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The CRPG Book...

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鑒》#160《惡靈都市》

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鑒》#160《惡靈都市》

作者:FE
翻譯:Nerdgamer-SH

如今,諸如《幻象殺手》(Fahrenheit,2005)、《暴雨》(Heavy Rain,2010)、《超凡雙生》(Beyond Two Souls,2013)這樣的「互動電影」早已與 David Cage 以及 Quantic Dream games 這倆名字牢牢綁定在一起。這類風格的遊戲注重敘事和劇情,以至幾乎沒有可玩性可言,最後僅侷限於快速反應事件(QTE)以及類似的細微操作。

可惜,實際上 David Cage 最好的遊戲作品恰恰是與其後來作品大相逕庭的處女作《惡靈都市》(Omikron The Nomad Soul),這款遊戲極具野心地融入了多種玩法,不失大膽卻又存在瑕疵短板。

《惡靈都市》故事伊始,某位警員打破了第四面牆[1]求助於玩家。他便是凱爾(Kay』l),他請求玩家讓你的靈魂通過電腦操控他的身體,助他拯救反烏托邦城市歐米克龍(Omikron)。

一經同意(同意又何妨呢?),你便會進入凱爾的身體中,然後被傳送到一個幽邃的小巷中直面突然襲來的惡魔。從剛剛的襲擊中僥幸生還後,你要做的便是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鑒》#160《惡靈都市》

走出幽巷,玩家便會盡覽歐米克龍的數碼龐克風采——巨大且開放的都市,可出入的店鋪與公寓,可駕駛車輛乃至計程車。這要一切都早於《莎木》(Shenmue)數月,比《俠盜獵車手 3》(GTA III,全稱 Grand Theft Auto III)提前整整兩年。

當玩家嘗試接受並熟悉這個世界時,遊戲開始播放片頭字幕,視角跟隨鏡頭穿梭於高樓大廈間,隨之而來的是 David Bowie 那驚奇的歌聲。而這精彩的配樂也只是他和 Reeves Gabrels 為遊戲所創作的冰山一角[2]。

到目前為止已經可見作者是何等地雄心勃勃,實則遠不止如此。《惡靈都市》起初就像一款 3D 冒險遊戲,你可以在城市中四處閒逛,去參觀一下自己的公寓或去其他地方尋找有用的線索,並試圖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在與居民交流、收集道具並解決一系列謎題後,你可能會被人叫去調查一樁超市劫案。一旦踏入現場,遊戲就會立刻切換成第一人稱射擊模式,你會發現突然增加了很多種武器、醫療道具,並出現了小地圖。

玩家一路突破劫匪封鎖最終來到 BOSS 面前,玩家會被繳械,遊戲突然變成了類似《快打旋風》(Street Fighter)的格鬥遊戲,連招等該有的要素都有。

如果戰鬥太吃力的話,可以在家里進行提升訓練,在競技場戰鬥或購買藥物來增加角色屬性。此外,遊戲最初關於「靈魂轉移」的設定並未草率舍棄,後面你可以讓自己的靈魂在城中二十多個角色間轉移切換,而且每個角色都有專屬的屬性、道具(例如公寓的鑰匙)以及專長。

比方說,賽博傭兵喬治 722(Jorg 722)在戰鬥方面更具優勢,而凱爾卻可以自由出入警局。遊戲內還試圖營造一些現實中的道德困境,比如,即便你的靈魂占據了凱爾身體,但和他的女友做愛真的就正確嗎?

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鑒》#160《惡靈都市》

這種獨特的靈魂轉移機制甚至被用來避免「遊戲結束」。因為你可以使用其他角色繼續遊戲,所以死亡並不意味著遊戲的結束。事實上,有些角色只能在遊戲某些事件中死亡後才能獲得。

既然說到了事件,就不得不提玩家在探索城中酒吧時可能會遇到虛擬的 David Bowie 這件事,他會在精心編排的表演中演唱《Survive》和《Something in the Air》等曲目。

與絕妙的音樂一同表現得淋漓盡致的是 David Cage 對電影拍攝方面的熱愛,因此遊戲的過場動畫和人物對話中跨時代地使用了動態攝像機視角,使一切看起來非常「電影化」。

遺憾的是,製作規模如此之大的遊戲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缺陷。《惡靈都市》這麼多的玩法模式就沒有一種是完善的,戰鬥和射擊部分迅速失去新鮮感後變得枯燥無味,而冒險解密的部分又過於簡單,至於靈魂轉移機制更經不起延展推敲。

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鑒》#160《惡靈都市》

盡管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出色的配音,遊戲的演出和文本都非常精彩,但操作和界面卻要落後於當時的水準,滑鼠僅在第一人稱射擊模式下能派上用場,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坦克式移動」[3]以及僅可通過鍵盤管理背包庫存的笨拙操作。

正如 Quantic Dream 工作室作品的一貫特點,《惡靈都市》的故事開頭很棒,可到結尾卻匪夷所思地變得一團糟,這點更是讓玩家對其倍感失望。

因此,《惡靈都市》的市場反響並不強烈。評測者們比起遊戲成品更喜歡它的理念。David Cage 對人們(特別是剛接觸遊戲的人)難以適應這種雜糅的玩法感到十分沮喪,這也是他後來的作品變得簡單易上手的關鍵原因。

總而言之,《惡靈都市》這類由一個滿腔熱血的製作人將自己鍾愛的一切注入其中,從而突破常規的遊戲,更與《創世紀 1》(Ultima I)頗為相似。雖然最終成品不夠有深度或者渾然一體,卻仍不失是一段值得擁有的獨特體驗。[4]

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鑒》#160《惡靈都市》

注釋

[1] 譯者註第四面牆,Fourth Wall,戲劇術語,指一面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台中虛構的「牆」,用以劃分觀眾所在的現實與劇中事物的界限。所謂的打破第四面牆,即通過某種手段模糊甚至消除該界限。該種表現手法也經常運用於遊戲媒體中。

[2] David Bowie 和 Reeves Gabrels 為《惡靈都市》創作了原聲帶,後來又將其中一些歌曲收錄到Bowie 1999 年的專輯《Hours…》中。

[3] 譯者註坦克式移動,tank-controls,常見於早期 3D 遊戲中的操作方式。通常以控制遊戲人物左右旋轉實現在行進中調整方向的目的,例如《惡靈古堡 1》(Resident Evil)。因其運動原理與舊式坦克類似,故因此得名。

[4] 據傳《惡靈都市》續作從 2002 年就開始製作,但除了是設定在前作的「100 次輪回」後,其他細節一概不知。

原創徵文活動結束,收獲頗豐,感謝各位!這也意味著本書的編譯工作進入了最後的收尾階段,我們依然爭取在 2022 年內讓本書和大家見面,敬請期待。

官方網站:點擊跳轉

繁體版製作正式開始!繼續招募繁體版志願者:點擊跳轉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