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撬開兩個《三體》的第四面牆...

撬開兩個《三體》的第四面牆

有故事劇透。

網飛(Netflix)版《三體》(3 Body Problem)已經全集上線。我也在第一時間將這部劇集看完。與大多數人的觀點不太一樣,我雖然覺得網飛交出的「三體答卷」依然保留有濃重的(被摧毀過的)好萊塢工業流水線製作的香精味,但我認為它並非完全的「工業垃圾」,至少讓我與騰訊版的《三體》相比較的話,我可能很難說得出我更喜歡誰的版本。

在說之前我想先說明,我確實讀過原著《三體》小說,也就是「地球往事」中的第一部,但閱讀已經是十年前還在大學時期的事情了,「地球往事」系列的第二、第三部也拖拖拉拉到現在沒有讀完;騰訊版的《三體》也是在去年剛推出的時候就已經看過,我在當時與同期推出的《流浪地球2》一起談了談。我當時已經覺得,騰訊版《三體》確實是在當下中國影視劇工業中的頂尖水準,但當時我對它有一種如鯁在喉但卻說不出的遺憾。之後在某期播客(好像是《沒理想編輯部》?印象不太深刻了)中,主播的一句話很精準地點出了我對騰訊版《三體》的那種遺憾的來源:「如果電視劇的劇情完全照搬原著的話,那我為什麼不直接去看書?」

有人說,劉慈欣的《三體》小說是極難改編成電影或影視劇集的。如果你曾拜讀過《三體》,應該不會對這個觀點持任何異議:小說所涉及的時間、空間尺度極大,理論深度極深,已經足夠編劇和導演喝上幾壺。而騰訊的《三體》走了一條最為簡單的捷徑:直接在劇本上復刻,成為原著小說的「復讀機」,除了針對某些角色進行一些改動之外,更多的工作是單純地將小說中的場景以視覺方式進行呈現。

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除了在改編難度上降低以外,在外界也能收獲「尊重原著」的好評。但這也很容易讓編劇「偷懶」,或者因為盡可能避免落下「魔改」的口實,而放棄在電視劇中挖掘原作本身的人文與思想內涵。以及,騰訊版的《三體》的故事更多侷促在了中國內,這一點也與原著一致。考慮到原著小說出版於 2008 年,從時代、作者和書本媒介的限制而言,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影視劇集中,怎麼看怎麼都會顯得有一點「小家子氣」。

相比之下,我覺得網飛版本的《三體》則在另一個維度,展示了故事的另一種可能性。首先, 在美術設計方面,網飛的《三體》在場景設計、字體選用等與美學相關的元素中,看得出是經過一番推敲。

簡單舉個兩例子。其一劇中所使用的字體是 Sackers Gothic,這是由蒙納(Monotype)設計的一款字體,帶有濃郁的幾何風格,與科幻場景放在一起會有一種秩序感和人文張力。小島秀夫的《死亡擱淺》中,標題 Logo 也使用這款字體。

正好我也有這款字體的正版授權,我就隨性用騰訊版《三體》的劇照簡單 P 了一下,希望你可以感受到我在說什麼。

撬開兩個《三體》的第四面牆

此外,Netflix 版本的 ETO 標志設計,也比騰訊直接「借用」的、三體粉絲的設計要干練、人文得多。 Netflix 版三體中的 ETO 組織的 Logo 由三個大小不一的圓組成,尺寸相鄰的兩個圓相互間有一個交點,兩個交點形成的直線則與水平線平行,讓人聯想到「可控的三顆太陽」——在 Netflix 的《三體》劇集中,玩家通關一級後,天上的三顆太陽也會排列為與這個 Logo 相同的圖案。

撬開兩個《三體》的第四面牆

包括字體選擇和 ETO 組織 Logo 的設計,都具有強烈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與三體人期望獲得永恆的「恆紀元」之願呼應,同時與地球上的人類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比。更進一步地,這些設計也為整個劇集奠定了美學基礎。我在看 Netflix 的《三體》的時候,很多次會聯想到那首經典的 勿沉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另外,雖然 Netflix 請的編劇們不得不將 1.5 本書的故事壓縮到八集(導致編劇們恨不得將整個故事加速到光速的 1%),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 Netflix 的編劇試圖在人文和思想深度上,挖掘一些更引人深思的東西。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橋段在第六集。程錦請求奧吉將她研究室中的高強度納米技術用於與三體人的初步對抗。此時兩人的對白如下:

程錦: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都在努力拿到最意想不到的資源!
奧吉:上次我們給最頂級的物理學家意想不到的資源時,就有了廣島原子彈。

短短的兩句拌嘴,不僅清晰明了地點出了奧吉為何不願意將納米技術交給程錦,也將「奧本海默難題」——即是否應該像「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一樣,為戰爭或者保衛而放棄其他一切東西——交給了觀眾。我覺得這兩句對白可能是 Netflix 版在劇情上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也是編劇們試圖在原著的基礎上挖掘人文深度所作出努力的痕跡。

再次強調,我並非認為 Netflix 版《三體》劇集就是這個故事的「完美答案」;相反,我認為它的遺憾之處要多於騰訊的答卷。諸如,Netflix 版劇集幾乎砍完了所有關於宇宙理論分析的部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光速的 1%」和「3000 枚原子彈」,作為一個硬科幻作品,這樣屬實不太應該。另外,有些人覺得 Netflix 版《三體》比較好的、關於葉文潔前半生的經歷,除了劇集最開始的場景比較有沖擊力外,剩下的無論是劇本還是表演,都充滿著「局外人」對於那個時期的偏見。另外,選角上一些角色選擇可能也沒有經過太多的磨合和考量,比如 Netflix 版三體中由 Benedict Wong 飾演的大史,在劇中就整體顯得頹氣許多,完全沒有於和偉老師飾演史隊時候的痞氣。反過來說,這些都是騰訊版《三體》做得十分優秀的地方。

有些時候,我更傾向於覺得,兩個版本其實各有千秋、各有優勢。如果有一個《三體》劇集可以集兩家的優點於一身,我覺得可能就離我們期待已久的那個「三體劇集」不遠矣。我也希望國內的《三體》團隊可以再接再厲,帶來更精彩的視覺效果之餘,也能在劇集中令觀眾思考,而非單純流於「硬科幻」之表。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