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你第一次去漫展的經歷是怎樣的?

漫展對於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近日,各地大量漫展主辦方陸續宣佈延期或取消。據學術趴編輯部此前的統計,全國目前已至少有28個各類型的節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從宏觀的角度去瞭解這件事的社會影響,或許同樣應該被關注的,還有那些以不同身份參與到漫展當中的人們,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

雖然無法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但我們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找來了7位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但都曾參與過漫展的朋友,和我們分享一些塵封許久的記憶。

接下來,就讓我們聽聽TA們與漫展的私人故事——

kaka:「以前的漫展像社團聯誼」

第一次參加漫展是2001年上中學的時候,跟著學校的漫畫社團一起去打醬油。地點在抗震紀念碑附近的天津美術展覽館,場地不大,只有幾個展廳。展覽館門口有一張手繪的非常大的NERV的logo海報作為標識暗號。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當時的漫展非常簡陋,就是各個高校和中學的漫畫社團把自己成員的繪畫作品往牆上一貼,跟牆報沒什麼區別,大家水平也參差不齊,有很多畫都是臨摹的。每個社團有個木桌子,上面放著列印店打出來的介紹,還有一些比較簡陋的同人誌。

大家在場館里四處逛,遇到喜歡相同作品或作者的人就停下聊一聊天,互相交換一下通信地址或郵箱地址,跟在學校開運動會或者文化節差不多。

有Cosplay的環節,大部分的cos都蠻塑料的,不過對於那個時候而言,大家已經很努力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個cos人形電腦天使心的姐姐,服裝又還原妝容又美。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現場cos的大熱IP有EVA、新選組、聖傳、東京巴比倫、獵人、最游記、浪客劍心、火影忍者之類的,clamp的作品特別受歡迎,有位媽媽把自己的孩子cos成《聖傳》里的小阿修羅。cos表演環節,突然有一組cos電影《大逃殺》的人冒出來滿場追著人跑,現場飆假血,全場都在驚叫。後面還有唱動畫主題歌的環節,具體唱的什麼記不清了。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國內原創的比重非常小,主要都是日漫,歐美漫也基本沒有。肯定有一些漫畫作者混跡其中,只是因為當時大家不太知道作者的長相,所以並沒有特別混亂的追星環節。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不知道這次漫展的具體組織者是誰,只知道執行是各個漫畫社團做的,大家都是用愛發電,現場也沒有賣東西。這里要隔空讚美一下當時我校漫畫社的社長,完全就是繪畫水平高且組織能力強的代名詞。

對這次漫展的整體感覺是——非常簡陋、樸素,更類似於社團聯誼,不過來參與的人都特別興奮,其樂融融。第一次知道身邊有這麼多人喜歡看漫畫和畫漫畫。看到高校社團的漫畫社做得有聲有色,當時就想著等讀大學一定要參加漫畫社團,後來因為去的學校沒有漫畫社而幻滅了。

去漫展單純是因為喜歡ACG,能和同好交流,能長見識。除了大眾向的漫展,也會去同人展和主題限定展,每次都玩得很開心。

工作以後,陪漫畫作者參加過漫展,也當過漫展的參展商staff。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年國內ACG產業迅速全面地發展起來了,每一個很小的領域都細分出了專業工種,無論是相關從業人員的水平還是產業結構都已經非常成熟,社會上大家對相關產業愛好者和工作者的接受度也高了很多。以前漫展的國創內容很少,現在大眾向的漫展基本已經是國創占主導地位了。

漫展給同好們提供了一個歡聚一堂的空間,一個可以允許人暫時做夢的場所,也有很多作者會以參加展會為目標激勵自己創作,這種線下的三次元互動所提供的能量是線上沒辦法達到的。

小維:「我會秒變誇誇達人」

看到「第一次逛展」的問題,便下意識地回憶2020年的SLO15和CP26到底誰先,但其實我最初的漫展經歷是……和家人一起去的!

