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反思與整理:建築師的原動力...

反思與整理:建築師的原動力是什麼?

寫在頭里:

我想每個行業里面都會存在一些類似「原動力」的東西,其實說穿了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定。從業者如果內在對這種價值認可度很高,就可以很踏實地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去追求和實現自己覺得對的價值。機緣巧合,最近得一機會反思建築師這種行業的這種價值觀可能性。內容都來自真實的體驗與觀察的提煉,並沒有推論之類的東西,現整理於此供各位讀一樂。

在這種行業低谷到了連清華的建築系都有需要調劑學生進去的時期,若是恰好新進入學的建築學同學內心也有些許的迷茫,希望也能夠起到一點點類似模糊的路牌的作用吧。

正文:

稍微深入思考之後,個人覺得此問題最有意思的點在於它的多樣性,雖然都是同一個職業的名字,在這里頭能夠追求的東西卻如此天差地別。下面就是本人有限的經歷與思索過程中一路走來所見過的,能夠成為驅動力的價值觀(也就是或許能成為建築師想要堅定地追求的那些東西),這里面的每個方向筆者都見過為其狂熱堅定之人,自己也曾先後在其中反復橫跳,所以排名也沒有先後,也完全談不到全面,若是能得大佬在評論幫我補充,筆者會不斷更新增補本文內容。

1、先鋒技術性探索:

這是筆者本科時期一頭扎進去的方向,它能讓人狂熱的地方是去各種其他人類的技術前沿領域借人家的成果然後想辦法用在建築學里。舉例來說,當下最典型的,人工智慧如何輔助建築學領域,比較飄的比如用各種算法搞出一些雖然在某方面有價值但基本不可能實現的形體(比如拓撲優化出來的結構,類似下圖是筆者用拓撲優化算法做的……花盆撐子……) 還有用神經網絡試圖學習某種設計過程中的操作手法以嘗試復制其風格等等;偏落地則可能用帶卷積的神經網絡加快有限元分析速度以便可以快速疊代方案;或者基於規范的快速審圖程序之類的;還有人嘗試用視覺算法快速對地圖/街景/3D掃描點雲做理解歸類識別什麼的……

以上例舉全是計算機技術,是因為筆者生活里接觸的技術革新基本都是這方面的,我想如果是上次工業革命,這個方向探索的可能就是如何實現玻璃、鋼和混凝土的最高效的預制與裝配(或者他們能夠帶來何種新的設計風格)吧。上面說的基本都是設計階段用到的技術,還有建造,使用,甚至拆除的時候用的技術,則更是不勝枚舉了。(比如日本那個會「吃樓」的拆樓機器)

這個方向的魅力本質個人覺得是關於一種人類對「製造和應用工具」這件事的天然狂熱的,有技術親和體制的朋友估計會玩的很high,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一不小心就會距離落地的建造實踐太遠。這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往那邊走應該基本就只能混學術界了。而學術界,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2、專注藝術性的情感表達:

這個方向是把建築當作一種情感載體來對待的,就是表達沖動與熱忱。舉例來說MAD的作品很典型。下圖是據說受到北方大雪下山水形態啟發的哈爾濱大劇院。

激進一點說就是,不要扯什麼邏輯推演,建築這麼復雜多維度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有足夠強的邏輯覆蓋到本身就矛盾的諸多視角,所以很多那些所謂的概念所謂的邏輯體系都是後找補上去的虛偽裝飾。只是為了防禦別人的質疑與攻擊,就費那麼大勁構造一套邏輯出來實在是不值當的(注意,這里的值與不值,就是關鍵的價值觀判斷。此處的激進也是僅作舉例陳述之用,並非完全代表筆者本身觀點。)所以就不如完全把建築當作一個情感的載體,設計師好好體驗一下其的內心想要表達的那種情感與沖動,然後想方設法把它用建築的語言(形體,空間,光,材料等等)去表達出來,就完事了~至於觀者能否感受到,如何解讀,那是他們的事。既然當藝術去做了,自然就不能追求所有的人都產生共鳴。

當然這是一種很個人的行為,這種行為放在建築這種尺度上是否合適,則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不一定是不合適的,至少它在一些角度上很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現狀。而把社會現狀凝固起來表達不正是建築的特點之一嗎?和很多其他顯得有些強行的做設計的路子比起來,至少這個路子很率真,不別扭。)筆者關於MAD的論述若有興趣,可移步此處馬岩松和王澍哪一個的「山水自然」更勝一籌?

