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資訊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萬神殿》的大結局著實有點出乎意料,跟之前的劇情發展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之上,觀眾的評論也很兩極化。不過總體來說,這部劇的觀感依然不錯,比三年前的美劇《上載新生》第一季要好太多。

《上載新生》除了把貧富矛盾搬到雲端,幾乎沒有別的核心要點討論,當螢幕里一次又一次出現類似流量不夠的情節時,我感受到的是想像力的匱乏。

作為一個講述意識上傳的劇,《萬神殿》其實並沒有太多新鮮的科幻點子。成為一個數字人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世界如何接受?人與數字人之間的邊界又在哪里?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但我的觀點是,《萬神殿》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比較好的改編,沒有讓這些討論浮在水面上,而是展開了較為扎實的劇情。

「末日三部曲」與「未來三部曲」

先說說原作。《萬神殿》改編自劉宇昆 The Hidden Girl and Other Stories 中收錄的「奇點」(Singularity)世界觀的幾個短篇。奇點這個詞當然指的是意識上傳這種技術給人類帶來了遠超以往經驗的變革,難以預測和控制。國內已有譯本《奇點遺民》,是耿輝老師翻譯的。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這幾個短篇分別是「末日三部曲」的《解枷神靈》(The Gods Will Not Be Chained), 《天堂戰爭》(The Gods Will Not Be Slain),《死得其所》(The Gods Have Not Died In Vain),以及「未來三部曲」中的《奇點遺民》(Staying Behind), 《世外桃源》(Altogether Elsewhere, Vast Herds of Reindeer)。這些是劉宇昆在自己的網站中提到的,其實還有「未來三部曲」的第一篇《迦太基玫瑰》(Carthaginian Rose)。

「末日三部曲」是《萬神殿》的核心劇情,《萬神殿》中的主要角色麥蒂(Maddie)一家和蘿拉(Laura)、錢達(Chanda)這幾個UI(uploaded intelligence,上載智能)以及迷霧(MIST)都是書中已有的人物,還有大公司Logorhythms。

第一部《解枷神靈》講述神靈(the Gods)——也就是UI——被創建出來,麥蒂的UI爸爸找到了她。第二部《天堂戰爭》神靈們開始有自己不同的立場,世界局勢緊張,錢達想引發核戰爭,幾個UI進行了眾神之戰。

第三部《死得其所》主要是麥蒂和迷霧之間的互動,討論未來世界的可能性,人類與後人類的共存。兩人有「血緣關系」,但一個完全是肉身存在,一個則是徹頭徹尾的數字存在(CI,cloud intelligence,從未有過肉體)。

所以凱斯賓(Caspian)那條線的劇情和第二季中期開始都是動畫里的原創劇情——當然,改動不止這些。

「末日三部曲」想像一個有神的世界,人類該如何與之共存。「萬神殿」這個名字就是來源於書中的「the gods」,被人類創造出的新神;虛擬數字世界就是這所殿堂,然而它並不多麼聖潔,其實與人類世界無異。

而「未來三部曲」則主要提供了一些世界觀設定,或者支線結構。

第一部《迦太基玫瑰》處於前奇點時代,樂觀無畏的妹妹對於開發UI技術非常瘋狂,並經歷了大腦掃描後短暫存活然後死去。妹妹對於肉身的拋棄源自於它的脆弱,讓她不得不面對親人的離去和無法擺脫身體被侵犯後的感覺,但姐姐也無法對著妹妹的數據備份悼念她。

第二部《奇點遺民》講述了奇點時代的一家三代,對於是否要上傳的不同想法:堅持上傳,開始不願意但被迫上傳後接受了,堅決不上傳等等。「我」是反對上傳的頑固代表,堅守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和儀式,但真實世界已經開始變成了無法供人類居住的荒野。而UI在雲端甚至可以「生出」下一代。

