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前言(廢話)

最近幾天由庵野秀明編劇,樋口真嗣導演的《新·奧特曼》在流媒體上上映了,在國內開始引發了一些討論。根據特攝謎們的評價這是「一封庵野秀明給奧特曼粉絲的情書」,這部電影最近也正好在的港澳台地區影院上映了,所以我強烈推薦有條件大家們去電影院感受一下。

雖然很小的時候我也喜歡看奧特曼系列,但後來並沒有繼續追下去,所以基本上算是奧特曼系列(以及其他特攝系列)的路人,這次我會去看《新·奧特曼》是因為我是庵野秀明的粉絲,或者說至少我是《EVA》的粉絲。加上之前的《新·哥斯拉》我也特別喜歡,所以這次我當然要再相信庵野秀明一次。

出乎我意料的是,《新·奧特曼》中的物理理論設定相當硬核,而且和整個《奧特曼》的世界觀結合得相當好,在電影結局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來庵野秀明寫腳本的時候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作為高能物理理論的研究者,我對《新·奧特曼》的評價和《奧特曼》迷的類似,這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呃,至少是庵野秀明給《奧特曼》迷發情書的時候順便也抄送給了高能物理學者一份。

我會這麼說絕不是對電影內容的過度解讀,庵野這封情書真的非常赤裸裸,而且他真的非常執著於在作品中加入高能物理的內容。比如在《EVA》 中,最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狄拉克海和正電子炮,中科院高能所的b站官號還專門發過一個視頻講解EVA中正電子炮的原理和構造,傳送門EVA中陽電子炮與正電子世界之旅——【漫談物理】 。

除此之外,還有《EVA》的TV版第16話大概中間的位置出現了一塊白板,上面也可以明顯看出來有高能物理實驗的圖表,具體的可以看這篇文章的考據 EVA第16話考據律子在白板上究竟寫了什麼 。這次《新·奧特曼》更是請來了京都大學的教授橋本幸士擔當理論物理監修。橋本幸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弦論和D-brane(膜),以及AdS/CFT等,我們後面會看到他這次監修真是深度參與到了設定和腳本創作中。

說了前面這麼多廢話,其實只是想告訴大家,庵野秀明搞事情,那是相當認真的,如何深入地去解讀和考據都不為過。好,那麼正式進入《新·奧特曼》中的物理理論介紹,先提個醒,由於相關理論在劇情中起到很的關鍵作用,所以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大的劇透,建議還沒看過電影的還是先觀看之後再閱讀接下來的內容。

β-系統的物理學原理Randall-Sundrum 模型

在電影中有兩個關鍵的道具,就是神永變身奧特曼時使用的 β 魔棒(β capsule),以及後期梅菲拉斯向人類兜售的 β 魔盒(β box) 。這兩個 β 道具的作用之一是可以讓長澤雅美極巨化(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這些使人極巨化的 β 道具的核心技術是 β-系統,而根據後期神永留給SSSP留下的u盤里的論文來看,這個 β-系統的理論依據就是大名鼎鼎的Randall-Sundrum (R.S.)模型,我們不妨先看看電影里關於 β-系統的論文是怎麼說的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宇宙背景舞台是一個10維的時空(9個空間維度+1個時間維度)。從這里應該可以看出是以超弦理論為基礎的,因為超弦理論考慮的是一個以一維的弦掃過的世界面為背景,而d維時空坐標看作是「場」 的二維共形場論。根據量子反常相消等條件,超弦理論要求時空的維度d必須是10,否則理論是不自洽的。

