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NAGA 蛇的印度教闡釋

NAGA 蛇的印度教闡釋

一、印度神話中的Naga形象

(一)Naga詞義

Naga一詞來源於梵語,出現通常指「蛇」,但在佛教中也被翻譯為「龍」。古代印度留下了許多文化藝術宗教的瑰寶,如往世書、四吠陀、梵書、奧義書等,其中《薄伽梵往世書》享有極高的地位。

「往世書」是一種權威性的表達,時常被傳教士傳誦和引用。往世書中往往通過創世前、中、後所發生的神話與歷史相糅合的故事來展現印度教的世界觀。《往世書》的任務之一便是闡釋宇宙的起源,對此《薄伽梵往世書》則提出了一個第三維的本體性存在,即Ishvara,自在主。自在主是超越天神、阿修羅與本我的存在。

《薄伽梵往世書》的諸多故事中,攪拌乳海的傳說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自鴻蒙開天闢地以來,神族與阿修羅便一直爭鬥不休,至尊者毗濕奴為了天下的和平勸導諸神與阿修羅協力獲取乳海里具有神聖力量的甘露。當眾神魔到達乳海時,為了翻攪這乳海,便召喚來天蛇Vasuki,由阿修羅捉住其頭部,毗濕奴把持尾部,纏繞其在曼多羅山上發力攪動。後世手抄本和本土藝術繪圖中均描繪有這位Vasuki的形象——巨大且長的身軀,多頭(據說為千頭)、嘴中吐出灼傷阿修羅的毒氣和火焰。Vauki不只出現在這里,它還出現在了《薄伽梵歌》中,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為了勸解王子阿周那參與戰爭,便要向他展示自己的無上至尊性,於是他對阿周那說:「我是蛇中的婆蘇吉(Vasuki)」,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可以確定天蛇Vasuki是至尊者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具有極高的地位,二是婆蘇吉有著不同於普通蛇族的身份。婆蘇吉是蛇神Naga的領袖之一,頭上點綴有寶石。

(二)Naga在佛教中的翻譯變化

印度教與佛教的相互融合借鑒中也出現了細小的分歧,Naga在佛教中不再被稱作「蛇」,而是被指認翻譯為「龍」一族。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中提到:「有八龍王、難陀龍王(Ānanda)、跋難陀龍王(Upananda)、娑伽羅龍王(Sagara)、和修吉龍王(Vasuki)、德叉迦龍王(Takshaka)、阿那婆達多龍王(Anavatapta )、摩那斯龍王(Manasvin)、優缽羅龍王(Utpalaka)等。」

此外《華嚴經》中也提有十大龍王,然而這些龍王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由Naga演化而來。以難陀龍王為例,難陀在梵語中意為「歡喜」,而難陀龍王在印度教中則被稱為舍沙(Sesa),是第一條出生的蛇,為眾Naga之首,同時也是毗濕奴的坐騎。對於蛇到龍這一名稱的轉變,有論文指出:「如果在佛典中頻頻出現蛇,則很可能讓信眾將佛法與西域及西南少數民族的巫術聯系起來。」,出於傳教方便的考量,佛教巧妙運用了龍在極東地區作為「真龍天子」的正統性,大大減小了傳教的阻力,而中國本土道教中四大龍王也多少受到了此翻譯的影響,其法力無邊、能控水降雨的能力也源於舍沙。

二、Naga的宗教釋義

(一)無盡與輪回:千頭、流動的軀體

印度教對蛇的崇拜有著現實淵源,在宗教的持續發展中,蛇扮演了相對重要的角色。在印度教創世神話中有提到:在創世之初,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毗濕奴躺在大蛇Naga的身上,佛教經典《大正藏》中接下來的故事有所記載:

可以見得Naga作為毗濕奴的坐騎,是創世的重要見證。這里的Naga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是以千頭的形象出現。如此形象與印度教關於世界的理解是分不開的。Naga有上千的頭部,其實是虛指,給人視覺和想像中無盡的感覺,支配主宰著宇宙中一切星體,且不斷吟詠頌揚毗濕奴的歌聲。蛇柔軟、延展性強的軀體則對應著一望無際的海洋。世間第一條大蛇舍沙的名字在梵語中便指向「無邊際、無盡」,由此,天蛇Naga可以被理解為無邊的宇宙,一片鴻蒙。將代表宇宙的Naga馴作坐騎的毗濕奴大神則是至高的存在。