第三部《世外桃源》比較少出現在劇中:一個出生在雲端的CI第一次體驗了高度計、陀螺儀和加速計帶來的肉身感受,被完全吸引,她覺得真實世界的美是虛擬世界難以想像的。這一部可以看作《迦太基玫瑰》的對照。

靈魂與肉體之間的矛盾在「未來三部曲」中被無限放大。但可惜的是,我覺得劉宇昆仍然集中描寫的是兩種對立視角,矛盾有點被簡化了。盡管他創造了兩個搖擺的視角,尤其是第二部中從不願意上傳到被迫上傳後欣然接受的媽媽,但這種視角的轉移幾乎沒有什麼復雜性——被上傳的媽媽完全拋棄了之前堅持的所有觀點。

上傳或者不上傳,這是一個問題

對於意識上傳最核心的討論就是,客觀以及主觀上,人是否可以拋棄身體而存在。能否做到以及是否願意的問題。

UI上傳的技術細節在書中比較簡略。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除此之外,也提到了在雲端如何繁衍後代。

上述描寫還是很抽象,更類似於概念,如果擴展成長篇,至少還需要添加一些設定,比如人腦600億個神經元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到底是怎麼儲存、計算的,意識又是如何可以分解成算法等等。

當然,在默認設定的情況下,劇情還是可以展開的。如果在雲端可以繁衍後代,那家庭關系勢必更加復雜,麥蒂和迷霧的故事就是劉宇昆嘗試討論這種新型關系。不過也是淺嘗輒止,不僅媽媽沒有參與到這個故事,兩人對於爸爸、家庭關系也只是發生了少量對話。

但是相比於其他小說中往往形象化的數字世界,劉宇昆在作品中更側重表現「數字存在」在現實物理層面的含義。這里主要是通過《天堂戰爭》中「眾神之戰」的描寫來體現的,尤其是速度的巨大差異,這一點在動畫中也有多次呈現。這些對於劉宇昆這位曾經的程式設計師來說是基本功吧。

因此雲端的「生和死」就有了更「現實」的定義:當伺服器斷掉,UI的生命就進入了基於生與死之間的暫停狀態;只要還有副本,UI就可以「重生」,直到數據和資源被耗盡。

爸爸最後的拚命一搏起了作用。他把自己變成了叉子炸彈,在全世界的計算中心爆發,耗盡系統資源,最後,他和錢達都無法運轉。

所以UI有自己一套可以從生到死到下一代的延續狀態,而且也並不是真的神。

何以為人

但是對於反對意識上傳的人類來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因為一旦上傳,人就變成了算法和機械模擬的自由意志,同時生命重要的不是永生,而是傳承和記憶。

這就是《奇點遺民》的一家三代中媽媽被上傳前的想法。不過上傳後她卻對人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

對此,「我」只是反駁寫這封信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算法模擬出來的,因為原先那個她知道,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在前面提到,這里的情節過於單薄。因為媽媽的觀點轉變非常完全徹底,而劉宇昆並沒有真的討論「UI是不是算法模擬的自由意志」,比如讓讀者看到媽媽如何處理過去肉身記憶,或者讓「我」跟她爭論一下她曾經無比珍視的延續的傳統之類。因此,對於「何以為人」的討論,關於人對肉身的堅持,所謂「UI只是算法模擬的自由意志」,在書中只是不願上傳的人類所秉持的固執想法,沒有足夠的情節和世界觀支撐。

而且在社會如此對峙的情況下,在UI有如此明顯限制的情況下,大量人類選擇上傳後,現實世界自動變成了一座荒蕪廢棄的垂死之地,毫無抗爭,反而顯得人類世界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劉宇昆在這里把不願上傳的人類寫成了落日最後的余輝,等待伊甸園的死去,雖然悲情,然而也很奇怪。

