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都市怪談丨天才還是瘋子?(...

都市怪談丨天才還是瘋子?(一)

自從周周和我們講了關於「二樓」還有二大爺的故事之後,我和美子還有三叔曾在一起認真的分析過這件事。

雖然在一些細節上我們還存在分歧,但是大的方向上,我們一直認為,這絕不是普通的江湖騙術,而是某種奇怪的我們至今還無法理解的「特殊效應」或者「奇怪裝置」。

我是傾向於應該是二大爺手上的那個老鍾是個特殊的物品,或者說是某種收容物。而環形鐵路加上開動的機車,就是開啟的鑰匙。

美子態度則認為這不過是江湖騙子,里面的故事,也充滿了夸張的意味,按照傳播學的理論,一個故事在經過3次以上傳播過後,就會在細節上開始出現夸張或者刻意的改變。雖然討論的最後,她的態度已經開始出現松動,但是她還是傾向於二大爺跟很多裝神弄鬼的騙子一樣,只是個「偽大師」。

開始我以為三叔會站在我這面,因為他相信這個事的,但是後面他的觀點又有些不一樣了,他認為這其實是一個經過充分科學設計和推算的東西,在其他的任何地方,只要滿足相應的條件,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我當時還傾向於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維度才能達到這個效果,所以在後面和三叔的觀點又有了不一樣的地方。

三叔為了說服我,還跟我舉了很多列子,並且說:「這個的背後其實需要的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此時美子有些疑惑的問題:「那些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會研究這類奇怪的問題嗎?」

三叔眯著小眼睛,很肯定的說道:「有的!」

為此他特意跟我們說了一個人,劉■■。因為此人目前還飽受爭議,所以我們先隱去真實姓名。

據三叔講,此人不但可以說是頂級數學家,而且還是一個為了一心解答一些在我們常人看來無用的數學難題,而荒廢了自己的前途。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他,如今竟然在老家靠著每個月400的低保,勉強維持。

我和美子聽完之後,立刻就覺得這人太不可思議了。當下就來了興趣,於是我們三人決定實際去看一下這個「頂級數學家」。

在飛機上,三叔又詳細的跟我們講了很多關於劉■■的詳細資料。

劉■■,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戶家庭,有著陳景潤等數學家異於常人的數學天賦,微積分這種大學才會學的東西,他11歲就開始自學,同學都叫他「神童」。父母也觀察到他的智商與眾不同,就帶他去測智力,果然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而且就在他初中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會找他一起探討一些數學問題。

他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可以一天一直做學術題,而不疲倦,對數字非常敏感,別人學習數學覺得很難,但是難題對於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甚至老師不會的數學題,他都能自己解答出來。

1980年,劉■■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被大學錄取。

此時的他才年僅16歲。劉■■成為了村里面的驕傲,也成為了村里面的神話。神童、天才這樣的稱呼對於當時的劉■■而言真是當之無愧的。在那時候人們眼中,劉■■必定前途無量。

考上一流的大學就等半隻腳邁進「一流的人生」,在二三十年前,農村的家庭十分相信這句話,而這句話也成了很多農村學子的努力方向。直到現在,考取了一流大學,仍是農村學子的夢想。對農村來說,誰家出了個大學生,那就意味著能翻身,能變成「富有的家庭」。所以,當劉■■被錄取的消息,傳回到他的家鄉時,村民們都沸騰了!在當時這絕對是萬里挑一!

整個村子的人都為他感到驕傲,在他上大學那一天,鄉親們都敲鑼打鼓送他去學校,盼望著這個天才大學生能給村子爭光,然而劉■■的人生軌跡並沒有像相親們想的那樣。

隨著時間的消逝,曾經人人心中的「金鳳凰」如今卻悄悄變成了村里的「低保戶」。

劉■■在本來的專業是熱門的材料專業,大一大二,他都按時在上課,專業成績也都非常不錯,但是事情的轉折發生在他大三的時候。

大三的某一天,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的他看到了數學家陳景潤的一篇專題報導,原本數學就很好的他更加愛上了數學,並發誓要做「陳景潤第二」。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那是被稱為世界近代數學史上的三大難題之一。為了向著自己的夢想邁進,他開始痴迷數學,講究數學,這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沒有什麼錯,但錯就錯在,他在研究數學的時候,忘記了自己的學業。

其實早在他還未步入大學之前,就已經讀過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便開始對數學充滿了興趣。或許這便是他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緣分的開始。

盡管他上大學的時候才16歲,但他非常自律,據他同學稱,別人都是7點多起床,他每天只睡2個小時,清晨4點就起來了,牙不刷臉也不洗,隨便吃一塊餅干,就拿著數學書去鑽研數學了。平時休息時間,同學們都會干別的事,他還是在看數學書,如果有人打擾他,他就大發脾氣,所以同學們在他看數學書的時候都膽戰心驚的。

不僅如此,為了數學,他放棄學習原本的專業,老師找他談話,要他學習數學的同時也要兼顧本專業,至少要拿到畢業證。但此時的他就好像魔怔了一樣,根本聽不見老師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當他的注意力、精力都在數學上的時候,他的專業課就開始了頻頻掛科。

一轉眼,到了畢業時,他的專業課成績實在慘不忍睹,因此失去了領取畢業證的資格。別說學校無情,而是學校曾經也給過他機會,讓他延遲結業時間,但就這樣的機會,他都浪費了,專業課程依舊全部掛科,他仍然無法畢業,最終只能拿個肄業證書回老家了。

劉■■離開學校時,一個很欣賞他的女老師情不自禁流淚了,畢竟劉■■肄業,不是因為貪玩才肄業,而是因為「太愛數學」而肄業,悲劇不就是把原本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嗎?

