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咕嚕」教授教我學「康德」...

「咕嚕」教授教我學「康德」(03)

我們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首先必須討論的兩個主題是「先天綜合判斷」[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和「先驗美學」[transcendental aesthetic],即「直覺的先天形式」= 「時間」和「空間」[a priori forms of intuition = Space and Time]。

本章我們將討論「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這一主題。

想看前兩期的朋友點擊跳轉

第一期

第二期

導語

回顧上一章,康德的目的是對「理論理性」[theoretical reason]的純粹先天運用的批判。簡單來說,康德的目的是限制或約束理性的使用,反對那些獨立於對世界的任何感覺經驗而聲稱自己知道關於自然世界的任何知識的聲音。因此,一方面,康德對笛卡爾感到不滿,因為笛卡爾聲稱僅僅通過他的數學理性[mathematical reason]他就可以知道物理世界的自然結構,而這是教條主義。但另一方面,康德對洛克樸素的經驗主義觀念感到失望。對洛克來說,感覺經驗[sense experience]是關於真實世界的真正知識的根源,但這種知識永遠不能保證自然法則的必然性[necessity],這一切的基礎是偶然性[contingency]。洛克在或是「宣稱自然法則與隨機的偶然性相聯系」,或是「宣稱自然法則永遠不能為我們所知」之間陷入困境。唯一合乎邏輯的結果是休謨的懷疑論[skepticism]。此外,盡管康德深受霍布斯「關於空間和時間只是表象[representation]」的觀點的影響,但康德不能接受霍布斯的結論,因為這是純粹的決定論[determinism],它違背了康德對道德和自由意志的必然性[necessity]的堅持。

康德認為是休謨向他揭示了整個問題。在《純批》的導言中,康德寫道:

「大衛·休謨在所有哲學家當中最接近這個問題,即證明因果關系的先天必然知識」。但他仍然沒有足夠確定地和普遍的設想這個問題,而是停留在結果與原因的聯系的綜合命題上。他認為自己已經指出,這樣的先天命題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根據他的推論,我們稱之為形上學的一切都將歸結為一種所謂的理性的洞察力的錯覺,而這種洞察力不過是從經驗中借來的,並從習慣[habit]中帶上了必然性[necessity]的表象……(146)」

一言以蔽之,康德想確立自然界中,因果律[the laws of Cause and Effect]的確定性[certainity],同時要避免任何教條主義或偶然的習慣性[contingent habituation]。他才用了一種獨特的、革命性的解決辦法,盡管這種辦法本身也非常危險。

我們在上一章看到,康德嘗試了他自己對形上學[metaphysics]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不是假設我們的心靈[mind]被動地符合外部真實的對象,恰恰相反,康德假設,我們的對象[object]需要被動地符合[conform to]我們心靈主動的理想結構。

他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他不是在否定我們每個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自然假設嗎?他難道不是在否認「真實性=對外部的物質對象的獨立性的本體論/認識論意義上的認定嗎?他難道不是在聲稱對象依賴於主體,而主體的感覺實際上構成了客體本身嗎?那之後呢?康德是否是一個觀念論/唯心主義者,對於外部的物質對象的本體論/認識論意義上的認定,認為物理的物質依賴於感知它的主體呢?他是否在重復前人[如,喬治-貝克萊,最臭名昭著的唯心主義者,認為存在就是感知本身]的主張?

這個答案很復雜,因為康德說一個先驗觀念論者[Transcendental Idealist],這是他在「第一批判」中創造出的全新的本體論/認識論立場。我們可以用圖表來理解這個術語。基本上,康德同意洛克的觀點,即關於世界的知識只能來自於感官經驗[sense experience]。他贊同對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批評,從一開始就把笛卡爾拋在一旁。然而,康德把他的關注點分為兩個領域,即關於經驗的[empirical]的領域,與關於先驗的[transcendental]領域。我們知道何為「經驗的」[empirical],然而,先驗性[transcendental]是一個全新的術語。我們關注「transcendental」這個詞的詞根,我們可以注意到,「transcend」這個詞,意味著去超越、超過,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康德在哲學上是「先驗的」[transcendental],因為他成功超越了理想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的關注領域。