不過話說回來,在讀者已經擁有如此多肉身經驗的情況下,不去重點寫為什麼人類不願意放棄身軀,我覺得可以理解吧。

何以為UI

畢竟還是有另一個視角在回答生存本質這個問題,也就是故事里嘗試更細致地展現數字存在對於當事人來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其實也就是人如何作為UI存在。

首先像人類一樣,UI有情緒,也保有記憶,而且這種存在於機器中的意識體驗相當復雜。

《奇點遺民》中的媽媽也提到,所有的感受不再需要通過軀體承載,他們可以在代碼中直接看到對方的本質。

還是那個問題,這些描寫依然非常抽象。

不過書中有個細節我很喜歡,爸爸大衛與麥蒂通過表情符號進行對話,是因為現在作為UI的大衛,人類語言不再適合他的新狀態;而不是像劇中那樣,用表情符號是因為大衛的語言系統還沒發展完全。

最關鍵的應該是迷霧這個角色。迷霧作為一個完全純粹的數字人,繼承了大衛的部分代碼片段,沒有肉身記憶,時間觀肯定也跟人類完全不一樣。所以她對世界的體驗和認知是對「人是否可以拋棄身體存在」的終極回答。

實際上,迷霧確實對肉身生活或者身體感官沒有任何嚮往,因為她不懷念未曾擁有的東西。這個點不錯,但接下來,小說中又說迷霧確實是在以一種具體的方式生活。在這里劉宇昆給了一個我認為落入窠臼的解釋:因為迷霧的傳感器比人類感官更靈敏。

看到這里我有點迷惑,感覺又回到了人類中心的邏輯,而我期待的是真正數字人對於世界的理解。

就算他寫數字存在跟人類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也無妨,只要內容可以支撐設定;但在第一代UI中,記憶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迷霧身上完全沒有安排相關的情節討論這點,讓我覺得很不合理。

所以我覺得劉宇昆這些具象化「數字存在」的嘗試最終還是顯得有點零碎,可能是因為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比如書中一些支持UI的瘋狂科學家所提出的觀點,「原子的世界不僅是浪費,還充滿限制」,以及「意識本來就是一種幻想,一種電脈沖」等等,都沒有太具體的情節支撐。

《萬神殿》的改編

總的來說,我認為劉宇昆這幾篇「奇點」世界觀的小說,對於身體不可或缺的展現缺乏新意,亮點在於對數字存在的種種描繪,盡管遺憾的是部分地方寫得不夠詳盡。

當然這首先是獨立短篇湊出來的世界觀,不能按照長篇去要求,而且每個短篇有自己想要傳達的東西。另一方面,情節上對於世界建構的缺陷,我覺得也跟劉宇昆常用的創作方式有關,他的大多數作品,主題都是科技變革下對「愛」的演繹。

所以在《奇點遺民》中,三代人不同的觀念衝突更多是為了襯托家庭關系的延續和斷裂,夫妻之愛與親子之愛一旦完成了自己的選擇,情節似乎就不再推進。人類社會為何進入一團廢墟也缺少筆墨,顯得悲愴的基調只是為這種「愛」做輔助的。

《死得其所》里麥蒂與迷霧也只是作為一對新型關系的姐妹而創建。麥蒂至少為迷霧准備了機器人身體作為禮物,迷霧的情節從頭到尾沒有表達她對於情緣關系、感情、情緒的理解,結果突然在結尾迷霧說出了對於爸爸創造自己的理解,並表示要和麥蒂相互照應,劇情多少顯得有點干癟。

劉宇昆這類作品並不少見,容易帶來審美疲勞,也容易掩蓋作品中的閃光點。所以我認為《萬神殿》的優秀之處也是在於,進一步發揮了原作中對數字存在的種種描繪,也添加了大量對「愛」的闡釋的情節,畢竟電視劇的體量比短篇更大。