他對數學太過偏執的行為,沒有因為大學肄業而停止,1985年他回到家後,依然孜孜不倦地學數學,以致不過正常的生活。

離家時風光無限,回家時接連被嘲。考上大學離家的時候,家人和村民對他期待很高,那段時間也是他家最風光的時候。而大學畢業回到家的劉■■,卻因為「痴迷」變成了村民口中的呆子,就在連連被嘲時,他本身卻也無動於衷。

劉■■從學校離開回到家,一進家門就把自己關在家中學數學,還是一晚上只睡2小時,有時還需要安眠藥才能入睡。為了一心一意學數學,他竟然不找工作不結婚,村里的人看他一個名牌大學生,竟然回家啃老不找工作,就在背後嘲笑他,母親聽到這些話,心里很不是滋味,曾經小心的試談著問他「是不是要出去找工作?」結果,卻還是絲毫沒有改變什麼。

他只在乎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學術能不能成功,他在乎的是自己想要證明的東西,能不能證明出來,因此,他可以好幾天好幾天的不出門,好幾晚好幾晚的不睡覺研究公式。

那時候,人們對於大學生還是很尊重的,即使劉■■是肄業,但他想要找個餬口的工作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只不過,他總是很快就辭職了。

當別人問起他時,他卻說這些無用的交際與工作只會影響自己的學術研究。

人們不敢相信與眼前的事實,這個天才少年為何從此落魄。長發披肩,鬍子拉渣,終日將自己關在一個小平房里與一堆不知是何的手稿與書籍為伴。從此他再也不是人們心中的天才少年,無數的質疑聲、嘲笑聲像海水一樣將他淹沒。

此時的他,承載著千萬人的不解與嘲諷,拉低了帽檐、躲進了小樓、帶著一份執念與希望躲進了屬於自己的這個小樓。

劉■■家本來就是個普通家庭,再加上他以一個巨嬰般窩在家里,家里越來越窮,以致一家人每天只吃得起兩頓飯,2012年政府給劉■■辦了低保,每個月400元。

而與此同時,他的同學從名牌大學畢業之後,大部分都已經成了成功人士,有些好心的同學聽說劉■■過得不好,都花錢幫他翻新了舊房子,還給他買了手機。同是一個大學的學生,同學又是給家里翻新房子,又是送手機,劉■■卻靠400低保勉強過日子,劉■■的母親深受打擊,忍不住流著眼淚對同學說「要是他也像你們一樣就好了。」

但是他的大學同學卻意義深長的說了句「他是成功的,一個人如果一輩子,能夠沉下心來做一件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其實已經是一種成功了。」只是這種成功,可能對於劉■■來說是有意義的,但對於他的父母來說,卻是失敗的,無法看到他娶妻生子延續後代,無法看到他事業有成生活富足。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他是贏得了自己的人生,但卻辜負了父母的養育之情。

此時我真的不知道這件事是該值得慶幸還是悲哀。也許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追逐夢想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運,但是追逐夢想這件事,哪個人又不想去做呢?人生在世,有的人光彩奪目,有的人選擇平凡。可是他選擇了一生的落寞蕭瑟。年過五十的他,至今依然是獨自一人。每月的收入僅僅是一份400多元的低保。

說到底,他之所以「不撞南牆不回頭」,還是沒有感到生活壓力,大學期間有父母養,肄業回家期間除了父母還有400元低保養,如果父母當初能狠下心斷絕他一切經濟來源,說不定會是另一個故事。但或許這就是人,這就是人生。

那麼他這麼多年的研究,有沒有研究出來什麼東西呢?

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還真有了些「成果」。他寫了一份關於:《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的論文。在同學翟某的幫助下。找到了在美國的另一位陳同學。在陳同學的幫助下,將這篇15頁的論文掛到了網上。不久之後收到了一位數學博士的來信,說論文漏洞很多。

信中指出了對於他論文中的一些疑問。隨即他便委託陳同學用英文對於這位數學博士的疑問做瞭解答。遺憾的是在那之後便再也沒有收到任何的回復。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1990年的時候,翟某陪著劉■■一同找到了數學教授潘教授。

在一番軟磨硬泡之後,潘教授終於願意花費時間看一下他的研究成果。在回到老家一個月以後,他收到了潘教授的來信。信中指出他的「研究成果」的論文中,存在一處論點需要「證明」。