既然我們生活的宇宙是10維的,那為什麼我們感知不到3+1維以外的6個空間維度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這6個額外維是彎曲而且蜷縮在一個很小的尺度里的,不像我們通常感知的3維空間那樣開闊,人類的空間尺寸是米量級的,和3維空間的百億光年甚至可能是無窮大的尺寸比較起來微不足道,所以你能感知到這些大空間。而那些額外維的尺寸可能比一個原子的尺寸還要小得多,我們就很難感知到它們。實際上你要感知這些有限尺寸的尺度,可能需要做比當前最強的對撞機-LHC 更的高能量的實驗才可能探測到額外維的信號。具體地講,我們知道空間尺度和能量尺度的互為倒數的關系的,比如我們考慮量子力學中學過的無限深方形勢阱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結合邊界條件求解薛丁格方程就可以得到束縛態的波函數,我們會發現此時態的動量k是分立的,而且以勢阱的尺寸 L 的倒數為間隔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當這個勢阱的尺寸是無窮大,也就是 L 趨於 +∞ 時,動量就變成連續的了。而額外的有限尺寸空間維度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這樣的方形勢阱,而由這個方形勢阱產生的波函數的解就會有分立的譜。這個分立的譜實際上就是同一個場的不同質量激發態,這些激發態和基態被叫做Kaluza-Klein (K.K.)模。對於最低能的基態(n=0),通常都是一個0質量的粒子態,這些態是我們的低能生活中能夠很容易感知到的。而對於第一激發態(n=1),它的質量大概就是 1/L (自然單位制下),所以當額外維的尺寸 L 非常小的時候,這個第一激發態的質量就非常大。根據能量守恆,你想要在實驗中產生出這樣的粒子就需要有1/L 量級的對撞能量,但我們通常生活的遇到的最高能量最多也就是MeV量級的。一般我們認為1/L通常是10TeV以上,也就是 >10,000,000MeV,所以我們感知不到額外維的效應也很正常了。

第二個原因也和電影的設定息息相關,在一些額外維的理論比如 Randall-Sundrum 模型中,我們通常的物質可能是生活在一張3+1維的膜上的。比如下圖中是R.S.模型的5維時空的展示,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張互相平行且分開一段距離的膜(用上了色的平行四邊形表示),它們代表的在一個4+1維時空中的兩個3+1維的子時空(膜)。其中一張膜是能量很高的所謂的普朗克膜(這也是電影中反復提到的),另一張則是能量低很多的TeV膜。構成我們的主要物質場就是局域化在這張TeV膜上,所以我們通常也就只能感知到我們所處的這張3+1維膜上的物理現象了。我們還看到,兩張膜之間分開了一段距離L,這個L就是第5維空間的尺寸。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回到電影中的 β-系統論文,里面講到雖然我們的宇宙是10維的,但是額外的6個空間維度它們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尺寸,有的大有的小。其中最容易被我們感知的維度當然是尺寸最大的那個,所以等效地講,當你能夠達到那個最大尺寸的額外維所需要的能量(約1/L=10 TeV)的時候,你所感知的時空維度就是4+1維的。如果你能進一步達到更高的能量,就可以感知到再多1維,那就是6維……以此類推。我們不妨先考慮我們的實驗手段暫時最多隻能探測到4+1維,於是最多隻需要考慮一個5維的時空,也就是上圖中呈現的樣子。

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的生活在 TeV膜上,但也不是說我們就對 TeV膜以外的體世界(bulk)完全無法感知。實際上至少有一樣東西它完全覆蓋了整個五維時空,那就是引力。傳遞引力的引力子是可以在膜上以及膜之間的體空間中任意穿行的,這個也將成為電影最後打敗最終boss的關鍵。

我前面提到這個R.S.模型在物理界(至少在高能物理和宇宙學界)大名鼎鼎,它的提出者是哈佛大學的Lisa Randall和馬里蘭大學的Raman Sundrum兩位物理學家。這模型有多出名呢?我們看看他們最早的兩篇文章的引用數就知道了,第一篇接近一萬三千的引用,第二篇是作為跟進補充的,也有九千多的引用。在高能物理領域能達到這個量級的論文屈指可數。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R.S.模型說的是,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5維時空中的一張膜上,而且這個5維時空還非常特殊,它是一個近似的 反德西特(Anti-de Sitter,簡稱AdS)時空。具體的,這個時空可以用這樣一個度規表示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其中紅色框起來的部分描述的是由於彎曲的第5維而受到一定指數函數壓縮的四維時空,藍色框起來的部分則是描述第5位空間的坐標 φ。如果仔細看電影里的論文,以及聽物理學家瀧明久開VR會議時念的公式,我們會發現電影里也用的 φ 表示第5維,這點上和R.S.的原始文獻保持一致,擔當理論物理檢修的橋本教授應該是沿用了原始文獻中的符號約定。