無盡意味著永恆,永恆是人類無法企及的神聖。作為無盡的Naga通常與水和大地相聯系。《薄伽梵往世書》中雅度大帝偶遇了一位年輕的雲游頭陀,便問他如何獲得最偉大的智慧,這位瘋頭陀回之以二十四位上師的啟示。其中第四位上師是水:「見到一位純粹的奉獻者讓人心生喜悅,他言辭迷人,跟他交往使人得到淨化」,第十位是大海:「夏季,很多江河乾枯,而大海依然無有改變」,第二十二位是蛇:「不應致力於獲取個人享樂,但與此同時,不必拒絕俗人拚命勞作所聚斂的一切」。

傳說當世界走到盡頭,將要面臨Kalpa(毀滅)時,舍沙會吐出破滅的火焰摧毀宇宙一切,而其自身則安然無恙,這是其永恆的標志和名稱的來源,正如旱季中的大海巋然不動。此外能夠控水的Naga也被相信有淨化的能力。上文中第二十二位上師的蛇與Naga有所區別,但也不無關聯據那瘋頭陀所言,蛇會將其他動物的巢穴據為己用,實際上對應了關於Naga居處的神話,傳說他們住在海底被稱作Naga-loka的王國,那里充滿了華麗的宮殿和昂貴的寶石,是財寶的保衛者,也寓意著誘惑與欲望。

不只是在印度教,佛教中Naga也與創始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佛本生譚》[1]中有一篇《蛇本生》講述梵授王統治波羅奈時期生於婆羅門家庭的菩薩的故事:菩薩與他的兒子在田里耕種,他的兒子在焚燒雜草廢物時,產生的煙霧傷害了蛇的眼睛,因而蛇憤怒地將菩薩的兒子咬死。面對此情此景,菩薩並沒有遷怒於蛇,亦無悲傷,而是說:

由此他認識到了世間萬物的暫時性與非永恆性,理解死亡對於肉體而言是必然要降臨的,只有不「受解體制約的東西」才不會死亡(消失),那便是靈魂。

(二)Naga的祭祀儀式

原始信仰中的崇拜往往伴隨著相關的祭祀儀式。印度教經典中的四大吠陀便是用來指導規范特定的祭祀儀式的。Naga崇拜也有著獨特的獻祭儀式。

在密宗中關於Naga的修行應當在特定的日子進行。吉祥的日子里Naga喜歡和人們接觸,所以藏歷中便規定了吉祥日(Positive)、不祥日(Negative)和折中日(Neutral),而祭祀的儀式則應在吉祥日和折中日進行。為了實現對Naga的供養則必須通過三昧耶戒(Samaya)的戒儀,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和Naga的接觸。儀式中的祭品通常是Serkyem和Sang[3],此外,還應該加入牛奶和甜的糕點作為貢品。糕點中時常會出現混合有一些藥物製成的朵瑪(Torma),這一食物也常被用作其他藏傳佛教的貢品,而在此儀式中,肉是不允許出現的。至於儀式所用香的種類,則必須與瑜伽續(Yoga-tantra)尤其是事續(Kriya-tantra)[4]的用香一致。

物質供養准備充分後,還需注意儀式所需的唱詞和結手印(Mudra[5])。在儀式中恰當的手印則是邀請Naga前來的必要准備,而伴隨著手印的唱詞應為:

前五個詞與Sadag有關,Sa-代表「大地」,-dag代表「主」,所有的Sadag都是與Naga緊密相連的,SAPARIVARA指那些由被Naga允許的准則所決定的實體,AKARSHAYAJA則代表「邀請」,最後的三個單詞則分別代表「金剛」、「普遍」、「空」,通過這三個詞可以使唱誦者看到不可見之物。而在唱誦時,需伴隨唱詞先後做出蓮花手印、三昧耶手印、有力邀請的手印,爾後打響指作最後的邀請。這些只是第一步的邀請,之後還需多次施手印、重復特定的唱詞,以完成整場儀式。

三、當代印度的Naga崇拜

(一)神廟和雕塑

對於Naga的信仰除了在流傳的宗教史書典籍中可以窺見,在物質世界的雕刻與繪畫作品中也能夠得以展現。

圖一是印度哈勒比德神廟中的一座Naga夫婦雕像,可以看到這對夫婦擁有人形的上身和蛇樣的下身,意味著Naga能夠在人與蛇之間自由變換形體。圖二則是在印度德里久爾蛇居(Sarpa Kavu)里的一座小造像,展現毗濕奴臥坐於Naga身上的姿態。

