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譯介丨《哥斯拉-1.0》的...

譯介丨《哥斯拉-1.0》的解析:守住人道主義底線,但政治觀比《新哥斯拉》淺薄

作者:小野寺系 職業影評人,主要在《電影旬報》等處發表文章,本文發表於realsound網站

作為「哥斯拉」系列電影的原班人馬,東寶公司在 “哥斯拉 “誕生 70 周年之際,推出了第 30 部真人電影《哥斯拉-1.0》。 該片由《三丁目的夕陽》系列和在日本大受歡迎的《永遠的0》(2013 年)的導演山崎貴執導。 眾所周知,山崎對哥斯拉情有獨鍾,如《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2》(2007 年),該片以 1959 年的日本為背景,哥斯拉在片中出現的場景超出了模仿的范疇。 這就是為什麼他對這部影片的熱情如此與眾不同。

那麼,山崎的《哥斯拉-1.0》表現如何呢? 考慮到第一部《哥斯拉》是一部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描述的綜合性娛樂電影,我們希望通過從不同角度對《哥斯拉-1.0》進行審視,來闡明它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以下內容包含《哥斯拉-1.0》的劇透。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戰後重建階段。 城市被空襲和原子彈轟炸摧毀,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和無條件投降之後,日本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處於「零」狀態。 破壞之王哥斯拉進一步侵占了這樣的日本,使其不僅歸零,而且還陷入了負面狀態,影片的名字正是基於這樣的設定。

影片在怪獸特效和災難片方面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 就像哥斯拉從漆黑的黑暗中突然出現,襲擊了南部島嶼上的一個前日本軍事基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本片並沒有將「哥斯拉」作為一種懷舊的奇觀來表現。 影片中,哥斯拉慌不擇路地游向海上逃亡的船隻,哥斯拉的巨大身影仿佛是從銀座被摧毀後逃亡的人的視角仰望,視角隨著鏡頭的巧妙移動而立體地描繪出哥斯拉的威脅,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的表現手法。 影片中出現了一系列前所未見的表現。

可以認為這是意識到近年來的《哥斯拉》系列而採取的措施。積極挑戰影像表現力極限的加雷斯 · 愛德華茲導演在執導《GODZILLA 哥斯拉》(2014年)時,通過將聚焦於哥斯拉身體的各部位,或是將其包裹在霧中等巧妙的演出,突出哥斯拉的巨大與詭異。公認為「怪獸至上主義」者的麥可·多哈蒂導演在執導《哥斯拉怪獸之王》時(2019年) ,把哥斯拉等怪獸的形象染上了宗教聖畫的風格,還有庵野秀明導演在《新哥斯拉》以動畫式的演出,把哥斯拉當成實力碾壓人類的異物來表現,各種各樣的作者都在《哥斯拉》系列電影中發揮了突出的個性。

面對這些極具個性的作品,山崎貴至少必須提供與之相媲美的作品…… 這種壓力可能促使他朝著以新穎的方式描繪哥斯拉的方向發展。 雖然山崎貴在《新哥斯拉》和其他系列中使用了伊福部昭(Akira Ifukube)的音樂,但他不試圖重現以往哥斯拉電影的記憶,這種積極的態度無疑是值得歡迎的。參與《新哥斯拉》視覺特效製作的白組工作室與山崎的電影有著密切的聯系。本片的特效鏡頭,如軍艦、戰鬥機等,可說是集山崎貴職業生涯之大成,通過與白組合作,其完成度比過往作品大有提升。在本片中,觀眾可以享受到遠遠勝過《新哥斯拉》的精密視覺表現。

另一方面,影片也有一些地方似乎過於在意《新哥斯拉》。 在本片的 “哥斯拉電影最大看點”–哥斯拉發射原子吐息的場景中,哥斯拉這次被雕刻得十分銳利的背鰭在彈出時發出了「嘩、嘩、嘩」的光亮。觀眾會想到, 這大概是一種將輻射產生的熱量釋放到體外的機制,但這種變形機器人般的效果可能會讓哥斯拉失去一些尊嚴。 這大概是因為,《新哥斯拉》對原子吐息的表現手法過於獨特,迫使創作者不得不另闢蹊徑。

不過,考慮到庵野秀明在《新哥斯拉》中的指導思想以及他在哥斯拉造型上尋求突破和出人意料的做法是以他自己的科幻動畫師生涯為基礎的,因此本片在這里發生轉變的原因就不那麼令人信服了,而把哥斯拉的外形設計撥回更正統的風格,也很難讓人覺得有什麼說得過去的理由。

《哥斯拉1.0》中的「哥斯拉」是什麼?

