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遊戲里的基督教歷史(二)

遊戲里的基督教歷史(二)

大公基督教時代

70年——312年

在這一時期,基督教正式傳播到了整個羅馬帝國 這些基督教徒明白他們自身都是更大宗教運動的一部分,與這個時候他們所接觸到的其他宗教,比如希臘眾神、猶太教、日耳曼德魯伊和其他的萬靈信仰相比,都面向更多的群體,這種普世性,他們稱之為「大公」。整個教會依託於各個地區的主教作為屬靈領袖,簡單說大公基督教以普世意象、正統信條和主教教會管理製作為主要特徵。

將福音傳遍全羅馬

書接上文,使徒保羅主要往義大利半島和希臘的方向進行傳教,其實在古羅馬,「世界」意味著「城市」,這種感覺比較像群島並不是所有的城市周邊都被完全開發和利用了的,使徒保羅就經常某個大城市中呆上一段時間,之後以此為中心,由他的助手傳播到周圍較小的城鎮,這也是最初幾個世紀基督教福音的基本傳播模式

遊戲里的基督教歷史(二)

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付之一炬後,安提阿變成了第二個活動中心,但顯然這份工作並沒有止步於此,公元1世紀的時候一些不知明的教會在羅馬發育迅速,到了250年,至少有30000名基督徒生活在羅馬,後邊的發展像是現在很多公司或者組織那樣,一旦在政治活動的中心紮根,那麼身處政治中心的教會很自然就會肩負起整個基督教事物上的領導工作。

到了公元3世紀,伊比利亞地區和不列顛尼亞也建立起基督脈絡,之後隨著羅馬疆域進入北非的迦太基、古利奈(埃及西部的城市)、最後來到亞力山大,這座由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建立的城市有著數量驚人的猶太人口,在使徒保羅同時代的菲絡的帶領下,亞力山大的猶太人還試圖通過希臘哲學來解釋基督教,到了這里我們可以說羅馬帝國幾乎遍布了基督的福音。

羅馬人的回應

這個時期的基督教信眾大多是奴隸、婦女、商人和士兵,這個可以有很簡單的理由:羅馬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就是奴隸、婦女、商人和士兵,教會不忽視窮人、罪犯和受鄙視的人,這正是它值得贊揚的地方。由此一批基督教作家開始捍衛自己的信仰,我們稱呼這些人為「護教士」,這個詞匯源自希臘語,意思是「辯護」,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給皇帝看的,但皇帝顯然不太感興趣,所以它們真正受眾或許是那個時代接受過教育的公民,或者說知識分子

看到這里大家肯定會有問題,基督教憑什麼如此迅速的傳播,它的優勢到底在哪里,只能說人類心靈的動機在過去是(當然現在也依然是)一個混亂而神秘的東西:

首先對於已經皈依基督教的人來說,基督教義中所預言的大事件已經發生,神已經參與到事件之中(就是上帝的孩子耶穌為了人類獻身,從而開啟了人類獲得救贖的新時代)這對於宗教信仰熱情的激發是一個很好的引子;

對於那些沒有入教的人呢,前文說過,一開始入教的人大都出生底層,人自身都有對於被需要和感受到的需求,那些經歷悲苦和不幸的人就尤其如此。如同斯多葛學派所說的通過壓制人對於既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存留的萬有的渴望,人就可以得到幸福,對於同樣的目標,基督徒通過「神主動的愛」,而不是個人的自尊,來讓人感受到基督和人類同胞的生命,由此達到了自己的靈魂矗立在了生命的遭遇之上。怎麼理解這四句話,其實說的就是作為基督徒,他的所作所為不是出於愉悅和崇高自己,當他在對他人的遭遇伸出憐憫之手的時候,某種程度上他代表了基督的意志經歷了他人的痛苦,以此來達到一種「所有人的幸福感」;

第三個其實就是非常現實的基督教福利,他們切實的關心窮人、寡婦和孤兒,並且堅持為所有人提供葬禮,因為在他們看來,剝奪一個人的葬禮是極其可怕的一件事。

說到基督教這麼放肆的生長,還是需要介紹一下羅馬帝國的宗教政策只要服從羅馬的管理並且納稅,被征服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可以得到保留,包括猶太教,對於羅馬人來說猶太人是一個封閉的群體,他們雖然強調自我群體和其他人的差異,但是並不對其他事物感興趣,所以倒也相安無事。