這里再囉嗦幾句介紹一下度規是什麼,不需要掌握,就看個樂。

所謂的度規就是時空的度量函數(矩陣),我們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它定義了這個時空中兩個矢量的內積,或者更淺顯的,它定義了時空中的「勾股」定理。比如在我熟悉的二維歐幾里德平面幾何中,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c和兩個直角邊a,b滿足這樣的關系 a^2+b^2=c^2,這里的a^2和b^2前面的係數1和1就是度規矩陣的對角元,由於勾股定理中沒有ab這樣項,所以度規矩陣的非對角元為0。但二維歐幾里德空間是一個完全平直的類空空間,平直就是a^2和b^2前面的係數對全空間都是固定的常數1。如果我們想要一個彎曲的空間,那麼就要把這些係數變成時空的函數。「類空」的意思則是說它是類似於通常的空間性質的,與之對應的是「類時」維度。如果我們考慮一個1+1維的閔可夫斯基時空,那麼定義這個時空的「勾股」定理就變成了 a^2-b^2=c^2,我們看到a^2和b^2前面的係數符號相反,根據需求你可以叫a是類空的,那麼b就是類時的,反之也可以。而對於我們的3+1維閔可夫斯基時空,度規的符號是(+,-,-,-)或者 (-, +, +, +)。我們可以看到有3個相同符號的和一個不同符號的,那個不同符號的就代表時間,而三個相同的則代表空間。

電影里使用的AdS_5時空,是由兩張膜本身的巨大質量,加上一個負的宇宙學常數(理解為一種 真空能 就好了)產生的彎曲時空。而且這個彎曲是沿著第5維發生的,在垂直於這個第5維的四維時空切片上並沒有顯著的彎曲,比如我們生活的TeV膜就是近乎平直的。而沿著第5維的彎曲會給我們的TeV膜帶來一個整體的指數壓低因子,也就是上面公式的紅框里的那個e指數。我們的TeV膜離普朗克膜越遠,受到的指數壓低就越明顯。

那麼這個因子會帶來什麼影響呢?那就是由於膜的位置的不同,膜世界的尺度會受到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應。看到這里想必你已經明白 β-系統和R.S.模型是什麼關繫了。如果我們可以往膜外滲透,甚至如果能帶著整張膜在第五維上移動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任意地調整我們的大小尺寸,這就是 β-系統背後的物理學原理。

實際上Randall和Sundrum兩人當年提出這個模型並不是寫著玩的(也不是為了變身奧特曼),他們是在嘗試解決高能物理理論中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電弱規范等級問題。這個問題是問,為什麼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或者說電弱能標只有區區100GeV的量級,而不是一個更自然的數值-普朗克能標(10^{19}GeV)?如果不瞭解量子場論的話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怪,物理常數它想是多少就多少,大一點小一點有什麼關系?其實這個問題最棘手的地方在於如果我們考慮更高能的物理對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的量子修正,會發現通常這個修正的量和普朗克能標是差不多量級的。而一個比較自然的理論中,這種質量參數的觀測值也理應和這個量子修正的大小差不多。如果你的這個觀測值比量子修正小很多,那麼可能就需要大自然對這些巨大的量子修正的係數進行微調,並且讓它們和一開始設定的經典質量值做一個非常精確的抵消,來得到一個很小的值,這是非常詭異的事情。

打個比方,真嗣和明日香在玩這樣一個數字遊戲真嗣在紙條上隨便寫一個-10000到10000之間的整數,明日香也在相同范圍內隨便寫一個整數,然後兩人把數字報出來。結果你發現兩人寫的數加起來居然等於1,比10000小了那麼多,這是何等令人羨慕的心有靈犀!啊不,這是何等的不自然,除非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神秘理由,否則我麗絕對不能接受……而在電弱規范等級問題中,這種不自然要嚴重得多,相當於全 NERV 的成員都在玩這個遊戲,而且每個人都要在-10^{38}到10^{38}之間選一個數,最後全部加起來得到的結果居然只有10000,你讓庵野秀明來都不敢這麼寫。

當前最流行的解決規范等級問題的方案是所謂的超對稱理論。超對稱理論中每個玻色子場都有一個費米子夥伴,於是在計算這些場對希格斯場的質量的量子修正時會發現費米子和玻色子的貢獻總是符號相反,大小相等,所以完美地抵消了。