不過,就像輻射的熱量會從頭部燒到脖子,甚至燒出一個洞一樣,原子吐息也會破壞哥斯拉自己的身體。對於噴出火焰後的描述,可以說是非常精彩的,因為它展現了威力的可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種損害被描述為一場噩夢,讓日本人想起了原子彈爆炸。在第一部電影中,描寫了一位在戰爭中失去丈夫的女性說: 「咱們很快就要去爸爸那里了」,並准備與孩子一起死去,同樣,通過展示與戰爭記憶的聯系來讓觀眾感到不安,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事情。

另外,本片中也出現了第一部哥斯拉中勇敢地在當地實況報導的記者奮鬥的場面,從記者本人的視點捕捉到的災難演出也有強烈的臨場感。以普通市民的眼光來描寫哥斯拉的破壞之恐怖,在至今為止的系列作品中也曾有過這樣的表現,但本作是近年來最為聚焦於此,可以說表現出了其逼真性。而且,這種「哥斯拉」的恐怖表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動作,也可以說是與故事和主題相關的。

「哥斯拉」在每部作品中都作為「某種象徵」被表現出來。例如,在第一部電影中,美國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氫彈試驗,創造出了名為哥斯拉的怪物。在這次氫彈試驗中,日本的遠洋金槍魚漁船遭到破壞,船員遭到輻射而死亡的「第五福龍丸事件」,連同劇中出現的「原子彈爆炸金槍魚」一詞,再次讓正在實現戰後復興的日本社會想起了當年的恐怖。正因為如此,聚焦於此的第一部作品《哥斯拉》 ,作為國民級作品在當時也可以說是極具沖擊力的。也就是說,「哥斯拉」原本就是作為非常政治性、社會性的存在而誕生的。

那麼,本作品中的「哥斯拉」到底是什麼呢。可以說,它既象徵著日本人對戰爭的精神創傷,也是象徵著主人敷島浩一(神木隆之介飾)個人的罪惡感和恐懼的象徵。敷島是一個年輕的日本士兵,他本來要參加一次特攻行動,在這次行動中,他將搭上自己的生命,連同戰鬥機一起撞擊敵艦,但由於不想死,他謊稱飛機出了毛病,退出了行動。而且在島上的基地遭到哥斯拉的襲擊,因為恐懼而沒有進行機槍掃射,導致地勤人員死亡。

這一連串的事件,在他生還回到日本之後,將會不斷折磨他的精神。有個別人認為,第一部《哥斯拉》里的哥斯拉是戰後活著的人對戰時死去的人的內疚心結的象徵。而本片倒是把這種廣泛的內疚歸結為了更加個人化的問題。

通過與諸多新夥伴的相遇相知——在戰後混亂中結識的典子、她所收養的小女孩,還有一起從事掃雷工作的夥伴們,這種心靈的創傷,一點點地變成了讓人生存下去的力量。這種情節發展可說是山崎貴的特色。正如他在《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系列和《 哆啦A夢伴我同行》兩個漫改電影系列片中所做的那樣:把原作中富有人情味而催人淚下的部分加以放大、撐起電影。如此想來,我們也可以說,山崎貴在這部電影中也是如法炮製,把老版《哥斯拉》這套食材按照上述技法加以烹飪。

山崎導演的上述兩個系列電影雖然獲得了眾多觀眾的支持,但也有不少觀眾產生了排斥感。表情達意過於直白,明擺著一副狂打催淚彈「你給我哭!」的架勢,所以很多觀眾會在中間就冷卻下來。而且,鑒於本片也沿襲了催淚片路線,觀眾是否喜歡《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系列電影,應該影響到他們各自對本片的評價。

倒不如說筆者在意的是,在這種「煽情故事」中,將「特攻作戰」這一現實的悲劇放入其中的危險性。如果你觀看本片直到最後,你會發現它納入了對這種無視個人人權的戰術的批判。在戰爭中倖存的退伍軍人們聚集在一起,決心與哥斯拉戰鬥的人們在否定戰爭中的價值觀的同時,以不出現一個犧牲者為目標,制定了以生還為前提的作戰計劃。這樣的故事設定,被描繪成使民主化的日本重新復興的全新價值觀。

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合乎常理的思考方式。用國民的死亡去換取為了國民的勝利,這是極度自相矛盾的。如果觀眾流著眼淚消費這種情節,這種(販賣和消費死亡美學)的格局是極其殘忍怪誕的。如果敷島的結局是以死亡為代價帶來和平的話,那麼我不得不說,這樣的內容實在是太糟糕了。正因為如此,影片最後的大團圓結局可說是讓我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譯者註:山崎貴的《永遠的0》在日本遭到了大批影評人「用煽情取代思考」「用傳奇故事掩蓋日本的戰爭責任」「把悲劇當成商品消費」「販賣死亡美學」的差評。《被稱為海賊的男人》票房口碑雙失利,乾脆被嘲諷為「販賣愛國生意的色情片」。)