杭州每年的中國國際動漫節,因為在勞動節舉辦,本地報紙也有整版的宣傳,在我還沒有接觸「二次元」的年代,它是親子、好友節假日出遊的去處。

這是官方性質的「產業博覽會」,記得中國館一半的攤位都是各大電視台兒童頻道,還有本土創作者(夏達,蝴蝶藍等)的簽售會。然而最上面的幾層其實是堆滿福袋、金蛋和抱枕的盜版小攤……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簽售會買的《阿狸囈語》簽名本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現在想來, 「中國Cosplay盛典總決賽」或許是中國國際動漫節最有「同人」精神的部分!含金量超高的賽事,且13-15年正值cosplay舞台劇鼎盛期,遺憾的是我一屆都沒觀看過(會場單獨收費),非常、非常後悔

最初和家人,然後和初高中同學,中國國際動漫節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貫穿了我的青春。(也讓我徹底厭倦同人缺席的漫展)所以現在想到「漫展」,回憶中最先浮現的是山水美術館純白的旋轉階梯,還有「四葉草」地獄般的步行路線。

我心目中CP的地位約等於漫展的耶路撒冷,第一次參展印象深刻——和朋友做足功課,購入風扇(防中暑)馬扎(防長隊),最後都沒有用到。一下火車就去場館,沒想到場內沒有行李寄存處,只能拖著行李走完全程……(第二天還能凌晨起床在迪士尼刷遍全場,年輕人的體力不可思議)

說回漫展的意義,漫展是一個……平時沒有機會、也羞於表達的我也能在中心大聲呼喚愛的場域。

痛包、COS、無料、橫幅、錦旗、海報……會場上充斥的大量視覺符號,是無需述諸言語便可傳達的「推し宣言」。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每次參展前都會印無料(免費交換的同人製品)分發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海報,錦旗,對聯(賽博版)

同時,創作者和觀看者也從幕後走向前台。「太太」變成了正對面的攤主,互動再也不是冰冷的點贊個數。每當到攤位前,平時超社恐的我會秒變誇誇達人。

或熱烈,或隱秘,每個參與者頭上的小小天線,都期待接收同頻的電波。

而在互動的場合,這種默契就變成了集體狂歡。每次SLO的fanvid環節,我為cp的尖叫融入進會場的山呼海嘯時,心中就會升起巨大的歸屬感。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星戰9上映後不久的slo15,會場里對該片的吐槽橫幅塗鴉不下十處,給苦於一腔怒火無人吐槽的我帶來極大慰藉,從此一屆不落

前幾天參加了線上舉辦了第二屆CPO,主要功能和線下幾乎一致,像素也限制不了創作者的巧思和熱情,虛擬形象和會場佈置都帶給了和線下完全不同的體驗。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連夜繪制皮膚,逼友友穿上與我進行cp合影

但總感覺少了些什麼……

漫展,是會場中嘈雜紛亂的躁動,是翻動試閱本時紙張的觸感,是新印好無料時油墨的味道,是電波對上後的狂喜亂舞,是手提袋中沉沉的重量。

你歷經千辛萬苦遠到而來,因為你知道這一切都值得。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因為疫情延遲了三四次最終在22年1月的SLO17,掛出了這樣的橫幅。希望這一次,漫展也不要離開太久。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三屆slo的手冊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結束後會將購買的製品拍照反饋(即repo)

格調:「k-on永不畢業!!!」

我最早去肇慶、廣州等地的漫展,大概是12-13年左右,嗯沒錯,就是《刀劍神域》和《境界的彼方》cos「霸展」那兩年。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那時候國內二次元環境濃度還比較高,大家對日本動畫作品的認同感是非常高的,創作/二創占據了漫展的中心。而且那個時候完全沒有手遊介入,漫展商業化屬性相對要低很多,或許可以算是真真正正的「動漫展覽會」吧。所有的同人攤位、展台以及相關遊戲活動、嘉賓都與日本動畫息息相關。雖然很多地方不成熟也很簡陋,但卻讓我很開心。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包括像是很多Coser也沒那麼講究化妝,主要都是看重服飾和道具的還原,雖然當年沒有那麼多化好妝的俊男美女,但簡簡單單卻極其還原的coser也讓我心生敬意。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去漫展的意義在最初對我來說是尋找同好、尋找交流,以及沉浸式的體驗二次元的「破壁」。最深刻的印象是當初在一個翻唱舞台上,某個coser團體翻唱《輕音少女》的畢業曲《相遇天使》,把我聽到淚流滿面,當時台下所有人也在大喊——「kon永不畢業」!!!

