑坑窪窪,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都是積水或冰面。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在采訪中,新海誠提到,人死了會有葬禮,如果一個地方變成廢墟,卻不會有人哀悼。我想這大概是我正在經歷的事情。初中過後,我到太原市的中心區上高中,後來到北京上大學,來蘇州工作,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工作,都在拉著我毫不猶豫地離開成長的地方。即使現在想要回去,恐怕也會變成無業遊民。雖然不曾被災難摧毀,雖然現在仍有許多人生活在那,雖然周邊仍然有新的建設項目,但生活在快速城市化、經濟中心化,人口負增長的時代,一些地方被逐漸拋棄,一些舊的生活元素逐漸消失,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事。以前回家,只有重逢的喜悅,但現在回家,心理總是籠罩著一層陰霾。畢竟生活的詭譎之處就在於,對於走向衰敗的舊時記憶,我不知道哪一次相見就是最後一面。

災難與新生

在2016年《你的名字》上映的時候,我還不知道災難三部曲這回事。所以到了看《天氣之子》的時候,我心想著新海誠真是一點長進都沒有,怎麼總拍差不多的故事。而到了現在,看完《鈴芽之旅》,我好像才終於理解了全貌。一部改變未來,一部個人選擇,到現在告別傷痛,三部片子都是災難的餘波。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311大地震對日本全社會有深遠的影響,但作為外國人,這種影響是很難理解的。不過,災難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常客。在剛剛出生還不記事的時候,是水災;在2003年,是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在一陣眩暈過後,我們全校同學都被疏散到了操場上。如果說這些災難還局限在一些地區,我這樣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感受並不深刻,那麼2020年開始的疫情,真正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

我還記得我要趕回家的那一天,電視上播報著疫情的新聞,我去學校門口的藥店買到了最後幾個口罩。當時的我絕對想不到,後面幾個月的時間,我都會在家里度過。每天白天,看著疫情擴散的消息,看著短缺的醫療物資。晚上,則因為各種丑聞和事件怒不可遏,同時卻又無處發泄。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所幸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我記得疫情爆發後不久,就有人自發組織起了運送物資的隊伍。有條件的人捐贈物資,組織車隊,被困在家里的人則充當起了信息中介,我也在當時參與一些這樣的工作。有人夜以繼日地搭建醫院,有人千里馳援加入志願者的隊伍。更多的人則苦中作樂,在家里堅守最重要的防線。

現在,疫情的風險已經基本過去,生產生活恢復正常。對許多人來說,過去三年就像夢一樣,雖然過去不久,但已經變得陌生。我記得新海誠在采訪里說,在311地震後的第十天,他記得東京的櫻花開了。櫻花沒有因為地震而停止綻放,滿不在乎地像往年一樣盛開。自然大概就是這樣,或者說生命大概就是這樣,人類自己也是這樣。「給點陽光就燦爛」這句話,多用於諷刺,然而現在我覺得,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贊美。無論現實多麼殘酷,只要有一點點機會,生命就要成長,就要謀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就要企盼更美好的未來。

去年12月份,當新年鍾聲敲響的時候,雖然全社會正在經歷病痛,但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三年時間,經歷了災難,經歷了種種不確定性,經歷了打擊和離別,我開始重新加固我的內心,重新對未來建立期望,我開始重視自己所在的社區,開始和身邊的陌生人打招呼,開始對人和人的關系抱有信心。借用網上的一句評論,在這個時間看到《鈴芽之旅》真是太好了。

「災難三部曲」真的是愛情片嗎?

《鈴芽之旅》評論解禁後,關於本片愛情線有許多吐槽。很多人覺得愛情著墨太少,最後的轉折太突然,或者男主全程都是椅子沒有情感基礎,還有人批評女主角是戀愛腦。愛情線的突兀,從純粹技術型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個缺點。不過對於這部片子,我卻覺得不太重要。絕大多數觀眾,包括我自己,都是從《你的名字》了解新海誠的。這是一部節奏完美,情緒感染力極強的電影,不過可能也正是這次超常發揮,讓大眾對一向喜歡留白的新海誠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期待。順帶給他的電影貼上一個牢固的「純愛」標簽。

然而看完了《鈴芽之旅》之後,回望「災難三部曲」,它們很的是「愛情片」嗎?不可否認,它們都有愛情元素,但我覺得愛情卻並非重點。我們一般認為的愛情,男女主角是因為彼此的外貌、才華等個人特質,逐漸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然而新海誠的每部片子,都有強大的外力和命運因素把男女主角擠壓到了冒險的道路上。在《你的名字》中,是交換身體;在《天氣之子》中,是晴女的超能力,和男主角的離家出走;而到了鈴芽之旅,則是女主角誤入往門的經歷,和男主角閉門師的身份。在這其中,男女主人公本身的外貌、性格、談吐、才華,起到了什麼作用嗎?似乎沒有,或者說即使有,也並沒有在作品中有許多著墨。

所以,「災難三部曲」在愛情的面紗下,隱藏的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我認為更像是戰友、同志、搭檔,或者世間僅有的,了解彼此處境的知己。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吊橋效應」,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對身邊的伴侶會產生額外的好感,但這並不一定導向愛情。當然了,新海誠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經歷的要比「吊橋效應」深刻地多,影響也必然更加深遠,但從情感的來源看,這些關系與我們生活中的自由戀愛是很不一樣的。如果你想的話,把新海誠故事里的角色換成兩個同性,故事可能依然成立。只是加入了愛情層次以後,劇情的發展會更加自然,層次更豐富,也更有感染力一些。