在政治觀上比《新哥斯拉》淺薄(但也有對《新哥斯拉》官本位精英思想的反擊)

但是,放棄特攻的人物內心的糾葛,原本就應該成為問題嗎?這是一個疑問。不管政治立場如何,強迫士兵自殺是重大的戰爭犯罪,應該首先追究下令者的責任。例如,即使是《神奇女俠》(2017年)這樣的娛樂電影,也有以史實為基礎的描寫:身為盟友的英國士兵們,在上層的意向下被拋棄。

但是在本作中,即使是特攻這種明顯的戰爭犯罪的例子,對於那些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戰爭責任的人們,也會被當作是「透明的」。這正是英語習語中的「房間里的大象」。沒有人談到問題的本質。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本作與同樣描寫特攻、以傳奇故事掩蓋日本的國家責任的《永遠的0》有著同樣的毛病。如上所述,哥斯拉的存在是作為政治和社會的象徵而誕生的。 本片《哥斯拉-1.0》以山崎本人的風格再現了第一部影片,並試圖將其與戰爭本身聯系起來,因此不可避免地會被人們從類似的政治角度來看待。(譯者註:山崎貴在接受美國媒體Deadline的「您通過這部影片想對當代日本說什麼?」采訪時這樣說:首先,我希望觀眾從中感受到日本政府歷來對國家危機事態缺乏作為的現實;其次,我希望大家明白,真正圓滿解決問題,需要靠廣大公民的積極行動;還有,精英小圈子近親繁殖和草菅人命這兩條老毛病曾給日本帶來的嚴重後果。在面對ScreenRant時這樣說:「作為一名電影編導,我認為日本政府並沒有做過什麼好事,所以我確實發現當時和現在有相似之處。於是,我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戰後動盪期,老百姓發現必須自己動手與哥斯拉戰鬥,我認為這會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比之下,《新哥斯拉》雖然被指出有著官僚精英本位思想的痼疾,但也是一部極為恰當的影片,影片中的政治家們未能吸取二戰的教訓,甚至在今天的日本,他們也未能改變戰爭時期的狀況,最終在試圖逃命時被哥斯拉摧毀。 影片的諷刺表達極為恰當。 從這一點來看,《哥斯拉-1.0》這部影片雖然對戰爭進行了反思,也揭示了戰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卻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

更進一步說,本片中表達的「特攻是瘋狂的、不是漂亮的傳奇故事」,這是山崎導演從自身的歷史認識和政治觀點由衷而發的話,那麼山崎貴,你作為一個電影導演,為什麼當初要去跑去做《永遠的0》這麼一個跟你的思想和立場截然相反的商業項目呢?即使它是暢銷原著改編?如果你對政治問題不是很感興趣,或者你的政治立場可以根據情況而改變,那麼這部電影關於戰爭的信息本身就會顯得很膚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作的積極主題,雖然大致上可以贊同,但也留下了不能完全接受的未說清地帶。

代替定罪而被描繪的是民間人士的努力。軍隊退伍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們、漁夫們、日本的普通市民們齊心協力,這可以說是對《新哥斯拉》的精英主義的反擊,也可以說是移植了《ALWAYS三丁目的夕陽》所表現的市井人情故事。在片中,我們能感到創作者希望把戰後復興和之後的經濟發展,與現在日本停滯的經濟狀況相對照,給日本國民加油鼓勁兒的好意。

話雖如此,如果說「用民間的力量努力」的信息會影響到現在在日本社會工作的民間人士的話,我個人認為是有難度的。疫情、日元貶值、物價上漲、稅金上漲等,可以說日本社會除了外部因素之外,還因國內政治的混亂而疲憊不堪。現在民間的人們,已經是過於努力而且疲於奔命了。特別是在本作品中活躍的從事海上漁業的人們,由於被政治狀況捉弄而陷入了困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新哥斯拉》「政治必須改變」的主題來看,本作品有所不如。

但是,關於本作品的視覺特效和動作演出,確實是把《新哥斯拉》甩得老遠,與好萊塢版的精彩表現相比,也應該可以平分秋色。雖然隨時都很難維持這個熱量,但是通過下功夫和鑽研,還能以「哥斯拉」為題材進行新的嘗試,表現出很大的希望。僅在這一點上,本作品的存在意義就已經充分發揮出來了。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