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攻略 《全軍破敵三國》建國歷史資...

《全軍破敵三國》建國歷史資料科普 遊戲中有哪些古代國家?

全軍破敵:三國遊戲中有哪些古代國家?有玩家對遊戲中出現的歷史國家進行了匯總,對古代三國時期出現的小國家歷史感興趣的同學,一起來看下玩家「夜魚雪貓」總結的這篇全軍破敵:三國建國歷史資料科普吧。

《全軍破敵三國》建國歷史資料科普 遊戲中有哪些古代國家?

建國歷史資料科普

小提示:全面戰爭目前共三十七個建國,其中可搜到歷史為二十五個國。

1.黃祖(隋國)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2.隨國(湖北省隨州市)是周同姓諸侯國,後為楚附庸國,亡於楚國。

歷史傳說

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週末,並於楚,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秋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杜伯的玄孫士會在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隨會。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3.(劉繇)越國

越國(又稱作「於越」),是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踐臥薪嘗膽即是第39代越王。史書稱越國為夏朝少康庶子於越的後裔,國君為姒姓。

4.陶應(魯國)

魯國,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姬姓,侯爵。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其弟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魯公之「公」並非爵位,而是諸侯在封國內的通稱。魯公即魯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來輔佐武王,武王死後輔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為魯公,而淮夷、徐戎作亂,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魯。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經三十六位國君。國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 前256年,楚國發兵攻打魯國,魯軍弱小,不敵,被楚軍打得人仰馬翻,不久後楚軍大破魯國首都的守軍,攻入城池,將魯頃公廢掉,魯國至此亡國。

5.劉岱(唐國)

唐國是中國歷史上三代到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侯爵爵位,國君為祁姓。堯號稱陶唐氏,後代的封國在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周朝時周成王滅古唐國後,分封其弟叔虞的封國在古唐國的故土,為唐國,即後來的晉國;堯的後裔改封為現今湖北隨州市、棗陽市一帶。前506年,與吳國、蔡國一起參加柏舉之戰擊敗楚國,次年被復仇的楚國所滅。

《全軍破敵三國》建國歷史資料科普 遊戲中有哪些古代國家?

6.孔伷(陳國)

陳國(公元前1046年[1]—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資料作敶。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國君媯姓,是虞舜後裔。

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大姬)嫁給了從商投降後擔任周文王陶正一職的遏父之子媯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

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媯滿史稱胡公滿、媯陳公或陳胡公,成為胡氏與陳氏的得姓始祖。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從公元前1046年媯滿受封起[1],至公元前478年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為止,陳國共歷25世,起延續568年,中間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

陳亡後,陳國公子陳完(陳厲公媯躍之子)為齊國大夫,其後裔於公元前386年代齊國呂姓為齊公,史稱田氏代齊。

7.劉虞(代國)

代國,據傳曾受過商湯的封姓。當賢能的文、武王締造起強盛的周朝時,代,這個塞外的小國也隨之繁榮昌盛起來。

代人畜牧業發達。特產駿馬和獵犬馳名天下,白狐皮裘價值連城。隨後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善種菽等作物。代人保存了不少原始社會的平等習俗,文化也比較發達。當時,諸侯雜處內地,遷徙為常,幾度分分合合,唯「代國」保其國號不變。

古代國先於戰國「七雄」稱王,其活動地域,西北至河套的五原,南至晉中的定襄。後來,因受中原各國的發展和擴張的影響,古代國逐漸退縮到桑乾河上游。公元前475年,代國亡。

8.劉璋(浚國)簡體字浚國沒搜到 繁體字荀國搜到了

荀國,也叫郇國,周代位於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一個諸侯國。春秋初期晉國分裂,荀國曾經參與討伐曲沃 [1] ,當時的曲沃伯正是後來的晉武公。後為晉武公所滅 [2] 。晉武公將其地賜封給大夫原黯,是為荀叔,又稱荀黯。

9.韓遂(翟國)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上古時候,北方有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後裔建立[1]的,後為周朝的諸侯國。傳到春秋時期,翟國滅於晉國。

秦末時的翟國編輯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秦嶺以南的漢中,為遏制劉邦勢力,將原秦朝三位降將封為王,統治關中地區,其中封章邯為雍王,封司馬欣為塞王,封董翳為翟王,其中董翳的翟國位於原秦朝的上郡(今陝西北部),都城為高奴(今陝西延安)。而後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平定關中,翟國滅亡。董翳投奔項羽,在後來的成皋之戰中兵敗自刎。

10.王朗(郯國)郯國是春秋時期一個小國,在今山東郯城一帶。由於歷史資料匱乏,無法考證它具體的邊界線,但從周邊國家的范圍和現在每個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資料來分析,大體的輪廓還是能夠找出來的。疆域包括在沂河東岸從李莊到歸昌楊集,東麵包括臨沭曹莊大興,以及贛榆部分、東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區。但是,一種說法認為,郯國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北抵琅琊,南至長江,東臨黃海,西接徐州,但是後來淪落了。春秋時期,郯國的周邊國家是鄟國和祝其國。

