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混亂和決心

「我是什麼人?」

我覺得這不是,不可能是一個讓人陌生的問題,是所有人都會問起的。是即便不經意、不自覺、猝不及防,像滾石落入山澗,囈語般盤旋,在茫然而不知所謂的時候,就自然而然開始自發回響的。又或是以一種主動的姿態出現,刀刻斧鑿,繩之以法,藉助各種東西來「描繪」自我,但個中的對錯又總是不可以搞至全部明白的。

自我認知的問題總是如此特殊的,比起其他所有問題來,都要神秘、復雜、曲折又讓人沉迷。前段,讀些齊澤克,接觸了「症狀」一詞,感覺很有趣,精神分析說「正常不過是精神病的亞種」,是拒絕接受那些「做個正常人」的固有思維,而醒悟道:所有人都有問題,所有問題又都有其原因。

這勾起了好奇,這麼多年下來,我逐漸感覺自己進入一種奇妙的狀態,雖並無成就,但志得意滿,雖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卻莫名其妙地有些行動力,樂觀、和善、繃得住,說起有些自誇,但確有人如此形容過我。當然,問題並不在於這些表徵,重要的是其中背後的原理,一季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有幸跟一位精分讀很多的朋友聊了聊,關於這個話題,聊了很多。

在我自己想來,對於我之「自我」的追溯,應從小時候開始。從小,我就一直是一個木訥、遲鈍、單線程的人,更何況那時還沒經過風浪,不論事情大小,一旦遭遇意料之外、復雜多線的事情,要我臨時做出反映、決定,就容易大腦當機、一片空白,然後被一種慌亂和失能的感覺所籠罩。

我痛恨自己的低能,同樣深深害怕著未知、混亂和不受控制。對此,我進行了漫長的「自我調試」,或者說「防禦機制」的建立。首先的首先,「我是一個遲鈍、低能的人」,這是我的創傷,也就是我一系列症狀之開端。

— —

簡單來說,對於這個創傷,我的應對策略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部分來說。

對內,在思考、揣摩自己的心靈時,我會把它當做一個由發條齒輪組成的、確定的精密機器,來反復調試,凡遇風吹草動、心起波瀾,總是希望能查明其中的奧秘,方便自己維持一種平和的狀態;對外,則是完全的「唯我」,通過超級自閉來取消掉生活中所有難以掌控的東西,比如他人、成敗、交往、爭吵等等,以至於在過去十幾年,我始終閉門造車,而遠離紛爭和混亂。

當然,這些事情本身就是荒誕的。首先心靈是開放的、流動的,當我們試圖去捕捉它,印拓下它的形象時,它早已飛掠而逝。更何況,以某些理論來說,心靈並不是一個清澈、明晰的東西,早在光明照亮之前,那里就有著廢墟和幽靈。

但這並不是重點,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我能認識到自己的不理智的「理智」,我就不會面臨如此這邊的問題。是的,就不存在完全的理智,「理智」本身是一種約莫的錯覺。而我為了防禦潛在的可能創傷,掩蓋自己的低能,應對混亂與意外,就必須將這種「我很理智」、「我能夠看清自己內心」的錯覺貫徹下去,出於自我安慰,也出於自己能夠行動起來。

作為這點的表徵,我有許多的強迫行為。打個比方說,如明天有一個重要的面試,今天的我在一切准備妥當之後,上床欲睡,卻會在失去意識之前,在腦子會不自禁地反反復復、事無巨細地開始假設預演,明天即將到來的面試,到時候會遇到什麼情況?會有哪些意外?最壞會壞成什麼樣?我要如何處理?以什麼態度?用什麼措施?站什麼立場?說什麼話?

這「腦內劇場」的演算是強迫的,像是揮之不去的蚊蠅,一旦放鬆警惕,它就又嗡嗡作響,在我耳畔不停盤旋。又或者說,它像是某種強制運行的程序,一旦記憶體有空餘,它就悄然上線,兀自地跑起來,根本不聽使喚。

曲突徙薪、防微杜漸,單論行為,這應該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理智」的表現,通過算計和籌劃,我將竭力規避危機。但,很明顯,這種行為的意義其實並不在於它真的面對了什麼現實的情況,起到了如何有效的預防作用。更多時候,它的意義在於,腦內劇場里上演的,永遠是最壞的情況,最棘手、最尷尬、最使人無措,也失敗透頂。對於這些情況的假想,首先是祛除恐懼,然後是保全,其中能揭示出「有退路」的可能性,如果事情壞到不能再壞了,我就該想著如何全身而退了,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

就是這樣!

我從來不會先考慮成功,而永遠先考慮失敗,失敗是真正值得害怕的事情,它總是伴隨著不確定的、突發的情況,所以連帶著,不確定是可怕的,他人是可怕的,陌生是可怕的,混亂是可怕的。它們是惡名遠播的作案團伙,總是傾巢出動,將我凌虐,逼我直視自己的遲鈍與低能。

所以,我退卻了。

為了消除失敗可能的壞影響,我將無不用其極,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獻祭「成功」。在事情還未開始之前,就擺出一副「這件事情就算失敗了,我也能有退路」的姿態。這樣,我也就不可能被糾纏入復雜事務糾結的泥淖之中,不需要應對和處變,自然不可能再失敗。

只是,代價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撤退之中,我自然也不可能有什麼像樣的戰果、什麼真正寶貴的收獲了。

— —

然後是對外,他人、社會、交往……這些就很簡單了,既然難以理解、難以把握,那將它們全部取消就行了。

事實就是,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始終保持著一種自閉、苦修式的狀態,以極端「唯我」的方式來判斷、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沒有交流、共識、協作,只有單方面地、冷漠而武斷地,評判和揀選,自我闡述和自我說服,自己單方面的勝利宣言。