還是以真嗣和明日香兩人玩數字遊戲為例,他們的數字加起來為什麼這麼小呢?原來是因為他們為了備戰第七使徒伊斯拉菲爾而進行了「同步協調率訓練」,倆人的同步率達到了驚人的400%,平時他們做的動作都是完全對稱的。由於這份訓練出來的默契,導致他們各自寫下的數字的正好符號相反,而大小卻幾乎相等,所以兩個數加起來只有很小的1。這就是一種通過對稱性解釋規范等級問題的思路。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R.S.模型則是不同於超對稱的另一種思路。前面我們介紹了,由於彎曲時空的性質,導致TeV膜的尺度相對於普朗克膜的尺度總是相差一個指數因子,這個因子和兩張膜的距離有關。而如果整個宇宙的基本能量尺度(普朗克能標)是普朗克膜的能量尺度的話,TeV膜上的能量尺度比較於它就會受到一個指數exp(-k*r_c*L)的壓低。當 k*r_c*L = 37 左右的時候,這個壓低因子足足有10^{-16}這麼多,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到 TeV膜上 的等效能量尺度大約為 1TeV(這就是為什麼它叫TeV膜)。1TeV 只是希格斯波色子質量的10倍左右,所以這種量級的量子修正互相抵消達到 100GeV 也就沒什麼不自然的了。這就相當於真嗣和明日香玩數字遊戲,現在只需要在-10到10里挑一個數,結果發現他們挑的數加起來等於1,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換成你去和明日香或者真嗣玩,你們可能也有不小的機率是這樣的結果。

在電影最後的部分,我們能反復看到R.S.理論的身影,比如

到這里,我們基本已經知道 β-系統的工作原理了,總結起來就是 β-魔盒通過某種神秘的力量可以讓長澤雅美滲透到第五維之中,於是她的身體尺寸在我們看來變得很大。注意,長度尺寸和能量尺度是反過來的,你在第五維中距離普朗克膜越遠,能量尺度就越低,長度尺度則越大。所以如果你想讓長澤雅美變身極巨化形態,則需要將她送到比我們更遠離普朗克膜的位置。我們不妨來估算一下具體需要送到多遠

普通形態長澤雅美:身高h_0≈1.68m, 極巨化長澤雅美:身高h_1≈60m。

尺度伸縮因子:h_1/h_0 ≈ 35.7, Ln(h_1/h_0) ≈ 3.576  。

滲透入第五維的距離:Δφ ~ 3.576/11.78 ≈ 0.3 ≈ π/10

也就是說你只要將她送到比我們TeV膜與普朗克膜的距離還多10%左右的位置,就可以得到60米的長澤雅美了。

其實電影里還有個有趣的細節,R.S.模型作為一個5維的(近似)共形場論,它的某些變種模型中是可以出現一種叫 unparticle 的物質態的。翻譯過來是「非粒子」,顧名思義,它是沒有粒子形態的東西。我們通常的粒子都具有一個固定的靜止質量的,比如電子是0.5MeV左右,希格斯玻色子是126GeV左右。而非粒子不具備一個固定的質量值,它的質量是一個連續的分佈。

在電影剛開始介紹SSSP成員時,我看到成員里有一個「非粒子物理學者」就有點疑惑。一般電影安排物理學家作為主角團的人,要麼就很籠統地說他是物理學家,要麼稍微細化點也就說他是個高能物理學家之類的。為什麼這里還特別強調是研究 「非粒子」 的?安排這樣的一個人進主角團里有什麼用啊?看到後面我終於懂了,對於非粒子物理學者來說,具有共形不變性的RS模型那可真是太專業對口了。你們SSSP可真是會挑人啊,那麼多物理學研究方向的物理學家不找,偏偏抓來一個研究非粒子的。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其實到這里為止,我覺得庵野秀明的腳本已經足夠硬核了,畢竟他已經用一個還挺靠譜的物理理論解釋了極巨化現象。這放在《奧特曼剛》誕生的年代當然是做不到的,因為R.S.模型是90年代才被提出來的。實際上這個理論解釋對於研究高能物理理論的人(比如監修的橋本教授)來說倒是不難想到,但這是一部《奧特曼》電影,不是什麼《星際穿越》這樣的一開始就打著硬科幻旗號的電影,製作團隊願意請人來專門打磨設定中的物理原理是非常可貴的。所以當我看到電影中居然以R.S.模型解釋 β-系統的時候,真的是非常震驚。不僅震驚於庵野知道這個理論模型(後來知道這是橋本教授的主意),還震驚於這個模型它在劇情里真的可能work!