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文武丁封其子於炎地(今山東 郯城)建立侯國,稱 炎國。周滅商後,周武王將其封給帝乙長子微子啟,歸附於宋國所轄制,並允許享爵位,子爵。 微子啟派其裔孫子鷙管理炎地,成為宋國的附屬國,後為楚所滅。

《漢書·地理志》載:「周 爵五等,而士三等: 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五十為附庸。蓋千八百國。」這只能說明一個大致的概況,並沒有詳盡的考察說明。

因此關於 郯國的 歷史存在疑問之處, 諸侯國的疆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各國攻伐征戰,和王朝在封土上的賞罰,諸侯國的疆域是隨時消長的。再者, 諸侯國的封土,在 夏商時期,疆域是不明確的,只是管轄了大概的面積和大體的戶數,上門催收賦稅而已,沒有過多的 行政管理手段。周以後, 行政管理手段相對加強,但也是若有若無,這時疆域的概念已經存在,各國在重要的通道路口已經設置了關隘,派兵把守。

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14年) 越國滅亡郯國。

11.士燮 (巴國)形成:商周之際

據《辭源》:「巴國,古國名,位於今重慶市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稱為「巴方」,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

西周(公元前11紀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

發展: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國竭力擴張其勢力范圍,東渡漢水,與鄧國相爭,又同楚國締結軍事聯盟,掃盪江漢小國,北進中原。

鼎盛:春秋戰國

在此期間,巴國青銅文化發展到高峰。青銅器種類多,數量大,分佈廣,製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徵鮮明突出。巴國文字和符號廣泛流行,都城已發展成為地域性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多種產業的生長點,具有組織地區商業貿易的經濟功能。

滅亡: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巴國為秦國將領司馬錯所滅,巴王被虜。秦國在江州(今重慶)築城,設置巴郡,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歷史。

12.曹操(魏國)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魏國(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13.劉備(蜀漢)

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封建制國家。 [1] 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瞭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後人稱作古蜀國。後人將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稱為蜀山氏。

蜀漢(221年5月15日 [1]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14.孫堅(吳國)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 [ ,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並吳國。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1] ),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

15.袁紹 (宋國)

宋國(約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宋氏。共傳三十四君,歷七百五十三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039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 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 春秋時期,齊國內亂時,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受創。宋景公時期滅曹國,國力漸盛。戰國時期,宋康王「行王政」,實行改革,宋國強盛起來。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宋國,瓜分宋國領土。宋國從第一位國君微子啟至最後一位國君宋康王,歷經35君,時跨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長達754年。它的版圖最大時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端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16.袁術 (仲國) 搜仲國搜不到 搜人搜到了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

袁術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余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 ,但未受人承認。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激起民怨,後又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後於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17.孔融(齊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齊國建立,齊國位於今山東省。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滅亡。

18.劉表 (楚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19.董卓 (周國)

西周國(前440年—前256年)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國。因公子根的叛亂,趙成侯遂「與韓分周為兩」,周於是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至周赧王時(前315年),東、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攻西周國,西周君降,國滅。

東周國(前367年—前249年)

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於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後,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椐《史記·周本紀》、《韓非子·內儲說下篇》等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於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史記·秦本紀》載,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東周國滅亡。

20.公孫瓚 (燕國)

燕國,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華北的一個諸侯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姬姓,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於公元前7世紀滅掉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房山區)。但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齊國、晉國等中原大國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燕國燕山以南以農業為主,以北以牧業為主,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和下都武陽城。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21.笮融(巢國)

有巢氏部落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稱第一的氏族部落,這個部落早期一直生息於巢湖流域及周邊地區,今巢湖市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活動的中心地有巢氏部落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稱第一的氏族部落,這個部落早期一直生息於巢湖流域及周邊地區,今巢湖市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活動的中心地帶。

①堯、舜、禹時期——今巢湖市域為巢國(古國、方國)

有巢氏氏族先民們茹毛飲血,最早開發巢湖流域的漁、牧、農、商諸業,獲得了迅速繁衍與興旺壯大的先機,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國——有巢國,簡稱「巢」國。隨著氏族興旺壯大而向四周擴展,主流趨勢是沿長江北岸土肥水豐的平陸地帶東西雙向蔓延,並往大別山麓發展。其疆域廣袤,大約包括今巢湖市(1區4縣)、合肥市(城區和3縣)、六安市(市城區和六安、壽縣、舒城、霍山等縣)和安慶市(桐城、樅陽等縣)、滁州市(市城區、全椒、來安等縣)南京市江北地區在內的方圓幾千里的原野、水澤、山林。

②夏、商時期——今巢湖市域為南巢(國)

夏王朝時期,地宜物豐的南巢,吸引著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後裔偃姓部落)從東方、北方不斷徙入,作為土著氏族有巢氏熱情友誼地歡迎外族並讓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今六安市六安縣、舒城縣一帶)許以定居,便漸漸形成了以巢國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間廣袤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墾植,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稱其為「南巢氏」,簡稱「南巢」。