那時候在線下看到自己喜歡的動畫cv、聽到當下熱門動畫的oped、看到各式各樣作品的coser、遇見琳瑯滿目的太太的畫作或者各種手辦,都讓人十分振奮,會有強烈的滿足感和情懷感。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最後要訴訴苦——現在大部分漫展已經完全失去內味了,轉型成了綜合商業展(咳,手遊展),漫展從一個高濃度的動漫愛好者聚會,變成了一般性社交聚會。

最近去廣州螢火蟲時,看到一些遊戲互動已經是以「是否看過10部動畫」為標準來定義「二次元」。嗯,這就讓我有點哭笑不得了。

塔卡西:這種意志,名叫「熱愛」

我不是一個常逛漫展的人,不過人生中僅有的幾次漫展都讓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大學的時候。大學入學前我就下定決心,大學一定要加入動漫社,而且一定要作為創作者參加漫展。這個願望在我大二那年實現了。那時候北京的CP漫展剛辦起來,我算是最早一批參加漫展的創作者了。那次出的是《夏目友人帳》的同人小說本,我負責插畫,其他幾位同好負責故事。印刷的錢是我們幾個主創一起出的,由於小說本沒有漫畫本好賣,當時的目標是不虧本,最後也如願以償。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那個時候創作者們的想法都很簡單,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利。要說真為了什麼,也許就是為了「愛」。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從印刷商那里拿到成品那一刻時的欣喜。嶄新的印刷物呈現出一種工業產物獨有的齊整感,翻開時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油墨香。

為了省錢,我自己動手將每一本書裝進塑料密封袋,並在提前預約的那幾本里面放進了寄託創作者感謝的特典書簽。由於一晚輾轉難眠,再加上正式參展那天的過度興奮和勞累,我回到宿舍以後便病倒了(因為年輕而犯下的過錯)。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漫展經歷是在時隔多年以後。當時我在日本求學,但由於窮、懶和對在高溫下長時間排隊的懼怕,一直沒有去過傳說中二次元一年一度的盛會,也就是東京同人寄賣會(Comic Market)。進入博士課程後,我有幸遇到了幾個同樣喜好的博士生,在同好的鼓勵下,我才終於決心去進行一次「朝聖」。

第一天,我和朋友到達會場的時候是早上八點不到,但隊伍已經排過了跨海大橋,幸好我們有備而來才沒有在排隊過程中直接中暑暈倒。十點不到,隊伍就已經開始有序地進場了,人雖然多,但隊伍卻始終以一種不緊不慢的速度有序前進。我們在十點半左右進入會場,雖然很多攤位售賣的內容我都不甚瞭解,但場中的人聲鼎沸還是讓人不由得跟著激動起來。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和日本朋友分頭行動,由於沒有什麼目的,於是只是在我感興趣的作品區域隨便買了一些本子(比如當時一直在玩的《創世小玩家2》的希德和男主的同人)。本來以為這次的活動資金會有剩餘,但卻被第二天的場子擺了一道。

主要是因為第二天參展的作品中有一個展區是個人原創出版物,我見到了許多和二次元有關或者無關的奇怪研究。內容包含但不限於昭和女裝文化研究、H漫畫中的牛頭人研究、古早機甲文化研究、切腹研究等。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大學動漫社推出的「中華二次元用語辭典」,收集了大量中文二次元用語並精準翻譯成了日文。大概是因為選材有趣且製作精良的緣故,這本詞典已經出到了第四期,被我一下全都買了下來。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現在回憶起來,這個原創展區就仿佛是Comike的一個縮影——在這里,所有人都有著不同的想法、聲音和癖好。你喜歡黑長直,他喜歡人妻,我喜歡八塊腹肌,而她可能喜歡上班族襯衫的絕對領域……雖然大家的喜好各有不同,但卻都能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並共同遵守、維護一個約定好的底線。正如《小林家的龍女僕》形容的那樣,漫展里的人仿佛被一種看不見的意志所籠罩。

這種意志,名叫「熱愛」。

因熱愛而產出,因熱愛而聚集,因熱愛發現彼此,也因熱愛瞭解到世界的多元……人不該因為「熱愛」自責,更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熱愛」與他人不同就遭到排擠甚至污衊(當然這個前提是自己的「熱愛」不會傷害到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