但是基督徒不一樣,他們則總是談論他們的耶穌,熱心的投身於公民事業,還具有其他大部分宗教都不具備的組織性,誓要讓整個帝國的人都成為基督徒,而且他們拒絕崇拜皇帝,拒絕異教的神祇,這也是他們的核心生活方式,簡言之,他們把自己和同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都分離開來。這樣的群體往往會成為整個社會遭遇不幸時仇恨的轉移對象,因此其實保持平庸和避免與眾不同是一種非常世俗的生存之道。並且,眾所周知的,人的性格特點之一,保密會產生不信任,以此就會出現諸如基督徒在聖餐上吃人肉、飲人血之類讓人恐懼謠言(就像民國時期對基督教不瞭解的人會說神父吃小孩一樣,這種捕風捉影的謠言永遠起於不理解,終於愚昧和仇恨);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羅馬時期,基督徒被指控為無神論者,這是因為在羅馬和泛地中海信仰中,大都神祇都是有形之物,基督教中無相無形的上帝在羅馬人看來無法理解。

或者可以這麼說,羅馬人所承襲的希臘神體系都是「人神同性」的,並且帶有一點宿命論和輪回的感覺,但脫身於猶太教的基督教是明確有「唯一崇拜」特徵的,而且是永恆的、萬能的和不可接近的。

羅馬帝國對於基督徒的迫害便來源於此,伴隨著羅馬人的擴張,羅馬法也被嚴格地實行下去,這種羅馬行政管理下的和平,被稱作「Pax Romana」,羅馬和平。這種和平的結果就是人們從內心里感激羅馬(法律)精神,隨後羅馬精神具象為羅馬女神,到了公元前2世紀,小亞細亞就出現許多羅馬女神神廟,這種簡潔的信仰往往也需要現世的寄託,長此以往這種精神就被聯繫到了皇帝身上,皇帝就是羅馬,羅馬精神就是皇帝。

確實,對一個疆域跨度如此之大的帝國來說,有如此眾多不同的民族、信仰、傳統,沒有這樣一個團結、統一的意識如何維繫起整個帝國呢,這種被稱為「凱撒崇拜」的信仰在皇帝德西烏斯的統治下,真正開始具有普世性,所有人都要在一年的某一天中進入凱撒神廟,說凱撒是主,不忠於皇帝就是不忠於帝國,而猶太人是唯一的例外。但是現在,這個問題擺到了基督徒面前,誰配坐在統治世界的王座上呢,是凱撒呢,還是耶穌呢,這個問題得好好回答。

遊戲里的基督教歷史(二)

公元64年,在羅馬皇帝尼祿執政時期,羅馬發生大火,燒了六天六夜,羅馬城的大部分化為灰燼,為了分散民眾情緒,尼祿指責基督教徒縱火。到底是誰縱火或者是意外早就無人知曉了,但隨後爆發了對於基督徒可怕的迫害,無數基督教徒被釘十字架遊街,一些基督徒被縫上獸皮,然後被放出的獵犬撲咬追趕,最後被撕成碎片;婦女被栓在瘋牛身上,最後被拖拽踐踏致死;夜幕降臨之後,在尼祿的花園里,基督徒被綁在柱子上用火燒死,仇恨基督徒的人可以隨意進入這座花園,欣賞這一幕幕人間地獄;被整群抓到的基督徒被帶到角鬥場中,被迫手無寸鐵地與猛獸搏鬥,瘋狂的觀眾怒罵著、興奮的高喊著,巨大的聲浪不斷在鬥獸場上回響。

傳說在這一時期的混亂中,跟隨過耶穌的使徒保羅和使徒彼得先後殉道,保羅被公開斬首而死,彼得被倒吊在十字架上而死,因為他說他自己不配主耶穌那樣被釘十字架,德爾圖良說「公眾滿懷仇恨,他們只問一件事,就是是否承認基督之名,從來不去調查被指控的具體罪行。」

正統的信條

神學「theology」源自兩個希臘詞「theos」即神和「logos」理性,如同英國作家查爾斯·威廉所說:人本當和神爭辯,這就是神學。神學不等同於宗教,宗教給予人信仰去生活,神學則試圖解釋我們的信仰。

伴隨著基督教在帝國全境的傳播和多元化,很自然的,對於「正統」和「異端」的討論也隨之興起,大公基督教所言的正統,便是多數人的觀點,對於猶太基督徒來說,神是獨一的,他是猶太人長期以來所信仰的位格神,人通過神的位格名稱「耶和華」來認識神。在描述耶穌時,他們往往會用許多舊約中的形象「逾越節的羔羊、第二亞當、大衛的子孫、教會的房角石等等」,也就是說神的同一是位格同一;對於希臘基督徒來說,神的同一是一種抽象,他們通過哲學提煉、數學思想來形成他們的神觀。無論如何,對於基督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也就是基督論作為鑒別正統和異端的界限。