如果這個「論點」不能證明的話再看下去也就沒有必要了。

對於這個論點時,劉■■的回答卻是:「這個論點,無需證明」。

但是潘教授卻堅持:「這個問題沒有證明的話,後面的證明就等於沒有意義。」

至此,劉■■便再也沒有麻煩過潘教授。後來,他也就不再找權威人士指點自己的研究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反而繼續研究,就這樣,慢慢的,年過50的他,「混」成了村里的「低保戶」。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真的能夠摘取到數學中的皇冠明珠。但是出於一分世俗的不忍,卻也希望他能夠及時放下,唯恐他的一生蹉跎。也許這就是人的矛盾之處吧!人們說:欲戴皇冠,必受其重。任何一個能夠走向巔峰的人,生命中必然有著很多他人的不理解。

到達目的地之後,我們很快就找了劉■■的家,因為他的人生起伏和巨大的反差,他在當地算是響當當的「名人」。

初見他時,顯得憔悴落魄,但是在他白皙的面龐上,可以透過一副近視眼鏡看到他眼中的深邃與睿智。此時他家已經在他同學的幫助下,重新翻蓋了,但是進到里面,仍能感覺到生活的清貧與質朴。但是他似乎坦然,絲毫沒有我們這些世俗人的那種貪婪面孔。而且一旦你和他討論起來問題,就會發現,他的邏輯和思維都是清晰而深刻的。

對於他來說,生活要求也不高,每月400多元的低保,他已經感到足夠了。

此時的,劉■■依舊沒有工作,也不做農活。據他自己說:不願意將自己的時間用在生活的瑣事之上。

只是對於這個年紀的他來說,至今都未曾有一個家,也不能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對於他來說是不是太過於無情。

但是當你看到眼前的劉■■,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他產生「恨意」,甚至會覺得人們對他議論有些殘忍。

村里人說:曾經有人介紹他到縣城里面的工廠車間工作,或許他本可以在哪里可以找到一個用武之地。可是他待了一週以後便拒絕了,原因是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到自己的思考。講到這里的時候,我們發現,村里人其實也在為劉■■感到惋惜,或者擔心他的未來。畢竟他的父母已經上了年紀了。

這個曾經的天才少年,用盡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在研究《哥特巴赫猜想》以及一些其他的數學問題。他的研究到底能否有一個結局,這樣的日子究竟還要走多久。我們包括劉■■本人,都不知道。

劉■■就像是行走在沙漠里面的一個苦行僧。我們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到心中的彼岸。對於很多人來說覺得難以忍受的事情,他卻完全不覺得苦。也許這就是以為有著孜孜追求的人的樣子。這不僅讓人想到了當年的梵谷,1890年的梵谷,終於承受不住生活的痛苦與折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梵谷卻永遠想不到在他死的一百多年里,人們對梵谷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成為了繼莫奈之後最為偉大的印象派畫家。因為梵谷,色彩得以解放。開啟了藝術領域的一扇新的大門。

或許,多年以後劉■■的「成果」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只是看著眼前的他,社會是不是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懷,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一位有著如此追求的人本不該承擔這般的潦倒與貧窮。正是有了這些孜孜不倦之人,人類才能在漫長的歷史中得以進步。

如果他某天突然一鳴驚人,他的思想開創一個時代,那麼將迅速改寫一切。可惜目前他還未能達到。

看到他,我突然想起一句話如果精神力控制不了力量,就會成為力量的奴隸。如果夢想不能帶來世俗的成功,就會被世俗所厭惡。

也許,這或許是一個哲學問題。

於是我好奇問道「您這麼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劉■■則很淡然的回答「我需要有什麼目的嗎?」

三叔倒是沒跟我們一起跟劉■■聊天,而是去縣里買了一些吃的,隨後和劉母一起做起了飯菜。晚上我們留在這里跟劉■■和他的母親一起吃了飯,可以看出來劉母的眼里並沒有多少怨恨,更多的是一種擔心。

飯後,劉母很早就休息了,我、美子和三叔則跟劉■■一起坐在院子里,望著頭頂星空閒聊。

在城市真的很難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燦爛星空。

本來我們是想要給他一些物質上的援助的,但是都被他謝絕了。在聊天的最後,劉■■說了這麼一段話「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髒。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第二天我們臨走的時候,劉■■帶著一絲神秘但卻嚴肅的表情說道:「你們知道除了《哥特巴赫猜想》和《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之外,我還有個研究,我只跟少數人說過,但是至今還無人能理解……?」

我有些詫異和好奇的回道:「是關於什麼的?」

「你知道在數字3和4之間還存在一個整數嗎?」

我和美子都是一愣,覺得這個玩笑開得有些大的時候,我卻不經意的注意到,一向穩重的三叔,拿著保溫杯的手卻不經意的劇烈顫抖了一下,里面的水,都差一點要撒出來。

此時劉■■繼續追問到:「你們相信嗎?」

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直覺卻告訴我,我應該相信。於是肯定的點了點頭。

在我們坐上車要走的時候,他將一個封好的信封突然交給我到,如果你真的相信,也許有一天這個會對你有用。

在回去車上,我和美子好奇想要打開信封,卻發現在信封的背面寫著一行大字:切記,非生命最危險的關頭,不要打開!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