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染色、紡織技術小談,以格陵蘭島為例

本文是我看了《Woven into the Earth Textiles from Norse Greenland》和《Medieval Garments Reconstructed Norse Clothing Patterns》兩書前半部分後做的筆記的總結,因為本人對於紡織技術全無瞭解,所以肯定會出現不少錯漏,歡迎各位指正。

一、引言

在十世紀末,格陵蘭島開始吸引流亡的冰島人前來定居,正如約一個世紀前冰島吸引流亡的挪威人前來定居一樣,冰島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人口開始過剩,大量居民被迫尋找新的土地,最終在格陵蘭島上建立了東部定居點和西部定居點,後來又建立了中部定居點。諾斯人在此生活了將近500年的時光,一份13世紀的記錄告訴我們,格陵蘭擁有300座農場,2座修道院,16座教堂,其中包括一座主教座堂。但是到了15世紀結束時,格陵蘭島上的諾斯人卻全部消失,關於其原因,歷史學家有諸多推測,如小冰期,黑死病切斷貿易,原住民衝突等,不過其真實情況至今依舊成謎。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染色、紡織技術小談,以格陵蘭島為例

二、挖掘

在關於格陵蘭島的文獻記錄中,記錄其總共有超過400座農場,21座教堂,目前已經挖掘出20座農場和8座教堂,其中最古老的是11世紀的小教堂Tjodhilde’s Church,建造在一座農場里,以格陵蘭的發現者,這座農場的農場主紅發埃里克(Eric the Red)的妻子命名。一座大型的諾斯農場通常都會有一座教堂,同北大西洋其他地區的教堂相比,格陵蘭島上的教堂並不大,家具陳設也較為簡陋。

1、Herjolfsnæs (Ø111)

Herjolfsnæs位於格陵蘭最西南部,因紐特人稱其為「被大火摧毀之地」,早在12世紀的薩迦中就有提及在此地教堂舉行的葬禮,14世紀中期的挪威資料稱此地為著名商港,此地何時被廢棄並不清楚,碳測年可以追溯至15世紀中期。

①教堂墓地被發現

1830年,一名傳教士發現因紐特人用作門楣的一塊石頭是個墓碑,這是最早關於此地諾斯遺跡的報告,此後多年間,不斷有團隊來此挖掘搜尋文物,到1900年時,已經發現了不少骸骨與紡織品。

②1921年的挖掘

Poul Nørlund於1921年5月抵達Herjolfsnæs並開始了大規模挖掘,隨著格陵蘭島天氣轉暖,凍土開始融化,挖掘進度越來越快,大量的墓地被挖掘出來,直到8月27日因為寒潮再度來襲而停止挖掘。

③墳墓的位置

人們主要被埋葬在三個地區,教堂墓園的西側和北側,以及教堂廢墟東南部的一小塊地區,墓葬十分密集,層層疊加至三四層,Herjolfsnæs的教堂總共有86平米,是格陵蘭島被發現的教堂里第三大的,同其他諾斯教堂一樣與一座大型農場相連,因為海岸線的變化,所以我們不知道墓園究竟有多大,Nørlund的挖掘發現了110-120座墓葬,因為格陵蘭島高度缺乏木材,所以使用棺槨下葬的行為幾乎可以認定為是一種地位象徵,大多數棺木緊挨著教堂的南向牆壁,這里有充足的日照,還有教堂的屋檐遮蔽,墓葬十字架和死者服飾也體現出這種區別,緊挨教堂牆壁和墓園南側的墓穴更加精緻,北側低地中的墓地則十分粗糙。

④用於喪葬的衣服

在沒有十字架的墓穴中,袖子被交叉成十字形作為代替,很多衣服都被剪開以更好地用作裹屍布,在少數墓穴中還發現了亞麻的殘留,但是並沒有發現有襯里的痕跡。

⑤Herjolfsnæs服裝前往丹麥

在1921年8月,12個裝滿苔蘚作為墊材的大木箱被裝上最後一班前往丹麥的船,其中裝著約23件完整的服裝,3件童裝,16頂兜帽,4頂帽子,以及1雙和單獨的5隻襪子。在這一考古發現公佈後,一直有謠傳說在Herjolfsnæs的冰山里發現了一名維京人,1925年,Nørlund對加拿大記者否認了此謠言。