除了對於Naga的單獨造像,也有講述其傳說故事的雕塑,如圖三,這是位於柬埔寨吳哥窟中「翻攪乳海」一幕的雕刻,圖片中展示的便是充當繩索的Naga的頭部,雕塑中Naga的頭部數量並不固定,但總數多為奇數。圖四是一幅細密畫作品,傳說在Yamuna River邊有一個蛇怪卡利亞(Serpant Kaliya),它的毒液污染了水源,黑天克里希納則在與蛇怪搏鬥後跳到蛇怪的頭上舞蹈,蛇怪在克里希納的舞蹈中痛苦萬分,它的妻子紛紛為它求情,這副細密畫則描繪了求情的畫面。

印度教外,佛教也對Naga有所描繪。《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載:

圖五和圖六描繪的都是釋釋迦牟尼和蛇王的形象。

(二)蛇節(Naga panchami)

印度Naga文化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有大量的相關習俗與活動。「舞蛇」便是Naga信仰演變的產物。這些印度教的信徒認為蛇是大神濕婆的化身,同時蛇具有極強的生育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又被看作能夠使部族人丁興盛、生命不朽的「善」類,因而原始部族的人便用音樂使蛇舞動,這一行為正是為了體現蛇的「靈性」。

此外,由於Naga信仰在原始時期的普遍流行,如今印度本土也留有許多與蛇相關的寺廟、村落、節日,而節日中聲勢最為浩大的還要數蛇節(Naga Panchami)。蛇節是印度教徒的主要節日,根據印度教歷法,在印歷5月初五舉行。在這一天中,人們為了表達對蛇神或蛇的崇拜,會用牛奶來為蛇沐浴,經文中最初只規定了為蛇沐牛奶浴的行為,但隨著這種習俗逐漸發展,在印度的某些地區已經有了給蛇餵奶的傳統。然而牛奶餵蛇的行為反而會導致蛇因為消化不良或過敏而死亡。

蛇節也不單單只與「蛇」有關,而與某一星座現象息息相關。在今印度瓦拉納西,有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寺廟,名為Naga Kuan。在這座寺廟里有一個古老的儲水池,用來儲存儀式需要的水和牛奶。每每到蛇節這一天,那些有著被稱作Kala Sarpa Dosha的星座屬性人便來到這座寺廟進行祭祀儀式。在梵語中,Kala指時間,Sarpa指蛇,根據《吠陀》占星學,Kala Sarpa被認為是不詳的瑜伽,然而它一共有十二種,並非每一種都會帶來厄運。一個人出生表中的所有行星的位置將決定這種瑜伽的不幸與否,當這些行星的位置位於某一特定地點時,例如聚集在一個危險的行星附近,那麼Kala Sarpa將會變成一個Dosha,即災難和厄運。但是每一個遇到Kala Sarpa Dosha的人都可以通過在Naga Kuan廟中的儀式來去除厄運。

在蛇節當天,許多村莊和城鎮還會組織摔跤比賽。除了儀式和摔跤,在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里還盛行著蛇舟競賽這一慶祝活動。乘坐的船均被裝飾成蛇的樣子,比賽內容與中國賽龍舟相似,勝利者往往會博得村里或鎮上人的喝彩與祝福。

後記:本想就祭祀儀式展開講講,無奈不精通梵語。遂作罷sigh

注釋:

[1]本生,即釋迦牟尼成佛前輪回生命修行的事跡,是巴利文Jataka的意譯。

[2]由燃燒柏樹和其他芳香樹枝來淨化空氣。

[3]據《印度佛教思想史》第399-400頁,有「秘密大乘佛法……所以有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四部續——怛特羅的不同層次的成立。」

[4]梵語詞匯,詞源於「mud」,意為「取悅神靈」,該詞一般指印記、符號或者標識,在佛教中主要用來指佛和神靈所結的手印

參考文獻:

[1] [古印度]毗耶娑天人著,徐達斯編譯.《薄伽梵往世書》[M].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7年11月

[2] [古印度]毗耶娑著,黃寶生譯.《薄伽梵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3]張遠.梵劇《龍喜記》的宗教傾向——佛陀、濕婆和蛇崇拜的雜糅[J].外國文學研究,2015,37(03):143-151 2015.03.018.

[4]吳聖楊.東南亞那珈信仰的起源與嬗變——語言民族學視角的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8(03):110-116.

[5] 崔連仲著.《古印度吠陀時代和列國時代史料選輯》[M].商務印書館,1998年2月1日

[6] Tiziana Gottardi,Zinnia M.Steinhauer.The Practice for the Naga[M].Associazione Culturale Comunita Dzogchen Merigar,Arcidosso 58031(GR)Italy,1996

[7]nag-kuan-temple-is-famous-for-getting-rid-of-kaal-sarp-dosh].https://newsbucket.in/varanasis-nag-kuan-temple-is-famous-for-getting-rid-of-kaal-sarp-dosh,2021,8,21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