到這里,我們可以察覺到新海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導演。所謂「純愛」,可能只是《你的名字》所造成的觀眾對他的誤解。青春愛情的元素幫助他的作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他也毫不隱晦地追求這種娛樂性和影響力。不過青春愛情也讓他能用直接、沖動的方式表達許多情感和想法,而「災難三部曲」里也處處都透著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果僅僅把這三部電影當成愛情片看,我覺得會錯過許多東西。

總有人說,新海誠雖然畫面精緻優美,但相比宮崎駿、今敏等導演還是差了不少。如果把新海誠的電影理解為沒有層次的愛情片,這種論斷可能是成立的。但是現在,我不這樣認為了。且不說他的未來還有成長和進步的空間,就目前的作品而言,也可以證明他並非一個只能生產爆米花電影的平庸導演。「災難三部曲」之後,未來的他會帶給我們怎樣的作品,我非常期待。

新海誠作品的三個特色

在幾部片子的觀影過程中,新海誠電影有幾點特色格外觸動我。

首先是音樂。從《你的名字》開始,他和RADWIMPS合作,共同塑造了「災難三部曲」的氛圍與形象。不過,這也並非只有RADWIMPS的功勞,畢竟在這三部電影之前,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的音樂我也非常喜歡。有的時候我都懷疑,他在美術、故事、音樂三方面,究竟哪一個品味最好?這個我回答不上,不過我很肯定音樂一定不會排在最後。《鈴芽之旅上映後》新海誠和野田洋次郎參加節目,揭秘了音樂合作中的一些幕後。兩個人的創作熱情和嚴格要求令人動容。文章前面談論了新海誠和前輩比較的問題。我覺得就音樂配合這一個方面,新海誠和野田洋次郎,已經能夠與今敏和平澤進,宮崎駿和久石讓一起相提並論了。

第二個方面,是頻繁出現的對照角色。你會發現,新海誠的電影經常使用這一手法來嵌入線索,或者表達故事的深層次內涵。在《你的名字》中,互換身體的設定是女主角一家代代遺傳下來的,他的父母也經歷過類似的故事;《天氣之子》中,收養帆高的大叔,他故去的夫人似乎也曾是晴女;而到了《鈴芽之旅》,鈴芽和環姨的關系,與大臣和鈴芽的關系形成對照。這三部電影中,很多關鍵的劇情留白,或者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都藉助對照的角色進行補充和解釋。這種結構和技法,應該算是理解新海誠作品的一個關鍵了。

最後,可能是新海誠作品的氛圍了。他的作品被歸類為「世界系」,按照百科解釋,即突出角色之間的感情關系與「世界」存亡的直接聯系,同時又系統性地消去對「社會」背景的考慮。不過在這里,我還是更想談談我個人的感受。他的作品總是給我一種脆弱、悲傷,但是溫暖的感覺。就好像某個蟬鳴的夏日下午,從夢中驚醒醒來,頭發掛著汗珠,眼里留著淚水。我想除了劇情,和後來回想的各種深刻的含義,這種氛圍和感受也是我喜愛他的電影的關鍵原因。有些東西,不是我可以用語言完全表達的,甚至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我只能憑借拙略的語言盡量想你訴說。

真正的英雄主義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在新海誠的三部電影中,世界都是破碎的,悲慘的。但是電影的主人公都選擇義無反顧地活下去,奮不顧身地奔跑和追逐,哪怕變成一個三條腿的椅子。面對這樣的故事,過去的我不禁要發問:為什麼?

今天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人和人的羈絆和感情,因為生活中有無數具體的美好。它可能是愛人的輕撫,可能是媽媽做的飯菜,可能是朋友的問候,或者只是一個明媚的下午,一個溫柔的雨夜。就像鈴芽說「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沒有草太的世界」。這也讓我想起了《魔戒》里山姆的台詞: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鈴芽之旅》是一部公路片。很多人說,里面的配角出現時間太短,沒有連續性,沒辦法建立感情。但是我看到這一個個普通人的時候,心里想到的全都是過去三年里見到的一個又一個勇敢、善良又陌生的面孔。在電影中,男女主角在廢墟中關閉往門時,需要聆聽過去的聲音,其中有一段,接連出現的都是「我出門了」和「歡迎回來」的聲音。新海誠說,仔細想想,說出「我出門了」總是帶著回家的希望。這樣的事情能成真,是一個奇跡。就像《日常》里的那句話: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最近幾年是動盪的,也許未來也是。我常常能看到有人把擺爛、躺平掛在嘴上,我自己也一樣。但是當我回望過去幾年的經歷,我發現雖然自己一直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卻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過。這種生命力,這種對生活的堅持和熱愛,可能遠遠比我們自己意識到的更加深刻和頑強。最後,我想再用羅曼羅蘭的一段話結尾:

我眼中的新海誠:《鈴芽之旅》真的是愛情片嗎?

願我們都能享受每一天的奇跡,成為自己的英雄。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