但庵野的表現比這還要秀,光是用物理理論解釋設定還不夠,他還要讓人類和奧特曼一起用物理打敗最後的敵人。故事的最後要打的boss是逼格拉滿的傑頓(Zetton),看看它的靚照,你說帥不帥,我說是相當的帥。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傑頓的武器能夠發射溫度高達10^{12}K的火球,換算成能量就是1TeV,事實上在當前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已經可以實現這麼高的能量和溫度了。但是在對撞機的實驗中,人們只是實現了讓一個小束流的能量達到這個量級,而想要實現一個大火球這麼宏觀的物體依然有這個溫度則是不可能的。真是令人羨慕啊,要是我們能抓一隻傑頓改造成對撞機中的加速器那就爽了。可能做一天的實驗就能達到現在LHC上好幾年的數據量,關鍵它看起來還不怎麼費電的樣子……

那麼這麼厲害一個禍威獸該怎麼打敗呢?接下里我的分析會和電影中的台詞解釋和部分演出有一點出入。我的分析是結合整體演出、台詞以及電影中論文的內容綜合給出的。

物理學家瀧明久和世界上其他的物理學家討論後給出了這樣的方案

既然傑頓的武器能量這麼高,那麼我們不妨也利用一下這個能量,那就是我們讓奧特曼按兩下β-魔棒,從第六維時空借來一些能量很高的引力場的K.K.激發態,然後讓這些K.K.激發態和傑頓的高能火球對撞。沒錯,其實就是我們地球上的LHC實驗在做的事情,只不過這次把「實驗」放到了太空中,而兩個加速對撞的束流則變成 傑頓的火球 和 引力場的K.K.激發態。由於高維時空的存在,和引力有關的基本能量尺度 M_{pl} 是有可能和四維時空的 M_{pl} 不同的,高維時空的M_{pl}可以遠低於10^{19}GeV。而相應的,由於黑洞的形成條件與M_{pl}的具體尺度緊密相關,所以這次對撞產生黑洞幾率是高於只有四維時空的情形的。再加上這次對撞的能量很高,亮度很足,所以有極高的機率能撞出一個小型黑洞!在小型黑洞形成之後,會有一個短暫的時間窗口可以把傑頓給吞進黑洞里,而且這個黑洞同時還是一個六維時空中通往普朗克膜的蟲洞入口(這一點只能靠神秘力量了)。

關於把傑頓塞入黑洞的時間窗口要稍微解釋一下。我們知道黑洞是有霍金輻射的,所以它本身會不斷地向外輻射粒子直到完全消失。而且質量越小的黑洞蒸發效率越高,所以這次計劃中產生的小型黑洞可能會很快就蒸發沒了。蒸發快的優點是我們地球並不用擔心被這個黑洞吞噬,缺點則是這個黑洞作為蟲洞的入口,其存在的時間窗口非常短(保守的估算是千分之一秒)。

那被黑洞吸收之後的傑頓會到哪去呢?實際上黑洞輻射出來的成分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光子,也可以是夸克或者電子或者引力子。此外,由於高維度時空的存在,只要物理上允許,這些輻射有可能輻射到高維空間中去的。還記不記得我們前面說過,什麼東西能自由進入高維時空?是引力子。所以奧特曼有希望趁機利用引力子輻射,以及打開蟲洞時產生的引力波(或者是從第六維借來的K.K.激發),將傑頓輸送到普朗克膜上(理論上)。

由於電影中對這次作戰計劃的描述只有寥寥幾句,很多細節我是根據瀧明久的pad里的論文內容,以及我對高維時空中的物理的理解腦補出來的,所以可能會有錯漏的地方。我上面提出的方案實際上和電影中瀧明久的台詞是有出入的。他的台詞說的是

但這在物理上看起來有些奇怪,如果僅僅是要用引力波把傑頓推向普朗克膜的話,根本不需要利用到他的火球。其次是這里提到6維時空的必要性,如果是要打開蟲洞的話並不需要6維時空。在瀧明久說這段話的時候他手上拿著個pad,如果我們努力暫停的話會發現論文並沒有提到6維時空,而是主要在討論4維和5維時空的黑洞蒸發時間。