對康德來說,問題不再是「我是應該用理性還是感覺經驗來認識對象」,也不再是「我如何相信我的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也不再是「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真實的,而非僅僅是我的夢」。我們可以用任何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對康德來說,新的問題是,不管你認為知識是什麼,最首要的是,任何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呢?或者說,用康德的術語:任何對象的可能性的條件是什麼[what ar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ny object whatsoever]?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哥白尼革命」,這意味著康德以先驗觀念論者[transcendental idealist]的立場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如果你問康德是如何看待實際的知識,即通常在日常意義上的那些日常生活知識的時候,康德將是完全的經驗實在論者[empirical realist],他會簡單地跟我們說:「睜開你的眼睛看下周圍」。我們可以用圖表來進行說明這件事:

「咕嚕」教授教我學「康德」(03)

笛卡爾是一個先驗的實在主義者[Transcendental Realist],因為他相信他可以直接獲得超越並獨立於所有經驗的心靈的實在。

貝克萊是一個經驗的唯心主義者[Empirical Idealist],這意味著他相信所有的知識都與經驗有關,但對他來說,是我們的經驗實際上創造了世界上的萬物。

康德認為這兩個人都是離譜的、荒謬的,他拒絕了這兩人的想法。康德同時有兩個身份:

作為一個先驗的觀念論/唯心主義者[Transcendental Idealist], 他相信超越經驗的知識是由我們的心靈構成的;

作為一個經驗的實在論者[Empirical Realist],像洛克一樣,他認為實際的經驗世界是獨立於我們的心靈而存在的。

關於各種判斷[Judgment]的譜系

我們還需要對各種類型的判斷之間的關系進行圖解。康德採用的是傳統的邏輯概念的判斷。

邏輯判斷是主語(A)與謂語(B)的任何關系,其中B被看作A的一個類別、屬性、特徵或定義,它的形式為「A是B」或「所有的A是B」,或「如果存在x是A,那麼它是B」,等等。我們說「B是A的謂語[predicate]」,是指「A是B」。

判斷在認識論意義上被使用,也就是說,我們使用判斷來分類和確定我們周圍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稱這類判斷為「客觀判斷[objective judgment]」:它們設法應用那些關於世界上存在的對象的概念,而不僅僅是單純的邏輯變量[logical variable]。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會說:

客觀判斷是任意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一些單獨[individual]存在的事物(X),在形式為「X是Y」的判斷中,被歸入一個概念(Y)之下,或者被一個概念(Y)所把握,或者通過概念(Y)可以被認識/理解。

我們關注的是客觀判斷,因為我們想認識這個世界。

現在,在涉及到它們的質量、起源和應用時,我們可以針對這些判斷給出一個譜系,對它們進行審議,將它們分為三組因素:

I.

先天的[a priori]:我們曾經講過這個概念,它指的是獨立於感覺經驗的東西。如果存在X是「先天的」意味著它根據自身定義必然為真[necessarily true]。例如,三角形有三條邊

後天的[a posteriori]:如果存在X是「後天的」,那麼X是在感覺經驗之後,並且是依賴於感覺經驗給出的。X可以是真或假,但只能在偶然的意義上為真[contingently true]。例如,「三角形有直角」。

II.

分析的[analytic]:

  • Y已經被包含在X的概念或定義中
  • Y幫助闡明了X的意思
  • Y並沒有給X增加新的內容,只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X的信息。
  • Y並沒有描述外部的世界,而僅僅是描述概念和我們自己的想法。
  • 當我們從分析的角度說,X=Y,這相當於我們在說,X=X本身。
  • 例如,任何物體都是有延展的。

    綜合的[synthetic]:

  • Y不是已經被包含在X的概念或定義中
  • Y增加了X的意義
  • 當我們知道X也是Y的時候,我們獲得了關於X的新的知識
  • Y直接描述了外部的世界,並將Y的概念附加到外部世界的X中
  • 根據定義,X≠Y,但我們能發現X是與Y結合的。例如,一個東西(X)是有毒的(Y)
  • III.