諾斯替教派

而對於耶穌升天的部分爭論最激烈的,議題如下:耶穌作為神之子是否被羅馬人審判而殺死,作為神的部分又是如何回到天國的。

諾斯替派沿著「屬靈」的路線重新解釋福音書,諾斯替派的基本信條是我們所說的二元論,也就是說世界分為善與惡兩種基本力量,與希臘哲學一樣,他們把惡等同於物質,而自己的神與這種原初的罪惡(物質世界)絕無關聯,諾斯替人用一系列的流溢來解釋創造——神如果是太陽,這些流溢便是神本性的延伸,而耶穌就是神的從屬力量的化身,把人從物質世界的鎖鏈中解放出來,但是耶穌和真正的物質世界沒有真正的聯系,所以被羅馬人審判而殺死的不是耶穌本身。

這可能是讓現代基督徒感到奇怪的地方,為了證明耶穌肉身成道的大事件的合理性,諾斯替教徒其實是否認了耶穌的人性,而保留了耶穌的神性

基督徒通過2世紀的《古羅馬信經》(基都教會把《聖經》《聖傳》《信經》都作為權威考試資料,信經其實就是一些綱領性的觀點陳述),堅定了「創造天地的主」,譴責了諾斯替主義,也就是說物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人去使用和享受

可以這麼說,基督具有人性。人需要救贖,並不是因為人是身體的囚徒,而是人情願選擇自己的道路,而非是神選擇的道路,人的罪惡不在於他的身體,而是人的錯誤選擇,身體是神賜予人的禮物,一個完整的整體——簡言之,人不需要一位教師,人需要一個救主。

大公教會和諾斯替教徒的爭端其實是救贖道路的問題,如果用個我們更加熟悉的,可能每天都會聽到的說法,這個是路線的問題。可以這麼說,在諾斯替教徒對於上帝的本質進行探討,把那個時代最先進的哲學思考和宗教聯系在一起,從精神上更加接近自己的神的時候,大公教會則強調人應該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且人有能力做出這個選擇,有點儒家那種積極入世的味道。尤其在這個有耶穌之死所開啟的新時代,神已經親自下場指明了方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已然擺在眼前,然後你跟我講上帝的本質?

如果諾斯替教徒獲得勝利,可以指引萬民的教義可能就會縮水到精英群體的小圈子中,最後泯滅在歷史的回響中了,其實就是路線問題,搞小圈子是沒有前途的。

關於諾斯替教派的具體內容,機核在鹽和避難所的專欄里有機友做過進一步分享,這里就不再展開

新時代的聖經

到這里為止,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其實來自於聖經(包括信經)的印證,而聖經也在後續基督教會的歷史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初步定型就在公元3——4世紀的基督教義討論時期,我們在開篇講到過,大公基督教的三個特徵,其中第一個就是普世異象,什麼叫做普世,因為它適應了羅馬帝國的各個疆域和領土,所以它是不唯一的,它是靈活的,第二個叫做正統,那什麼叫做正統,因為它和異端是有著明確邊界的,它是不斷在對抗其他分支和理念的,比如前文的諾斯替教徒,這是一個某種意義上的大討論時代

公元4世紀的翻譯家哲羅姆覺得這許多的不同版本的書卷,或者說是語錄,實際上說的都是一本書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舊約(old testament 或者Covenant)和新約(new testament),在古代世界「證據」即(testament)用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舊約也就是主神與亞伯拉罕與其子孫(以色列人民)的關系,後來這些人被稱為猶太人,所以舊約包含了猶太人敬仰神明的內容;而耶穌時神應許的彌賽亞,他要和他的子民即教會與主神建立的新契約,也就是新約,因此其包含了耶穌和教會誕生的故事。可以說,在舊約中,神發出了應許,在新約中,神成就了應許。

在耶穌和使徒的時代里,我們說過基督教會的歷史,它的起點是耶穌的降世和他所倡導的《新約》,在這個重新定義聖經概念的時代里很自然的,有人就會提出是否應該把《舊約》和《新約》都放進真正的《聖經》的范疇里,公元140年,馬西昂坐船來到羅馬演講,他認為舊約中的上帝形象其實是一個非常憤怒、恐怖的神,這與新約中主題是愛和寬恕的形象完全不符,這說的當然是事實,如果我們現在去翻閱一下舊約和新約中對於上帝所作所為的刻畫就可以看出來