⑥發現的環境

Herjolfsnæs教堂墓地的環境十分復雜,土壤中的紡織品很多,骨骼卻很少,推測這些紡織品的保存都要歸功於格陵蘭島的特殊氣候,在這些死者被埋葬時,當地的氣候較為溫暖,但是隨著時間變化,格陵蘭島變得越來越寒冷,所以屍體骨架雖然腐爛了,但是服裝卻能保存下來,在被永久凍土包裹的土層中,發現了最完好的服裝。

⑦服裝的文物保護

Herjolfsnæs服裝於1921年底到達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關於他們的文物保護流程,Nørlund這麼寫道,首先把服裝和支撐它們的麻袋用水濕透,溶解各種外來物質,等晾乾之後,織物被放到桌子上,手動理順和去掉所有異物。這是最麻煩的部分,等這一過程完成後,織物將會恢復一些原來的彈性,再之後就是把服裝恢復到原本的面貌,讓一堆破布處於正確的位置,撕裂和破碎要修復,裂開的接縫要重新縫合,之後再把整件衣服縫到一個襯里上去,最後穿到假人身上展出。

⑧展出

1922年,在修復工作完成後,這些服裝首次開始展出,並一直作為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的永久展品。20世紀80年代時,為這些服裝更換了新的襯里,新襯里被染色為文物的本色,之前的舊襯里和粗陋的織補被拆除,這次修復過程發現諸多服裝都出現了磨損和光分解,因此在80年代的新展覽時,服裝被安置在恆溫恆濕的無主照明展櫃中。

2、Brattahlid (Ø29a), Qassiarsuk

1932年,在對Brattahlid的紅發埃里克農場與教堂的發掘中,共發現了155座墓葬,只有少數死者被安葬在棺材里。根據12世紀冰島的法律,屍體不得裸體下葬,格陵蘭人也遵循了這一傳統,同所有基督徒一樣,屍體頭朝西下葬,男性被埋葬在教堂南面,女性被埋葬在教堂北面,兒童被埋葬在教堂東面,也有一些例外。

3、Sandnæs (V51), Kilaarsafik.

西部定居點最大的農場,它所在的Ameralla峽灣附近有不少農場,在此地的農場都是集中式的,即所有不同功能的房間建在一起,對此地的發掘工作始於1930年,發現了很多保存完好的物品,包括骨頭、皂石和木頭製作的各種紡織工具,還有不少織物碎片和一個木十字架。

4、The Landnáma Farm (Ø17a) at Narsaq

Landnáma農場的發掘始於1954年,住宅建築是一座長屋,斷代為1000年左右,碳測年確認了這一猜想。在農場里發現了很多物品,也包括了不少織物碎片,其中一件織物與大多數北歐織物不同,每平方厘米的經線更密而緯線更鬆,此外還發現了許多染色的織物。

5、西部定居點位於沙地下的農場(64V2-III-555)

沙地下的農場是一座位於西部定居點的農場,發掘時間為1992年至1997年,簡稱為GUS(Garden Under Sandet),該農場位於一處沉積地帶,被2米厚的沙土覆蓋,且因為凍土的原因極難挖掘,幾個世紀以來,這是西部定居點最大的農場之一,建築群總占地70 x 80米,目前共發現44個房間,但它們並非同時存在,該農場至少經歷過六次建造,但目前尚不清楚各個施工期的間隔,最古老的部分建造於1000年左右。農場最東北部發現了紡織室,是13世紀建造的附屬建築,在此地共發現了174件織物碎片,還有紡錘和織布機。