當然,「唯我」同樣意味著兩面。一面是我始終輕裝上陣,展現出了輕巧而富有行動力的樣子,闊論高談,胸有成竹。因為我並不在意外在的、他人的價值標準——不管這個「不在意」是真是假,它非常管用。由此,我行動的目標來自我自己、行動的動力來自我自己、成敗的標準來自我自己。我做的事情都將從自己出發,最後回到我自己,形成「唯我」的閉環,不會拖泥帶水,不會瞻前顧後。

在這個閉環中,當然也有雜音和阻礙,那是唯我的另一面,迴避不掉的問題,孤獨和虛無。前者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可怕的敵人,可能因為過分地熟悉,在漫長的共處中,我已經找到了許多的方法,去消解孤獨帶來的苦悶,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它只是潛入了地下,持續緩慢地釋放毒性,積蓄力量。

而毫無疑問,虛無感確實是更強大的敵人。面對他者與交流的缺位,自我認可難免會有獨木難支的時刻,使人陷入徒勞無功的懷疑,甚至是蹉跎失意的懊悔。

21年11月開始到22年8月,長時間的失業在家,使我就幾近遭遇了這樣的困境,必須瘋狂地找些事情來做,做出些什麼東西來,才能勉力維持自己的心態。當然,也就催生了幾篇對於個人意義重大的文章,甚至說這段經歷,也是促使我開始閱讀哲學的原因之一,也是奇妙。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混亂和決心

— —

總之,這一里一外,雖然在症狀的描述有所區別,但背後的病灶是同樣的。我並不是不能做事,只是做得很「狡詐」,我只做會做的事、只做能做的事,我沒有陷入糾纏的覺悟,我從不會敢於弄髒自己的雙手,我隨時准備逃走,我顧惜自己的「優美靈魂」。

但,這件事情在去年年底,有了變化,也就是我們的杭州哲學小組,對,這是廣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廣告完。其實我早就有加入一些線下小組的想法,最早想到的是桌遊,但後來被「美式桌遊」耽誤了,誤以為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桌遊,到最近才發現,我其實是「德式」玩家,好吧,重點又偏了。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混亂和決心

這是去年年底的事情,當時關注了「路標Pathmark」的B站號,聽老E講唯心唯物,這才得知路標居然到杭州來搞線下活動,非常嚮往,跑去關注他們的公眾號,這才看到了杭州小組的活動通知。雖然忐忑,有所顧慮,還跑去慫恿BAT老師一起去參加——但他有大佬包袱(?)——但,最後,還是很容易地下了決心,我希望走出自己的封閉已久的車間,開著自己一直在造的車車,出去跑跑看。

更重要的是,經過漫長地自學自憐中,我接觸到了許許多多的大師、榜樣、故事、傳說,它們很多都在向我揭示一個道理,不要滿足於愛抽象的人,現實生活中藏著許多在其他地方永遠求不得的東西,要求得它們也無他法。

方法就是像杭州小組那略顯粗暴的口號說的這樣去行動:禁止不交友!禁止不讀書!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混亂和決心

— —

然而,這事情開始進展得確實十分順利。我長久以來的「調試」使得我確實具備相當的能力,不論是學習理解,還是與人交往上。幾個月下來,我已經成為了小組的主要成員,在看書、分享上也有一些表現,更不要說,和小組里的許多人都成為了朋友。

就在上個月,我第一次去到了南京。南京也有哲學小組,同樣以路標的名義發起,作為平行組織,和杭州交流甚多,這也給了我機會。那天,一位要好的南京朋友又來杭州,參與我們的活動。活動結束,我也就順勢跟他去了南京,住在他家里。那天晚上我們聊了很多,一邊聊他家的貓還一邊啃我的腳。

我發了條機博,說,有種自己重新開始、流動的感覺。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混亂和決心

但,又有危機,在於杭州小組的負責人,一位熱心、善良、行動力強、多才多藝的姑娘,因工作原因即將離開杭州,小組一下子進入了一種前途未卜的狀態。聽起來挺普通的,對吧,分分合合,人之常情,但搞清楚,我玻璃心阿宅才剛剛見到點曙光,怎麼受得了這個?

在我看,那些原本只會在我腦內劇場里上演的,最壞的情況,在現實中真真正正地上演了,居然如此,始料未及。我幾乎毫不猶豫的想到了失敗,想到了崩潰,而這次我將終於會把我在腦中預演了千萬次的落荒而逃,在現實中予以實現,重新回到一無所有、自怨自憐的境地。

所幸,事情不會變成那樣,因為我終究已經見過了門外的好東西,又怎麼可能這麼甘心就乖乖回去,失敗依然可怕,但現在,我更怕的是「就這麼算了」。這是那晚,在南京的長談中,我悟出的道理。現在的我,像是在一條深邃的隧道之中跋涉了很久很久,終於走出來看見外面的風景,即便開發不已,也不可能就這麼讓我回到那條隧道里去了。

即便膽怯、忐忑,我依然希望這件事情能做下去。

正巧,從南京回來的火車上,我看了《進擊的巨人》的最後幾卷,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哭了,我竟然在劇中找到了共鳴和鼓勵。

自由並非被決定,被成敗因素所左右,被時局環境所引導,去做絕對不會錯的事。自由是自己去取捨、承擔自己的責任,正確與否從來不可能真的成為我們行動的准則,在我們的心中本就不存在正確的念頭,只有偶然的決斷和自以為善的行動,我們只能、必須去決斷、去行動。事先不可能有任何的答案,就是有風險,就是有可能失敗的。所以,就去掙扎、猶豫、悔恨、痛苦吧!

隨筆丨一些近來感悟:症狀、混亂和決心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