思考姬:”不只coser漂亮,我也漂亮,真好啊”

第一次去漫展的經歷與樓上的塔卡西同學高度重合,同樣是和學校的動漫社團一起,作為同人創作者擺攤賣本子(《無頭騎士異聞錄》的同人插畫小說,全年齡向)。

特意做了高鐵去北京參加漫展,一句話形容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漫展里周圍走來走去的coser小哥哥統統帥得慘絕人寰,我見到一個就上去問合影,然後得到了一堆自己滿臉痴笑對方高冷pose的照片。那時的我穿的是一件十分鄉土風格的媽媽買的乖乖粗線民族風毛衣,非常破壞小哥哥們的二次元氣場。

然後就是琳瑯滿足的各色周邊小物,毛絨的、亞克力的,買得起的、買不起的。總之大家全部都買了不少東西。快要收攤回家的時候,我的學妹四仰八叉伏在我旁邊正十分愜意地翻看一本剛買的本子,我瞥了一眼,內心轟然一下:哦,原來在漫展空間,正大光明地看大尺度同人作品是一種常識啊(霧)。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就是這種感覺

但最深刻的記憶,依然是coser小哥哥們帥氣的容顏,有cos魯路修的,有cos愛德華的,還有盜墓筆記的小哥,大家都很入戲,神情姿態都符合人設,第一眼看到真是次元壁爆破,合影的時候那種激動和興奮,和真人明星相比應該也沒差。

從此直到現在,在漫展上尋找令人怦然心動的coser合影,就是我逛漫展的最大動力。

身材絕好,妝容精緻的小姐姐們,後來也加入了我的漫展尋人清單。看到扮相元氣身材又好的初音,或者服裝精緻、臉龐夢幻的萌王小櫻,真是讓人如沐春風,心情舒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和好友一起抓靚麗coser,很多照片在舊手機來不及給大家秀了

JOJO火的時候,合影的樂趣又增加了,大家一起與各位cos JOJO角色的小哥哥小姐姐「JOJO立」完成合照,共同擺pose真是歡樂加倍啊。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就是這種感覺

這個時候,自己也開始逐漸注重漫展穿衣規則,每次去開始從頭到腳整全套lolita,這樣與喜歡的coser合影,心情也更加平等了一些,不只coser漂亮,我也漂亮,真好啊。

我依然期盼著下次去漫展,下次要打扮得更漂亮一點,抓更多的漂亮coser來合影啊。

若風:「Saber你的劍呢?」

作為一個樸素的ACG愛好者,幾乎從不買周邊、不cos、不買本子……對漫展為數不多的貢獻或許就是門票、展會周邊便利店以及1人份的二氧化碳。

但是!我真的很喜歡逛漫展啊!!!

第一次去漫展是2014年,被朋友拉去了成都的comiday13,那時候對日本動畫的印象只停留在輕音少女、EVA、死神火影蠟筆小新…連朋友cos的saber也完全不知道。不過這次經歷成了某種奇怪的trigger,當我看到大家那種真正熱愛某種東西,然後完全不顧旁人眼光將這份熱愛表現出來的姿態,真的有一種融入了另一個世界的錯覺。

那一次漫展有許多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朋友cos的saber的大劍在地鐵被沒收了,導致在漫展和她合影的人都會吐槽「saber你的劍呢?」;穿婚紗和水手服的中年大叔流竄於會場各個角落,震驚了萌新的我一整年;看到了輕音少女五人組在買關東煮;媽媽帶著女兒cos不知名戴眼罩中二角色;以及在展會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個表演節目,突然響起了《灌籃高手》片尾曲《直到世界的盡頭》,一群不會日語的人照樣大聲嘶吼著。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或許因為這次經歷,我真正踏入了日本動畫的坑大門。後來去日本留學時,當然也去了傳說中的Comic Market,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感嘆:真的好厲害。

大家頂著36°c+的驕陽排隊好幾個小時入場,橫跨數個會場的巨大展廳都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超高質量cos讓人都不知道看哪里;感覺一輩子都看不完的各種周邊二創攤位…..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最令人回憶和感動的,卻不是在日本的漫展經歷,而是當年在國內的、感覺有些樸素甚至有點簡陋的漫展。或許是因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羞澀地找coser合影,或許是因為知道在國內的困難處境,反而更能看見大家的熱情和眼中的光。