3、工程的嚴謹之美

這個方向完全基於落地性。

舉例來說,選擇了這個方向的人覺得最爽的事情之一就是會覺得建成項目是真的「親身的孩子」。在設計過程中隨著不斷的推進,整個設計中每一個吊頂厚度,收邊,樑下走管,幕牆細部,降板邊界等等所有的一切細部與做法都是經歷了功能、形式、空間、結構、水、暖、電、幕牆構造、各種地方的材料特性選型等等一切方面的取捨與斟酌之後穩定的最終結果。整個建築里面的所有系統是怎麼運作;怎麼檢修;怎麼管理;怎麼服務於使用者的;建造的時候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哪里的受力是傳導到哪里的;以及以上一切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建築師全部瞭然於胸。

這個方向最難,因為它最落地。你需要瞭解結構水暖電甚至物業管理等等的各種從基本原理到少數細枝末節,然後把這一切與你最初的那個「使用者看得到的設計追求」融合起來(實際上能夠實現以上基本就耗掉了實務建築師工作中99%的時間了。很多時候到了這里基本就已經放棄了所謂的「使用者看得到的設計追求」了)所以它基本上和傳統意義上的「建築師不就是設計個立面嘛?」是徹徹底底的反面。但這個方向也是最值錢的,需要很多年的學習,如果你研究一下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的考試大綱,就會發現里面要求的全是這些東西。

下圖是火神山的其中一張圖紙,像這種密密麻麻充滿細節的技術圖紙,不完全統計建築水暖電各個專業的加起來應該至少有近(或超)百張,全部在24小時內協調拍定出圖完成,這是對建築相關技術如何的「瞭然於心」才可能會做到的事情。

反思與整理:建築師的原動力是什麼?

而這,也牽出了接下來的這一個價值點。

4、社會性的人文追求

還有一個價值,就是偏社會性的方面,比如鄉村建設,類似改造一個本地的舊廠房讓它切實對當地的週遭起到積極作用;如何建造經濟性住房的同時改善高密度居住區的諸多負面現象;甚至如何給城市里的流浪動物設計合理的聚集地,讓它們不打擾人類的同時保證其安全又不過多繁殖等等。下圖為謝英俊先生的四川地震區可持續永久農宅,就這樣結合當時在地的具體情況,通過村民協力互助的方式,歷時一年完成了56戶重建。

個人覺得這個方向上的內驅力是最強的,因為現代科學的大旗豎起來之後,一切都驅魅了,人們猛然意識到大家的內在並不相通,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孤島,但是轉而向內我們又發現其實內在是空虛的,人們的價值往往只能通過他人來實現,所以我們開始瘋狂地渴望個體之間內在的連結。如果各位仔細考慮一下所有那些能夠輕易調動起內在情感力量的事件,比如諸多彰顯強大的國事、比如那個河南暴雨的線上表格、比如《尼爾機械紀元》的E結局(突然跨次元舉例),肯定都是和「他人」或「一個群體」有關系的。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就是那種「反應視頻」的流行(比如《當外國人第一次聽周杰倫》、《小哥第一次看「血色婚禮」的反應》)對這種視頻的喜愛從根本上不正是一種對內在的共鳴和連結的渴望嘛。關於這一點想順便附上筆者以前的另外一篇文章淺議《OPUS》類遊戲作品的現實意義

扯遠了,筆者只是想表達這個方向的成立根基是更深更強的,其做工作成果也很容易破圈。

5、老子就是要把建築理論整明白

最後這一點其實很個人了。

筆者本科有個同學,覺得設計里面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太多了,不爽,於是一頭扎進書籍的海洋從西方哲學史開始搞,記得最後臨畢業的時候找他請教問題,他在紙上畫了兩個點,問我這是一個點還是兩個點,我說兩個,他說好!那麼我們證明了人類是可以區分上下左右的。下一步就是證明人類是有空間感的……也就是說……他從如此根基的命題的證明開始,一步步構造出能真的說得清楚的體系來,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特別迷人的追求。(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當時他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量化描述空間」,而這其實也是數位化探索路線的最大瓶頸之一,然後我倆一瞬間一拍即合……當然了這個問題也不是我倆能解決得了的……)

還有一個念頭是對建築理論的簡明整理(這是一個一聽就能耗掉一輩子的工作。野心實錘。)如果對建築理論稍加瞭解,就會發現現在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為「重新發明輪子」而歡呼雀躍,殊不知很多路都是先賢已經深度探索過的了。

另外一方面,隨著建築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里摸爬滾打,那些針對創作和設計的建築理論越來越少有人問津,雖然或許這是一種時代發展的合理結局,但如果這些東西都徹底被淹沒了,也是一件相當值得擔憂的事情……所以筆者一度覺得有必要整一個簡明的理論指南手冊什麼的(不簡明的理論指南手冊可以參考下圖這本,劉先覺先生的《現代建築理論》)這個事確實不太像是一個人單槍匹馬能搞的,不過這不耽誤它可以成為一個值得追求的方向。

反思與整理:建築師的原動力是什麼?

這個方向和第一個有點像,就是和實踐距離比較遠,但是筆者覺得它肯定是可以成立的。

6、一定還有,靜待補充

寫在後頭:建築行業近年來一片唱衰之聲,從業界到學界都存在很多悲觀的觀點,這也是筆者覺得有必要把這類與「景氣與否」關系不大的驅動力提出來的原因。但也還請諸位理性看待,畢竟對個人來說絕大多數時候柴米油鹽始終是得擺在第一位的。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