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聚焦》:敘事 · 情緒 ...

《聚焦》:敘事 · 情緒 · 良知

寫在前面

若說起我的電影收藏文件夾里比較陳年的影片,《聚焦》大概能算得上一個。在一個被《魔戒》六部曲、《碟中諜》系列、超英系列等傳統大片占據了大部分儲存空間的文件夾中,《聚焦》顯得稍有些格格不入。

它不是那種會被第一時間想起的電影,沒有特別值得被說道的亮點,或者可以作為開啟話題的契子被搬出來,甚至於在需要用一部電影來「彰顯品味」的場合里起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這種事也與它毫不沾邊。

它就像是明明受邀參加珍藏電影俱樂部舉辦的沙龍,卻整晚舉著一杯兩指寬的加冰單麥芽威士忌,安靜地落坐在角落那張舒適的柔皮沙發里,一邊看著其他電影們聊得火熱,一邊沉默自酌,冷眼旁觀。不,它更可能根本不在乎手里拿的是不是威士忌,或者是否受到邀請。它只是出現了、在這里,僅此而已。

這一景象被我看在眼里,並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感。

我不清楚為何會把這部電影放在收藏夾中。2015年是美好的一年,那一年里有著《瘋狂麥克斯》、《頭腦特工隊》、《kingsman》、《卡羅爾》、《碟中諜5》、《侏羅紀世界》、《火星救援》、《刺客聶隱娘》、《師父》、《山河故人》,眾多各色的電影輪番登上舞台一展風采,但我只想在那個同樣安靜的角落里坐下,拿一杯隨便什麼清爽的飲料,然後和它聊聊,聊聊為什麼單單要給它在收藏夾里留一個位置。

而以下這些,就是我和這部電影所聊的一切。

敘事

如果說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聚集》這部電影——不,一個詞可能還是有些繁瑣,一個字,用一個字形容,我的選擇是:淡。

這是一部很淡的電影。

鏡頭很淡,色調很淡,配樂很淡,敘事也很淡,就好似是從一個相當的距離上去觀察一個透明玻璃杯中的清水,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那都是一杯清水,沒有特殊的色彩,也就不會蘊含特殊的味道。

但是影片所講的故事卻是一個骯髒尖銳的丑聞,是一個曾在西方引起廣泛轟動的新聞爆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是影片一開始被打在黑幕上文字,預示著一個沉重的話題即將被重新展現。

《聚焦》:敘事 · 情緒 · 良知

一個很容易觸發情緒的主題事件,一個平淡如水的敘事劇本,這兩者之間到底達成了一種怎樣的默契,才得以在最終呈現出《聚焦》這部影片的獨特敘事色彩呢?

作為一個觀眾而言,這便是這部影片始終吸引我的第一個特點。

將《聚集》的敘事分層剝離拆解來看,傳遞內容無疑是最為表面的一層,場景、對白、配樂,都可以是作為內容表達的一部分,按不同的比例構建成整部影片的每一幀畫面。而在這之下的敘事里層,則是在無時無刻的傳遞情緒。

淡化情緒,是《聚焦》從一開始就一以貫之的立場,面對如此具有話題性和衝突的主題內容,影片的敘事反而站在了情緒的對立面,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敘事內容。作為一部具有傳記性質的影片,這樣處理無疑是合理的,因為身為歷史的復述者本就應該沒有立場。

但一部影片中最為核心的是其中的人物,有人物就會有立場,有立場就會帶來衝突,衝突引發情緒的變化。《聚焦》因此將人物的重心傾斜向他們的工作而不是他們自身。

走訪、查資料、開會,影片中大量的日常工作內容構成了敘事的主要框架,「聚焦」專欄的成員們各自推進自身的工作,而鏡頭就像是一個第三方旁觀者一樣冷靜沉默的注視著一切的發生,不給予任何評價。

影片中鏡頭處理也對這種敘事方案做出了回應:大量的遠景、中遠景鏡頭選取,固定機位下跟隨人物移動而進行的鏡頭推移,將鏡頭自身的「動感」盡可能的將到最低,因為鏡頭的「動」意味著緊張、快節奏,意味著對於激烈情緒的暗示。《聚焦》選擇了更為冷淡的鏡頭態度,將敘事牢牢限制在一個波瀾不驚的水平線上,這份平淡反而因此沉澱出一種沉穩和內斂。

影片中的事件原型發生在2001~2002年,那個年代的紙媒還沒有像如今這樣勢衰,網絡自媒體和短視頻尚未開始沖擊日常生活,那是一個新聞媒體的從業者依舊願意腳踏實地去盡職調查、組稿的久遠的純真年代,莫如說,沉穩和內斂其實恰恰是那個年代里傳統紙媒行業的一種常見色彩。