作為一個樸素的ACG愛好者,幾乎從不買周邊、不cos、不買本子…對漫展為數不多的貢獻或許就是門票、展會周邊便利店以及1人份二氧化碳,但是我也想和喜歡ACG的朋友們一起,一起偶爾找個地方玩耍。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各種奇怪的cos(旁邊還有一隻Q版的愛醬)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第一次見識到了傳說中的圍成一圈拍照

文文:「美好時光,只在昨日」

人生中第一次參加漫展是在2009年8月16日。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當年的對漫展一無所知。去湊這個熱鬧原因有二:其一,剛上大學的假期回鄉還想和高中同學一聚,那麼必須大家要一起找點事做;其二,當年我剛開始學習攝影,拍風景靠旅遊。但想練練人像,對於單身狗來說則顯得異常困難——你肯定想拍拍妹子、在攝影論壇(當年的攝影交流還主要靠「無忌」「蜂鳥」等傳統攝影主題BBS)博得一些關注。

而對人像攝影來說——彼時(可能現在依然如此)的評價標準往往是「內容」要大於「構圖、虛化、用光」這些技術指標的,漫展想必有些可以拍攝的coser,能提供這個機會。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當時拍的照片我還留著,剛剛我從頭到尾瀏覽了一下那天拍的照片——似乎並沒有拍到什麼coser,倒是拍到了賣盜版掛畫的落寞老哥(見上圖)。當時的我把漫展的照片都上傳到了校內(人人網)上,並命名為「8月16日亂亂亂」,這大概就是我人生第一次參加漫展的直觀感受。

2009年下半年,我加入了攝影⑨課(如果有人還記得這個組織的話),也加入了大學的動漫社。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這兩件事對我未來的人際關系和人生軌跡確實帶來了一些影響,而且也當然增加了我參加漫展的頻率——原因有二:其一,攝影⑨課當時以Acfun的攝影愛好者為核心,以漫展出沒拍照(攪基←這個詞好有時代感)交流為主要活動;其二,國內大學辦動漫社團的話Cosplay是一個比較能夠提高社員參與度、增加社團凝聚力、提高社團知名度的好活動——因此我理所當然地也成了隨著社團、友人們出入各種漫展的拍照工具人了。

讀大學那幾年便參加了不少漫展,也在當時當地的二次元攝影圈(暫且叫這個名字)積累了一定名氣。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彼時多沉浸於東方project,因此拍攝的題材、參加的團多以東方居多。2012年的夏天我很忙,忙著畢業、散夥飯、旅行,也集中參加了當年夏天的「國際動漫節」「Chinajoy」等活動。但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為數不多最後漫展的回憶了。大學畢業後,朋友也四散而去,而伴隨著後來的升學、四處輾轉,便也沒有動力去前往漫展了。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不過由於我一直生活在非一線城市,所以本地基本沒有同人展類型的漫展。第一次參加同人展還是藉著出國留學之便參加了Comiket。不過留下的印象也是跑來跑去幫國內同好代購,尤其是夏comi更是熱的印象深刻。上面是手機里搜刮來的僅剩的幾張照片。

我還在期待著下一次漫展,你呢?

說來有趣,10年前的春天我便經歷過一次漫展停辦的事件。大年我們去這些參加漫展的人一直等到中午,才意識到漫展是辦不了了,下午風很大,把很多提前搭設的棚子吹翻,留的一地破敗。但那時雖然沒有參加漫展,卻藉著這個機會結識了一些朋友,大部分失去了聯系,部分保留聯系的不少也失去了二次元的興趣。當年一同前往漫展的人也成為了似乎再也不會見面的陌生人。

這些年聽聞漫展攝影的技術不斷發展,出現了「多燈神教」、環閃、超廣角大長腿等各種新「流派」,質量也越來越高。在已經步入工作崗位的今天,連照相機我都很少再有拿起把玩的動力——然而回想這10多年的「漫展經歷」,那些年的漫展對於我來說是什麼呢?它伴隨著一個工具性的初衷、以社交為動力成長,最終隨著社交關系的消亡而消亡。

美好時光,只在昨日。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