    純粹的[pure]:

  • 完全空的,對於所有經驗的內容的提純
  • 完全形式的[formal]
  • 例如,邏輯推理

    經驗的[empirical]

  • 包含了經驗性的內容
  • 關於物質[material]的
  • 例如,感知的材料,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聽得到的

    每一對術語都屬於一個認識論的判斷表里的一個因素。因此:

  • a. 「先天的」+「分析的」+ 「純粹的」判斷,等同於最嚴格的理性主義。
  • b. 「後天的」+ 「綜合的」+ 「經驗的」判斷,等同於最嚴格的經驗主義。
  • a. 顯然,先天純粹分析判斷是可能的。例如,如果我們說:物體(X)是有延展性的(Y),這個判斷是

    「咕嚕」教授教我學「康德」(03)

  • 先天的,因為它是通過X的定義就明確的。我們不需要看到或觸摸物體,也能知道它是有延展的。
  • 分析的,因為我沒有給「物體」這個詞增加任何新的含義/意思。我們只是重復了它的基本含義,在這里我們說X=Y(物體上有延展的),相當於在說X=X(物體是物體本身)。
  • 純粹的,因為即使它描述了一個具體的詞(延展性),這個判斷也等於是表達了「同一性」的邏輯原則,即「A=A」,這在所有可能的分析性先天判斷中都是普遍真的[universally true]。
  • b. 同樣明顯的是,後天經驗綜合判斷也是可能的。例如,一個物體(X)是有毒的(Y)。這個判斷是:

  • 後天的,因為我們無法知道X是否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害,除非我們對它做實驗進行測量。我們需要實際在感覺經驗中接觸到X後才能知道會發生什麼。我們不能提前確定結果,只能在事後才知道。
  • 綜合的,因為我們給「物體」這個詞添加了新的含義。根據「物體」本身的定義,它的概念中並不包括「有毒的」這個含義。相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這里被添加與合成到了這個物體(X)當中。X是存在於世界上的東西,而非僅僅通過邏輯推理就能知道的。
  • 經驗性的,因為我們能夠瞭解到物體的毒性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我們的感官去「感覺」它。就像洛克所說,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從感覺經驗開始。
  • 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我們現在有了所有我們需要的工具,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把整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想像一下,我們嘗試一些別的組合,會怎麼樣呢?

  • 先天的[a priori] 與 後天的[a posteriori]
  • 分析的[analytic] 與 綜合的[synthetic]
  • 純粹的[pure] 與 經驗的[empirical]
  • 那這樣呢?

  • 先天的[a priori] 與 經驗的[empirical]
  • 後天的[a posteriori] 與 純粹的[pure]
  • 我們能看出,這會導致同樣的問題。先天的經驗判斷一樣是毫無意義的,就像後天的純粹判斷根本無法起作用一樣。這基本上是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間永恆的、無法解決的緊張關系的表現,兩個領域永遠無法到達彼此。

    那這樣呢?

  • 先天的[a priori] 與 綜合的[synthetic]
  • 後天的[a posteriori] 與 分析的[analytic]
  •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後天分析判斷。它似乎是對X的概念沒有增加任何新內容的判斷,但是卻只有在通過感覺經驗驗證之後才能被認定為事實。這是有可能的:如幾何學當中,A2 + B2 > C2,只有在學習了證明與經歷了幾何學的演示之後,我們才能以分析地方式理解它。

    那麼先天綜合判斷呢?這當然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它們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康德指出,在物理學中與數學中,先天綜合判斷是這類學科工作的基礎。從本質上講,先天綜合判斷將是一個我們知道是真實的[true],獨立於任何感覺經驗的判斷,同時卻能將我們的知識擴展運用到世界中,並使得這些知識如幾何學證明般具有必然性!但康德想要超越這一切,他想要比物理學更進一步,

    它將使我們能夠擁有關於世界本身的非經驗性[non-empirical]的必然知識[knowledge of necessity]。這將是決定這個世界的任何知識何以可能的先驗性條件[transcendental condition]。它將允許我們這樣講:

    自然界中的一個經驗對象(X),必然獨立於任何經驗,符合人類知性[understanding]中的一個概念(Y)。

    康德假定純粹先天綜合判斷是可能的,因為他嘉定物理學和數學中是有效的[valid]。他的任務是為人類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找到同樣種類的判斷。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努力的結果將揭示出空間和時間是所有可能直覺的純粹先天綜合形式。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