三、原材料來源

1、綿羊和山羊

在中世紀北歐,綿羊和山羊的養殖極其普遍,根據當時冰島的法律,這兩者價值相等,它們產出的羊毛和奶製品對諾斯人至關重要,所以他們當然也把這兩種牲畜從冰島帶到了格陵蘭,綿羊種類是北方短尾羊,以堅韌著稱,可以在植被稀疏的地方找到食物,厚實的羊毛也可以使其免受極寒天氣威脅,這類綿羊的毛色范圍很廣,包括灰色、棕色、黑色、雜色,未經染色的天然羊毛可以在諾斯人的服裝上看到。骨骼分析顯示,諾斯綿羊肩高從55cm—70cm不等,同大型犬相當。

2、綿羊的使用

羊身上沒有一處會被浪費,血液會被做成血腸,內髒會被煮成食物或熏干儲存,乳房和睪丸也會煮熟後在酸乳清中保存,有時陰囊、腸、胃部會被做成儲物袋,骨骼會被做成工具與玩具,羊角也會被用來當做酒杯或其他餐具,當羊群離開畜棚時,糞便會被切成規則的正方形曬干以作為燃料,這是許多農場最重要的燃料來源。

3、綿羊的疾病

綿羊會受到各種蟎蟲和寄生蟲的攻擊,不僅會破壞羊毛,甚至還會導致綿羊的死亡,在沙下農場的糞便層中就發現了這種痕跡,但是關於諾斯人如何對抗這一問題我們並不清楚,同時代的蘇格蘭人使用焦油和鯨油的混合物塗抹綿羊全身來抵禦寄生蟲,也許諾斯人也會使用這一方法。

4、羊毛的消耗量

在18世紀的冰島,一個人一年需要5公斤羊毛做衣服,在17世紀中期,平均一戶薩米人家里有5隻綿羊,但是中世紀時諾斯人究竟需要多少羊毛我們並不清楚,只能進行估算,以格陵蘭的氣候來看,每個人需要穿兩件衣服,一條褲子或長筒襪或兩者皆有,一個兜帽,一件鬥篷。根據Herjolfsnæs出土服飾,在考慮到磨損與脫水情況將其文物重量幾乎翻倍後,這一套服裝加起來約有8—10公斤重,因此一個五口之家每年至少需要25公斤的羊毛製作衣服,而一隻綿羊的未加工羊毛產量是1.5—2公斤,這意味著一個家庭需要25—30隻羊才能滿足服裝的消耗,如果再加上使用羊毛為農場的僕人、工人支付工資,再加上其他各種用途,保守估計,這麼一戶五口之家的農場主,需要80—100隻綿羊才能滿足日常所需,但是,此地的飼料能夠餵養如此多的羊嗎?

根據對冰島與格陵蘭島植物產量綿羊飼料需求的估計,一隻羊每年需要700公斤草料,來自5.8公頃的草地或17公頃的灌木叢地,因此一座半徑一公里左右的中等農莊所養的羊群是無法在本農莊的地域存活的,要麼被迫到更遠處尋找食物,要麼減少羊毛的消耗量。

四、原毛的加工

1、羊毛的收集與清洗

在早期,綿羊的自然脫毛能力還沒有消失,每年夏天綿羊都會自行脫落羊毛,剪刀並非必需品,不過依然存在,無論是格陵蘭還是北歐,都發現了一些裝剪刀的小木箱,羊毛剪約20厘米長,因為羊毛剪在維京時代很少見,需要專門的保管。當羊毛被收集完畢後,因為其中含有大量雜質,在紡紗前必須要進行清洗,農場會收集一整個冬季的尿液,發酵的尿液是鹼性的,加熱後會變成一種清潔劑,有助於去除油脂氣味,直到20世紀,北歐國家依然在使用發酵尿液為羊毛進行洗滌和染色。