最終羅馬教會是決定保留舊約的,也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理由有二,第一個是神的憤怒和神的仁愛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說失去了正義訴求的愛從來都不是基督之愛,就比如十字架,既是公義的象徵也是慈愛的證明,有人會說耶穌死於十字架之上,這是「神的蒙羞」,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耶穌獻身是人的義,神安排耶穌之死是自身的義;第二個理由是 歷史,基督教是一個關於歷史的宗教,因為它基於這樣一種設定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神親自參與了人的事物,於是,馬西昂和支持馬西昂的教派被宣佈成異端,這股浪潮還要持續100多年才會平息

孟他努主義

在馬西昂嘗試幹掉舊約的時候,另外一個叫做孟他努的人嘗試把舊約新約一起幹掉,孟他努認為舊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以耶穌為中心的基督時代也是過去式了,聖靈的新時代即將到來,以聖靈的名義否定耶穌就是神的終極啟示,這個被孟他努主義者稱為「超靈」,簡單說,耶穌可以宣佈舊約是過去式,那我也可以宣佈新約也是過去式,皇上你能當得,我也能當得。

這就出大問題了,基督教會必須讓此後一切對於基督教的崇拜、生活和教誨都以基督和使徒的見證為中心,讓聖靈自由說話顯然是胡來。

於是教會宣佈,孟他努主義者都是異端,而且所有聖靈默示人所寫下的經典都已經寫好了,不能在已經寫好的經典上修改,德爾圖良說的很直接「聖靈被趕進了書里」。從這個角度上,基督教創造了聖經,從他們早期的目標 也就是把耶穌和使徒作為核心來塑造,也就是說,恰恰是早期基督教具有使徒性,基督教才具有大公性。

許多基督教士都曾在各個哲學學派中游盪追尋對於聖經的進一步闡釋,諸如斯多葛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主義。3世紀的奧利金被認為是藉由希臘學派來詮釋聖經的重要之人,他第一個系統的闡述了基督教的神學體系,也就是聖經的三層含義字面故事、道德在人身上的運用、寓意或者屬靈意義。最重要的是讓聖經自己說話,也就是正本聖經所傳達的整體框架,這也是大公基督教的核心真理,一個不容置疑的鑒尺;另一方面在教會沒有明說的地方,他都極力探索,包括提出天地一體,地獄無物,這引起了教會的強烈不滿,正如《鴿子的降落》中所說的:「如果人有選擇權,那我們就必須承認人永久拒絕神是可能的,也即是說,地獄必須保留」,但至少他所做的一切都為這個階段的基督教保留了自由的人文主義。

主教制

最後我們在說說主教制,在使徒尚在的時候,使徒毫無疑問是教會的領袖,在保羅去世之後,被稱為三級教職制的管理辦法逐漸被各地教會採用,但相當的一些地區仍然採用使徒時代的長老制度,這也是「回歸聖經運動」的一個緣由 也就是希望回到原始基督教的交流狀態,但毫無疑問這種原始的高尚境界是無法回歸的,確切的說,到220年左右,基督教會和主教不在如同之前那樣恪守道德了,這也意味了「聖靈」的話語權不在以倫理的道德為第一要求。

面臨羅馬迫害空前的壓力,許多信徒屈服了,而那些堅持信仰的人被稱為「殉道士」,面對這些曾經的叛教者,是否寬恕他們變成一件大事,對此 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直截了當的說:教會之外無拯救。畢竟如果連公開否定自己的信仰,褻瀆聖靈,並且斷絕自己唯一的拯救之道都可以被寬恕的話,還有什麼是不能被寬恕的,難道世界上所有的罪惡都是可以被視若無物的嗎?

遊戲里的基督教歷史(二)

在此之前的時期里,大多數基督教徒相信洗禮可以消除自己所受的一切罪惡,特別是其中三重罪:通姦、謀殺和叛教,這意味著教會擁有壟斷寬恕的權力。但現在對與這三重罪的討論撕裂了大公教會,對於教會是否有權赦免這些褻瀆聖靈的行為,還是分等級代償贖罪,還是絕無寬恕的可能 只有在最終審判的時候由上帝來裁決,還是寬恕一切罪人的終極救贖,總言之,教會到底是罪人的學校,還是聖徒的禮堂。(答案不言而喻,做人做事格局要打開)

大公基督教會的完成

終於到現在為止,普世的信仰和正統的信條相互彌補,教會控制了贖罪的權力,聖典控制了聖靈的言語,而主教控制了教會和聖典,至此,大公基督教會的基本構架就都完成了,隨著對基督徒的迫害和反抗的勢力逐漸逆轉,從而出現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羅馬人皇帝開始,基督教開始走向官方和正面,這也意味著大公基督教會的歷史使命也結束了。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