關於前者,除了大量在0/1世界中的場景,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季第4集,那個時候已經變成代碼的大衛還在虛擬世界的電腦上看代碼,蘿拉就(很兇地)教大衛如何按照UI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動,擺脫人依賴五感認知世界的方式。在前期做了大量伺服器層面的物理世界、0/1、數字模擬的類真實世界之間的關聯後,後面的場景就可以用大家更易於理解的類真實世界來展現。

但我也想吐槽的是,第二季越到後面虛擬數字世界的打鬥場面越像魔法對波了……

至於「愛」這個點,《萬神殿》中設置了大量的對照組。

比較重要的是大衛和埃倫(Ellen),蘿拉和她的老公科迪(Cody),這兩對夫妻對待愛人上傳之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埃倫無法接受數字版大衛,科迪覺得蘿拉是她的數字天使。

尤其第一季前幾集對大衛和埃倫之間的感情描寫比較細膩:埃倫的抗拒,大衛因此而感受到的痛苦,以及麥蒂對媽媽的憤怒。而埃倫的態度既來自於她不認為數據等於人——這跟她的歷史學背景有關,也因為大衛兩年前的死給她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她好不容易才走出來,現在接受大衛意味著她又要回頭無法再往前繼續生活。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但是最終還是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解,埃倫依然沒有接受大衛的愛,但接受了這個UI的存在,允許大衛繼續關心這個家庭。到這里大衛的台詞是很契合的:「我也不是從前的我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但我知道我愛著誰。這些愛就是我的存在。沒有這些,我無法前行,我也需要前行。」

埃倫這個角色比書中更豐富。書里對於兩人的愛情描述極少,主要是凸顯她以一個歷史學者的身份對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評價。

劇里不光有各種形式的愛情,還有友情,親情(比如凱斯賓和他的假爸爸),屬下對老闆極端忠誠的奉獻,超越國別仇恨的人性之情,寫得好不好另說,對人的感情的描繪確實是很豐富的。

而麥蒂作為《萬神殿》的絕對主角,她的經歷可以說是全劇最完整的一條線,一季半之後她才走向不願意上傳、不願意永生的方向。

她從前期指責媽媽不尊重爸爸的感受,全身心地幫助爸爸解決問題,到經歷了爸爸的肉體死亡後又是兩次數字死亡,愛人凱斯賓的自我奉獻,逐漸變成了媽媽曾經的立場,覺得「不能一直復制別人,人類不是那樣的」。與此同時世界在崩壞中重建,她懷孕,養育了生命,對著億萬年的化石意識到「只要我會死去,就沒有什麼大了不得的錯誤」。編劇用了十幾集劇情讓觀眾慢慢體會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人活的就只是這一生,最終讓她堅定反對意識上傳。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那麼凱斯賓這條原創的支線如何呢?作為科技大佬Stephen Holstrom的基因復制產品,凱斯賓背負著解決UI缺陷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實際上他這個角色的工具性作用完全可以讓Holstrom自己完成。

《萬神殿》改編了什麼

也許編劇是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人到底是什麼」的問題,畢竟前期凱斯賓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認知困境,因為盡管他活在真實物理世界,他的世界卻全都是編造出來的。這種困境到第二季也沒有擺脫,他在與無形中的Holstrom比較,覺得自己一定要解決UI缺陷的問題,甚至最後決定犧牲自己上傳成為那個「完美的神」。

這里編劇讓Holstrom無法理解凱斯賓是如何解決UI缺陷問題的,其實就是在表明凱斯賓並不是另外一個Holstrom;但凱斯賓在第二季後半部分就沒有再討論過自我認知有關的問題,無法得知他是否與自己和解,而此時他的身份也從一名基因復制人滑向了UI。在我看來,編劇的這種嘗試是沒有閉合的,但也還說得過去。

至於結尾,在意料之外,但也不是特別令人驚喜,大概是我已經對「腳踏實地地享受未知的每一天」這種浪漫脫敏了。

(有些劇情中的細節也很有意思,但就說這麼多吧,打字打累了。)

來源:機核