在紡紗前要先手動對羊毛進行分類,脖頸,側面和背部的羊毛品質更好,腹部和腿部的羊毛品質較差。另一種分類方法是使用羊毛梳進行梳理,在沙下農場中發現了兩塊141 x 45 mm和115 x 30 mm的薄木板,上面有一些小洞,這可能是羊毛刷,在北歐的其他維京遺跡中也發現過梳子。准備好的羊毛在被紡紗之前可能被儲存在柳條籃里,比如在沙下農場就發現了直徑120mm的柳條編織蓋子,以及其他一些柳條編織的碎片。

2、原毛處理

要「精準復刻」中世紀諾斯紡織品,需要使用北方短尾羊的羊毛,該種綿羊在法羅群島和冰島依然存在,北方短尾羊有兩層羊毛,內層是羊絨,一種柔軟細膩的短毛,幫助綿羊保持溫暖,外層是羊毛,長度比羊絨長得多。在紡紗之前,需要把長毛和細毛分開,可以用手或梳子(中世紀後期傳入斯堪地那維亞)。

2、紡紗

紡紗指的是將纖維拉伸並扭曲成線的過程,用到的工具為紡錘,由紡輪和錘杆組成,紡錘在人類文明使用了數千年之久,紡輪無論是位於錘杆上部還是錘杆下部在中世紀北歐都是存在的。在中世紀北歐的,經紗通常是45度角(40°—50°)的右旋(呈Z形),緯紗通常是35度角(30°—40°)的左旋(呈S形),關於如何使用紡錘的視頻教程很多,這里不再贅述,注意一定要保證紗線的厚度均勻,否則水洗之後會因為縮水率不同而扭曲,在中世紀北歐,紗線的平均厚度為1毫米。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染色、紡織技術小談,以格陵蘭島為例

3、毛色與染色

格陵蘭紡織品分析運動於1992年,由Else Østergård發起,在八年調查中對6個東部定居點地區,4個西部定居點地區,共102個織物、204個紗線進行了分析,並對115個樣品進行了染料化驗。結果很明顯,可能是因為格陵蘭島較難獲取材料,所以大部分服裝都是原色,如羊毛的灰、棕、黑色,北極兔毛的白色等。

①分析方法

使用透射光顯微鏡在100倍和400倍的倍數下檢查羊毛的纖維,測量纖維的同時還記錄了羊毛原始顏色的色素顆粒的存在與密度。將存在的有機染料提取到溶劑中,並使用液體提取物進行光譜分析與薄層色譜法。

②天然毛色

在分析過程,先記錄有色素沉著的纖維的數量,然後記錄纖維中色素顆粒的密度,色素沉著非常密集的為黑色,中低沉著的為棕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法無法將各種不同的棕色區分開來,當黑色和白色纖維被結合時,會呈現出灰色的效果。在接受檢查的格陵蘭羊毛中,只有不到35%為白色,其餘均有色素沉著。通過對服裝版型的對比,可以得出一個粗略的結論,在使用天然毛色的服裝中,男性服裝的顏色通常為:深棕色—黑色;兒童為:白色—淺灰色;女性為:混色(經緯對比色)。

根據色彩分析,大多數格陵蘭天然毛色服裝的經線和緯線顏色不同,經線顏色較深,緯線顏色較淺,這可能是因為使用了同一種羊的羊毛,因為北歐短尾羊中的有色羊毛由有色外毛和白色絨毛組成,所以經過紡紗後,使用外毛的經線會呈現出外毛顏色,使用絨毛的緯線會呈現出絨毛白色,這種組合使得斜紋看起來十分明顯。

③染料

當使用染料時,請選擇天然有機染料,包括菘藍、茜草紅、地衣紫等,關於如何草木染,網上教程很多,此處不再贅述,中世紀格陵蘭島使用的染料包括:

(1)地衣紫

格陵蘭最常見的染料,共發現七個樣本,很多種地衣都可以提取出該染料,在整個北歐地區都被廣泛使用。

(2)菘藍

目前在格陵蘭發現了一個樣本使用了菘藍,整個北歐地區的維京時代墓葬中此染料均有廣泛發現。

(3)茜草紅

在格陵蘭有兩個樣本,該型染料在英格蘭到歐洲中部均有使用,在格陵蘭是進口品。

(4)單寧棕

單寧棕來源十分廣泛,包括樹皮、枯葉、堅果等等,在格陵蘭它被用於灰色和棕色羊毛,可能是為了讓羊毛的顏色更加均勻。

(5)鐵銹紅

Herjolfsnæs的部分紡織品呈現出一種褐紅色色調,對此進行的有機染料檢測全部以失敗告終,直到G.W.Taylor提出鐵存在的可能性後重新使用鹽酸溶液與亞鐵氰化鉀結晶進行檢測,反應迅速而強烈。在Herjolfsnæs的溪流中鵝卵石上發現了高濃度鐵的存在,因此很可能是通過富含鐵的天然水進行染色的,但是這一結論不排除這些衣服是因為埋葬後被鐵意外染色的可能性,不過確實發現了一些衣服上的鐵紅色十分勻稱,也不能排除使用鐵作為無機染料的可能性,雖然此種染色方法在歐洲中世紀並沒有任何記錄,也許是因為格陵蘭缺乏紅色染料而產生的獨特發明。

4、紡織

在中世紀北歐,羊毛布料使用立式織機紡織而成,這種織機的紡織非常耗時,但是優點是占地面積很小,所以在冰島一直被使用至19世紀。關於紡織機要如何使用可以去看看網上的視頻教程,文字難以解釋清楚。

四、格陵蘭島的紡織品

1、格陵蘭布料

格陵蘭人可能發展出了一種區別於其他諾斯人的獨特布料,其特點是每平方厘米上,緯線比經線多,如此緊密的緯線必須要足夠結實的經線來承受梭子的多次穿梭才行,對於是什麼原因讓格陵蘭人如此紡織我們並不清楚,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更緊實暖和的衣服。

2、布料長寬

從沙下農場出土的織機橫梁來看,布料的寬度可以達到1200mm左右,而在服裝文物上能找到的最寬的布料位於D10579,寬950mm,根據另外的說法,北歐用於定價的標準布料,寬度應該在2alen(1alen=490mm)或者3.5alen。根據北歐織機的高度來看,布料長度應該不超過6alen,然而在13世紀的冰島,有記錄稱擁有20alen長的布料存在,從文物來看,最長的是D10580和D10583,分別長1230mm和1280mm。

3、紡織密度

對格陵蘭織物的分析表明,紡織密度通常為每平方厘米經10緯12,會因為線的粗細產生一些變化。其中密度最大的達到了經21緯11每平方厘米,不過這不符合格陵蘭的紡織習慣,應當是進口品,此外一些格陵蘭密紡布料達到了經8緯20,經14緯20,經12緯15每平方厘米。

4、紡織紋路

①平紋

在格陵蘭島共發現21個平紋織物碎片,其中2個為亞麻,占織物總數的2.9%。

②鍛紋

通過是經線的數量大大多於緯線的數量或反之紡成的布料,在格陵蘭數量較少。

③2/2斜紋

2/2斜紋在整個北歐都廣泛流行,占到了格陵蘭島織物總數的82.5%。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染色、紡織技術小談,以格陵蘭島為例

④2/1斜紋

2/1斜紋是10世紀北歐的創新織法,並且在整個諾斯地區均有普遍使用,占格陵蘭織物的2.9%。

⑤鑽石紋

鑽石紋是斜紋的一種變體,在整個北歐地區,西至格陵蘭,東至諾夫哥羅德,南至溫徹斯特均有發現。

⑥條紋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染色、紡織技術小談,以格陵蘭島為例

⑦格紋

中世紀北歐羊毛處理、紡紗、染色、紡織技術小談,以格陵蘭島為例

⑧起絨組織

用一定長度的斷線或羊毛平行編織,形成毛絨來模仿毛皮的紡織方法。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