成湯戰敗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納夏桀為條件,與成湯成協議,南巢與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處,幾百年間無戰事。

③西周、春秋時期——今巢湖市域屬於巢國

周代商而立,則多次遣師征討並戰勝了巢國,視巢國地大勢強不便控制,遂將其地析分為巢、廬(廬,房屋,與巢同義)二國,因賜爵位不同,而分別被稱為「巢伯國」、「廬子國」,廬國新都於今合肥城城區,巢國仍都於今巢城城區。

史入春秋,巢國疆域先後遭遇「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在今舒城、廬江一帶)、橐皋(今巢湖市居巢區柘皋鎮及肥東縣東部一帶)等眾小國的侵略和蠶食。楚、吳相繼強盛,使得位處「吳頭楚尾」的巢國,長期成為楚、吳二強國掠奪對象和交兵戰場,時為楚屬,時為吳屬。歷來注重經濟建設,睦鄰友朋而忽略軍事的巢國,便在這種軍國主義橫行、列強稱霸的惡劣環境中漸次衰微,直到被吳(前518年)滅亡。

《全軍破敵三國》建國歷史資料科普 遊戲中有哪些古代國家?

22.司馬懿(晉國)

晉國,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約為今山西省南部。

唐叔虞之子晉侯燮父徙居晉水,至晉孝侯時,國都名翼(今山西翼城縣),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別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公元前403年,晉國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分裂晉國。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於是韓國、趙國、魏國三國分晉,晉國滅亡。晉國後人為紀念故國,便以國號為姓。現分佈於山西、山東、四川等地。

晉朝(266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國,下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馬晉。晉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6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合稱「兩晉」,共154年。

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過渡。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23.張揚(中山國)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來,晉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24.張超(鍾吾國)

鍾吾國,是東周時期建立的諸侯國,爵位為春秋時期王侯五等級中的子爵。所以又稱鍾吾子國。范圍大致包括今江蘇省新沂市全域、宿遷市宿城區宿豫區兩地。國都是司吾城,位置在今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鎮新宅村

公元前512年冬,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興師伐罪。鍾吾國國小民貧,不堪一擊,司吾城破,鍾吾國旋即滅亡,轄地被並入吳國。

25.公孫度 (孤竹國)

孤竹國誕生於夏,是冀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國–孤竹國[1] 。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為孤竹君。孤竹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國的建立,標志著冀東文化已高度發達。孤竹先民是禮儀、文明之邦,距今約3600餘年。

早期

約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部族南下中原時,墨氏一支留在故土作為其後盾,源源不斷將戰略所需物資運抵中原,為商祖最終問鼎中原,「殷革夏命」起到重要的戰略支撐和經濟支持。考古發現,孤竹先民可能就是「紅山」族人南下的貴族群體

中期

商代中葉,孤竹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北方和東北地區的物資轉運貿易,多在其間進行。這個時期的孤竹國,無論文化經濟都較發達,聲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記載孤竹之事。

晚期

商末,孤竹國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國,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屬地和方國。箕子東遷時,大部孤竹先民同往朝鮮。故,此時的「孤竹國」已名存實亡。孤竹國疆域,逐漸被新封賞方國壓縮於燕南地區。隨後,又析孤竹為令支,孤竹國屬地再次縮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至此,「孤竹國」鮮見史書記載。

再往後的12個國都搜不到

1.一個幫派國 鄧姜(大義幫)

2.一個單字國韓馥(涅國)【ps;只會搜到拂涅國故城】

3.三個個雙字國張魯(漢寧國)【ps;搜人搜到這麼一段話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魯為漢寧太守,繼父祖之後傳播五鬥米教。劉璋殺張魯之母,二人因此結仇,多次交戰。 劉備攻益州時,劉璋向張魯求援。 張魯派馬超前往,但馬超投降劉備。 張魯後見曹操自封魏王,想要自立為漢寧王,為謀士閻圃勸免。後曹操討漢中,張魯敗,眾人勸其燒糧倉,張魯認為這是國家之物,未聽從,為曹操所稱贊。不久投降曹操,任鎮南將軍。 }】

4.張燕(黑山國)【ps;能搜到個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5.賈龍(犍為國)【ps;搜到的是犍為屬國 原屬犍為郡南部都尉,東漢永初元年(107年)以為犍為屬國都尉,別領二城:朱提、漢陽。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定蜀,改犍為屬國置,治朱提縣(今雲南昭通市)。屬益州。轄境相當今雲南省會澤縣、宣威市以北(鹽津縣除外)和貴州省水城、威寧、赫章等縣地。東晉改屬寧州,以後轄境縮小。南朝齊改名南朱提郡。】

6.兩個州國 馬騰(涼州國)【ps;能搜到涼國】高幹(並州國)

7.兩個姓氏國王匡(王氏國)蔡瑁(蔡氏國)【PS;倒是能搜到蔡國】

8.黃天三國 何儀 龔都 黃邵【搜到的只會是人物歷史】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