我們來看看電影里瀧明久的pad里的論文說了什麼吧,首先開頭是這樣的: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我們可以看到論文在討論不同維度中黑洞的蒸發的效率以及蒸發的時間尺度,顯然這是在為估算黑洞出現的時間窗口做准備。這里之所以考慮4維和5維兩種情況,是因為對撞時實際產生的黑洞有一定機率是5維的(5-2=3維的視界),也可能是4維(4-2=2維的視界)的。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下黑洞蒸發的效率是不一樣的,所以時間窗口也會不同。為了覆蓋到各種可能的情況,他們必須把4維和5維都算一遍。

論文接下來的部分就是給出具體的數值了。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是5維黑洞的話,好傢伙時間窗口有足足10^{41}秒之多(這里畫面太模糊,不那麼確定),宇宙誕生到現在的年齡也才10^{17}秒的量級,你這時間夠宇宙誕生好幾回了。但這其實這是個壞事,沒錯,時間是很充裕,都夠奧特曼背著傑頓慢慢走到普朗克膜了(不。),但你也不想有個黑洞在地球附近呆這麼久吧。而4維的黑洞如前面所說,它只有大約0.001秒的壽命。這下地球是很安全了,但奧特曼的動作就要快點才行了。實際上這個估算下面有一句話,說出於悲觀(保守)的考慮,我們還是要以黑洞是4維的情況為准。這話當然是對本次作戰來說的,你必須做好只有最短的時間窗口的准備。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我們再看看實際作戰時的演出。在按下第二下按鈕後奧特曼的周圍被詭異的顏色和火焰包裹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注意這里的讀秒已經來到了千分之一秒以下,所以讀秒似乎是以按下按鈕後的千分之一秒為基準的。這個和電影中的台詞是對得上的,和我的分析有出入。但如果千分之一秒窗口是指這個的話,那麼和論文里的內容似乎就對不上,因為論文里討論的是黑洞蒸發時間是千分之一秒,所以應該要在產生黑洞後才開始算時間時間才對。當然也有可能現在這個詭異的光球已經是黑洞以及連接它的蟲洞了,而且奧特曼在按下第二下按鈕之後就把它產生出來了,這樣就既和台詞對上,又勉強和論文對得上。但這樣的話在對撞後的演出就會顯得奇怪

《新·奧特曼》也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可以看到,在這段演出里,奧特曼和傑頓對撞後產生了一個黑洞,黑洞很快把傑頓吞噬掉了,奧特曼則嘗試逃脫但最終也不能倖免,一起被吸入黑洞了。這段演出時間非常長,讓人感覺黑洞存在的時間超過了千分之一秒。當然因為已經沒有讀秒了,所以我們很難說這里時間的流速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這里的黑洞存在時間超過了千分之一秒,那麼產生出來的就不是4維黑洞。但這個黑洞不久之後也消失了,那麼也不是5維或者更高維的黑洞,所以這里看起來和論文里的計算是矛盾的。我個人的看法是,也許這里庵野並沒有完全接受橋本教授給出的方案,又或者是他寫台詞時還沒有完全理解他的方案,但橋本教授為最後這一幕的拍攝提供了指導意見,所以導致演出和前面的台詞就出現了一些矛盾,或者說科學上的瑕疵。

如果刨除台詞和讀秒,這段演出整體在科學合理性上是說得通的,就是奧特曼和傑頓來了次高能對撞產生了黑洞,黑洞將傑頓吞噬,然後黑洞蒸發把傑頓送走了,這也是為什麼論文中的計算這麼關心黑洞的存在時間,我懷疑這是橋本教授原本給出的方案。盡管有一些小問題,但我覺得瑕不掩瑜。這里的演出觀感很好,解決boss的科學邏輯也算比較靠譜,所以當看到這里的時候心里已經不知道第幾次高呼,庵野秀明牛逼!

我對《新·奧特曼》這部電影的物理理論部分的分析差不多就到這里了。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整個故事,庵野秀明的腳本嘗試用一個高能物理的理論解釋β-系統的原理,然後又讓人類研究和討論這個高能物理理論,最後找到了打敗傑頓的方案,還是一個類似於高能物理中的對撞實驗的方案。毫不夸張地說,《新·奧特曼》整個就一個高能物理統治/拯救世界的故事,也就你庵野秀明才敢這麼吹了!所以我強烈推薦每一位正在學習和研究高能物理,或者對高能物理感興趣的大大家們一定要去看一看這部電影,這就是庵野秀明給高能物理學者的一封情書。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