《聚焦》的敘事風格,既是在其本土環境下對於主題激烈矛盾的消解,也是對於久遠年代紙媒業高光時刻的某種追憶和復寫。

情緒

對於一部電影來講,配樂的好壞既能成事也能敗事。對於《聚焦》這部將情緒嚴格控制的電影來說,更需要在配樂上形成點題的副調。

整部影片中的配樂以舒緩的鋼琴為主,簡單的旋律,沒有復雜的編曲,只需要幾組音節就足夠將影片的情緒留存在難以激發出強烈情緒的緯度上。

鋼琴的音色輕柔中帶有一點點冷漠,細聽之下像是在畫面之外下起一陣獨屬於深秋和寒冬的細雨,沒有春日里的溫潤,也沒有夏日里的急躁,每一個音符滲透在畫面中,將這個發生在秋冬時節的故事渲染的更加蕭瑟。

影片中的人物在秋日陰冷的光影中走訪受害者和律師,在光線低沉的夾層倉庫里查找資料,在素色的辦公桌前整理線索,一切忙碌的盡然有序,全然沒有故事背後的真實事件那般包含沖擊力。

縱觀整部影片,在色調的處理上同樣蕭瑟,秋日的昏黃清冷成為影片的主色調,無論室內室外,這種低飽和度的顏色組合同配樂一起拴住了影片的情緒起伏,抑制住觀影者的心緒波動。

而影片中的季節變遷,也稱為了影片故事進程的輔助線索。在開篇時,時值初秋,肅殺陰冷的寒潮尚未到來,場景色調中還是不時窺見一絲尚未消褪的暖色;隨著調查深入,時間轉向深秋,天色鐵灰,冷雨落下,更多的情節被安排在夜里進行;當調查進度被911事件延誤,當調查開始碰撞到明顯的阻力時,故事已經步入寒冬,「聚焦」專欄的主編只能在聖誕大雪之夜找自己的昔日同學攤牌「談判」,昏色燈光和深沉夜色在此刻共同塗抹著這種為了追尋真相的無奈。

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幕,當專欄報導終於隨報刊發,「聚焦」專欄的成員們開始在辦公室里接聽眾多受害者打來的電話時,一抹象徵著曙光的明亮打光終於照應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預示著艱苦付出迎來的第一縷回報。

我所鍾愛的一位作家曾經寫過:事物必須兼具進口和出口,此外別無選擇。《聚焦》為情緒也留下了唯一一個出口。當「聚焦」專欄掌握了一個關鍵證據鏈時,就繼續調查還是先行報導發生了爭執,飾演記者麥克·雷澤恩德斯的馬克·魯法洛貢獻了片中唯一一次情緒爆發,這是一次極度克制的情緒爆發,鏡頭以近景形式將「聚焦」專欄每個成員的表情放大到整個畫面的程度。馬克輸出了一長串台詞,之後摔門而去,給這唯一的情緒出口做了收尾。

之後一切照舊,緩慢的敘事,人們之間平淡的交談、試探,繼續對事實堅持各自的態度。

直到某些人做出選擇與改變。

良知

其實,真正驅使我寫這部電影的,是由敘事、鏡頭、配樂、色調和其他一切堆砌起來的最為頂端的主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東西從現實世界中被選擇性的消失了,有些本來不言而喻的東西變得需要被不斷提及、強調、強化,才能被重新認識。

無論《聚焦》的敘事如何淡化或者企圖避開那些敏感的內容,有一個事實是影片始終在提點的——人要有良知。

驅動「聚焦」專欄去調查整個事件的初衷,以及新任總編輯將前置事件在會議上單獨拎出來推進時的動機,都可以歸結為職業敏感和職業操守,但是在這之上的,在高於職業所賦予的工作內容之上的,是一個可以共同認可的簡單道理:良知是定義了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元素之一。

這一點無關道德,而是將人和動物區分開來的一條基準線。

《聚焦》並不是為了批判而誕生的電影,而是僅僅展示這樣一個淺顯道理,一個似乎被劇中相當一部分人遺忘的道理。而誰又能說在熒幕之外,這個道理沒有被遺忘呢?

作為結尾,我想展現一段影片中的台詞。沒有什麼會比這段台詞更適合做結尾了。

結尾

對於我個人而言,每當我覺得心情浮躁的時候,都想把《聚焦》拿出來看一遍。不知為何,每一次看完後我都能獲得一段長時間的平和情緒期,相當神奇。

如果說《聚焦》是不是好電影,我會選擇「是」。一個陳年的電影依舊能持續發揮感染力,並且沒有因為觀看的次數增加而逐漸形成脫敏,對我而言事是件求之不得的事。

這大概就是我喜歡上電影的初衷。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